赵建明,2008年1月,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毕业,获得法学博士学位。2010年7月,进入社科院欧亚所参加工作,目前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崔宏伟,1964年生,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外交研究室研究员。
教育背景:
1986年9月-1989年7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研究生,获法学硕士学位。
1982年9月-1986年8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本科生,获法学学士学位。
工作背景:
1998年12月-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所,副研究员,欧洲研究室副主任。
1992年8月-1998年11月,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所助理研究员。
1989年7月-1992年7月,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所研究实习员。
海外访问研究背景:
2003年10月-2004年9月,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
傅勇,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安全研究室,《国际关系研究》杂志主任。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博士学位。
张茗,1972年5月生,2005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博士,副研究员,出版专著《从美国民主到法国革命》,并在《国际观察》、《国际问题论坛》、《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欧洲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1、《从美国民主到法国革命——托克维尔其人其作》(专著),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6年。
2、“乡镇?民主?自由?暴政——托克维尔的民主理论”(论文),载《国际关系研究》第1辑,2006年2月。
3、“文明的生长与共存——跨越时空的对话”(论文),载《国际关系研究》第4辑,2007年。
4、“另眼看基佐”,载《社会学家》2007年第1期。
5、“托克维尔的宗教观”(论文),载《宗教与美国社会》(第4辑),2007年。
6、“‘和谐世界’与中国‘新外交’”(论文),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8期。
7、“欧盟-美国关系:进展及限度”(论文),载《国际问题论坛》2007年秋季号。
8、“欧盟与跨大西洋转型”(论文),载《面向太平洋》2008年第1期。
9、“‘规范性力量欧洲’:理论、现实或‘欧托邦’”?(论文),载《欧洲研究》2008年第5期。
10、“中国话语权:挑战与应对”(论文),载《国际关系研究》第10辑,2008年。
11、“‘战略性伙伴关系’向何处去——欧盟-北约关系剖析”(论文),载《欧洲研究》2009年第3期。
刘阿明,博士,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地区合作研究室主任。2002-2005就读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1999-2002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国际关系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0-1994年就读于郑州大学外语系,获英国语言文学学士学位。作者长期从事中美关系、美国亚太战略、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曾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政治学系、美国马里兰大学政府与政治学院、韩国诚信女子大学政治外交学系进行3-6个月的访问研究。
1971年10月出生,2005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曾于2004年2月到7月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政治学系交流学习,2007年10月赴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访问研究。
2005年7月,进入社科院亚太所参加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外交、中美关系、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曾主持和参与院、市各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内容涉及“美国意识形态国际化与中美关系”、“朝鲜核问题与东北亚和平机制的构建”等等。
主要学术成果:
专著:《布什主义与新帝国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12月;
论文:“权力转移过程中的东南亚地区秩序——美国、中国与东南亚的角色”,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6期;
“民主国家同盟与意识形态话语下的中美关系”,载《美国研究》2008年第4期;
“从‘挤压’到‘接触’——析布什政府时期的美国对朝政策”,载《国际论坛》2007年第6期;
“中国崛起:美国的认知与反应”,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10期;
“关于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几点思考”,载《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第1期;
“软权力理论及其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借鉴意义”,载《太平洋学报》2005年12期;
“新布什主义——兼析布什政府第二任期对外政策”,载《国际关系研究季刊》创刊号,2005年12月;
“先发制人与预防性战争辨析——以伊拉克战争为例”,载《学术探索》2004年第11期;
“先发制人与国际法——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的考察”,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高兰,2002年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法学博士,现担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大国战略研究室副主任。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法国巴黎政治学院访问学者,日本创价大学访问学者。
2002年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法学博士
现担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法国巴黎政治学院访问学者,日本创价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日美关系、日本外交思想。
专著:1)《双面影人----近代日本对华外交的思想与实践》,该书获得第四届中
国孙平化日本学研究著作类作品奖。2)《亚洲主义中的脱亚论》(日文专著)。3)《冷战后日本对华外交的思想与实践》。
主要论文:发表在中国学术核心刊物数十篇,发表在日本学术核心刊物一篇。主要论文有,《全球化时代的日本经济得失分析》;《东亚区域合作进程中的经济关系——中国、日本与东盟》;《双轨制合作模式中的中日FTA的发展前景与对策分析》;《美日同盟的战略文化基础及对华政策》;《论日本新教科书问题的现状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冷战后美日对华外交政策变化的比较研究——从地缘政治与地区主义的角度出发》;《二战后日本民族主义的发展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全面解读冷战后日本国家战略的变革与影响---从模糊战略到清晰战略的发展》;《2006:中日“破冰”之旅的战略分析》;《冷战后日本对华外交的思想轨迹------双重影像:“战略对手论”与“中国经济机遇论”》;《冷战后美日同盟的强化与中美日关系的互动发展——从战略思想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民间外交在中日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中日关系:软硬实力的双重协调与发展》;《21世纪日本自由主义外交战略思想解读》,《历史教科书与历史和解》等等。
吴前进,1962年3月生。1986年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毕业,获法学士学位。1993年获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任职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当代海外华人问题及其与国家关系的研究。
著作有:《国家关系中的华侨华人和华族》、《美国华侨华人文化变迁论》。
论文有:《当代移民的本土性与全球化——跨国主义的视角分析》、《跨国主义:全球化时代移民问题研究的新视野》、《多边关系中的华族困境及其选择》、《华人社团的跨国实践和网络功用——冷战后海外华人社团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冷战后华文教育与中国-东南亚国家之关系互动》、《华侨华人问题在中国对外关系中的持久性》等。
刘鸣,于1989年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硕士毕业,同年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工作,曾在1991-1992年任该所内刊《亚太论坛》的常务副主编。1999年他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他于1993年,1996年和2000年分别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韩国汉城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过各半年的访问研究。
目前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常务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室主任,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另外,他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朝鲜半岛研究中心、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国际关系理论、美国对东亚国家的政策、朝鲜半岛安全及其与周边大国关系。
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国际关系理论、美国对东亚国家的政策、朝鲜半岛安全及其与周边大国关系。他的主要成果有:专著《国际体系:历史的演进与理论》(2006-2007年度上海市哲学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余建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并任上海社会科学院非传统安全中心主任、犹太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和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新华社上海分社咨询专家。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和法政学院,先后前往荷兰国际亚洲研究院和德国波恩大学从事访问研究,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所长。 现被聘为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中东学会、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和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非洲史研究会理事,以及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上海欧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上海国际关系学会和国际战略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多次获得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论文和著作奖,承担过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潘光,男,博士生导师,原籍海南文昌,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政治学学士,历史学硕士和博士。现为由汪道涵创建的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欧亚研究所前所长,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在国内学术界,他担任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中国欧亚学会和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的常务理事,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中国改革开放论坛、中国亚非学会、中国欧洲学会和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的理事;他还担任上海世界史学会会长,上海国际关系学会、上海欧亚学会和上海国际友人研究会的副会长;他还兼任同济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所长和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他被聘为中国公安部软科学专家,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专家,上海市政府外办咨询专家,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反恐怖工作顾问。他从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在国际上,他担任美国亚洲协会国际理事会成员,总部在新加坡的亚欧基金会《亚欧杂志》顾问委员会委员, 美国“中国-欧亚论坛”高级顾问。2005年11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任命他为国际文明对话联盟高级委员会成员,在20名成员中,包括日、韩在内的东亚地区仅他一人。
他长期从事国际关系和世界史研究,特别在犹太以色列研究、中东和欧洲问题、俄罗斯和中亚问题、欧亚关系、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危机、现代化、民族宗教、反恐怖主义等方面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已出版发表著作10余本,论文上百篇。曾到美国、以色列、加拿大、俄罗斯、荷兰、奥地利、波兰、匈牙利、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比利时、印度、马来西亚、土耳其、埃及、伊朗、哈萨克斯坦、泰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讲学研究。1993年,获美国詹姆斯·弗兰德基金会授予当年中国--犹太研究学术奖。1996年,获加拿大政府暨国际加拿大研究委员会授予当年加拿大研究特别奖。2004年,获俄罗斯总统普京颁令授予圣彼得堡300周年荣誉勋章,以表彰在促进中俄友谊和上海-圣彼得堡关系方面作出的贡献。七次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四次获上海社科院优秀成果奖。担任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和国务院侨办、国务院新闻办项目负责人并顺利完成任务。现担任国家社科项目,上海市社科项目负责人。直接参与中以关系,中美关系,“上海五国”—《上海合作组织》升格进程等重要事件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获中央重视,其中一些建议和对策被采纳。
主要著作有《犹太文明》、《犹太民族复兴之路》、《2003: 美国对伊战争透视》、《重要国际问题探源》、《当代国际危机研究》、《犹太人在中国》(中英法德文)、《犹太人在上海》(中英文)、《走出封闭的怪圈》、《以色列、犹太学研究》、《阿拉伯非洲历史文选》、《犹太学和以色列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英文)、《犹太人忆上海》、《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上海犹太人》、《犹太之旅》、《从丝绸之路到亚欧会议:亚欧关系两千年》等。代表性论文有:“后冷战时代全球民族主义新浪潮的若干特征”、“在动荡中维护和平,在竞争中寻求发展”、“中国人看反犹主义和锡安主义”(法文、德文、希伯来文),“中国和以色列:双边关系的回顾和展望”,“中国在中东的成功”(英文),“新形势下的上海合作组织:挑战、机遇和发展前景”(英俄文)、“新安全观和中国的反恐战略”等。
姚勤华,男,博士生导师,1957年5月生,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法学博士。研究专业国际政治,研究方向欧洲一体化、俄罗斯与中亚、亚欧关系。姚勤华,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分别于1985年、1988年和2002年获法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国际共运史、国际政治研究。主要学术成果:著作:《欧洲联盟集体身份的建构(1951-1995)》、《各国历史寻踪》(合著)等。论文:《民族文化的政治功能——认识欧洲一体化的一个视角》、《欧洲民族文化中的语言问题》、《欧盟范式的国家间关系》、《从“魏玛三角”到“波兰现象”——欧盟东扩和整合中的利益博弈》、《试析北约战略的演变》、《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国际组织》、《西欧科技兴国的历史探索》、《俄国泛斯拉夫主义研究》、《19世纪俄罗斯斯拉夫思想和运动研究》、《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的发展与深化》、《亚欧关系发展及若干问题评析》、《冷战桎梏下的亚欧关系》等。研究报告:《欧盟国家水务管理实证研究》等。
胡 键,研究员,法学博士、世界经济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上海欧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大国关系和中国战略研究;出版了《角色定位、国家责任、成长路径——中国21世纪的基础性战略问题》、《转型经济新论》、《俄罗斯转轨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个人专著三部,合著多部,主编丛书“超国家组织”论丛一套;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世界民族》、《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太平洋学报》、《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社会科学》、《世界经济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3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发表总字数达200余万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软实力建设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转型经济新论”、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新阶段新特征研究”和“中国国际角色分析”等多项。
王健,男,硕士生导师,1965年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史学硕士、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学博士生。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中国中东学会理事、上海世界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上海国际关系学会理事。曾任上海社科院外事处副处长。
2001-2002年,任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杜鲁门研究所访问学者。2002年10月,应伊朗政府邀请赴伊朗访问并参加“年轻人眼中的文明对话”国际研讨会。2003年,入选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者”项目应邀访问美国。2004年,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国家安全与合作研究中心访问教授。2005年,应日本外务省邀请赴日本访问。2006年5月,访问俄罗斯、意大利和奥地利。2007年当选美国亚洲学会二十一世纪青年领袖并赴韩国参加峰会。
目前主要从事研究领域为犹太研究,全球、地区公共产品与国际安全研究(主要是反恐、能源合作)。2005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来华犹太人研究”,200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上海社会生活史”犹太人分卷负责人,八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巴勒斯坦(以色列)历史专题研究” 主要参与者,1999—2000年台湾中流文教基金会资助项目“近代在华犹太人的政治活动及与近代中国政治的关系(1840—1949)”负责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交付项目“犹太人在中国”第二负责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00年重点研究课题“以色列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政策、法律和联络工作研究”第二负责人。
著有《上海犹太人社会生活史》( 获2008年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出版基金资助)、《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上海犹太人》(获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犹太民族复兴之路》(获1998—2000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犹太人在中国》、《犹太人在上海》、《犹太研究在中国——三十年回顾:1978-2008》等专著、图册和相关中英文论文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