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沙龙快讯

发布时间:2008-01-08访问量:1078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主办的博士生学术沙龙第一次活动,于2007年12月14日周五下午在研究生部320教室举行。活动邀请了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青年科研人员、2006级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樊福卓作题为《地区专业化——一个分析框架》的学术报告。
      整个报告由一组共两篇围绕“地区专业化”内容展开的学术论文组成,第一篇论文《地区专业化——一个分析框架》构造了一个以专业化规模为核心概念的地区专业化分析框架,对中国工业的地区专业化进行了简单讨论,特别是讨论了中国工业地区专业化水平提高的贡献度问题。论文认为,从地区角度看,中国工业地区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各地区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导致的;从行业角度看,中国工业地区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各行业的地方化水平提高导致的。然而,具体到各地区(或行业)出现了 “背离”的现象,即:贡献度排名靠前的几个地区(或行业),其贡献度主要是由于其相对规模的变动引起的。第二篇论文《地区专业化的度量》在封闭经济假设和地区间需求结构一致假设下,构造了地区专业化的度量指标——地区专业化系数;这一度量指标具有一般性,产业结构差异系数、空间分布差异系数、绝对利差及行业分工指数等指标只是作为它的特例而存在。论文指出,在讨论地区专业化问题时,如果忽略地区的(或行业的)相对规模因素,除了犯有逻辑推理错误外,在实践中还存在着可能得出错误判断的倾向。此外,中国工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如果忽略地区的(或行业的)相对规模因素来讨论中国工业的地区专业化问题,则会高估中国工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其中,第二篇论文已发表于《经济研究》2007年的第九期上。
      2006级政治经济学博士研究生李凌在报告的点评中谈到了自己的学习体会,首先,这两篇论文建立的地区专业化的度量方法在逻辑上是严密的,弥补了现有指标体系在含义或逻辑上的不足,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次,广泛收集比较和深入分析计算现有度量地区专业化的指标是进行理论创新的突破口;再次,正如报告中的第二篇论文,把现有文献中的理论和公式,作为自己理论创新的特例存在不矢为一种好方法。
      报告会还引发了在场同学的激烈讨论,以及产业经济学专业的同学与樊福卓之间就产业集聚等问题展开的交流,樊福卓都逐一给予认真回答。



撰稿人:李凌、黄国华
2007年12月15日

返回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