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山深水港游记

发布时间:2007-12-22访问量:1177

 

      12月3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2007年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成员一行30余人在研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考察了洋山深水港和临港新城。我有幸成为考察团队中的一员,全程参与了这次活动。当亲眼目睹了以前只在媒体上稍有了解的东海大桥和洋山深水港后,我受到了深深的震撼,随之而来的是溢满胸腔的自豪与骄傲。
      早晨八点汽车准时从研部出发,过卢浦大桥,转入A20外环高速向东进发,在环大道和迎宾大道交汇处折而向南,进入沪芦高速,直驶芦潮港。
      九点半左右,汽车正式驶上了东海大桥。海面上的雾气又更重一些,从车窗往外看,五百米以外,就是灰蒙蒙一片,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东海大桥巍峨的身姿向远方延伸,就像一条巨龙,横亘于海面上,最后消失在茫茫雾气中,令人无法一览它的全貌。用“神龙见首不见尾”来形容它,最为贴切。“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朦胧的雾气给这条巨龙增添了一种神秘感,却是另有一番情趣。导游介绍,全长32.5公里的东海大桥从动工到建成通车,只用了三年半。如果去掉三年中因天气原因不能施工的时间,实际施工时间不到两年。我不由得感叹人的伟力,脑海里浮现出伟人的词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条东海巨龙将洋山港与大陆连接起来,形成一条运输的大动脉,不断对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输送新鲜血液,其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车厢里的同学们大概也都感受到了这一点,纷纷拿出相机,寻找最佳角度,以求能够拍下大桥最美的一瞬。
      上午十点,车终于到达洋山港,下车一番准备后,我们便进入洋山港观光游览区,开始攀登小洋山。
      或许由于是周一的缘故,这天的游客并不多,我们这一行30余人就是最大的一个团体了。大家兴致都很高,一边登山,一边不断寻找角度拍照。由于人不多,因此拍照就有了足够大的空间和好的角度。我一方面庆幸人少真好,不像在人潮拥挤的外滩,要找个好的地方拍张照片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则感觉到洋山港作为一个风景区的一面宣传得还不够,还没有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游览。我相信,只要游览过这里的游客,见了东海大桥和洋山深水港,了解了其建设过程,一定会为“洋山精神”所感动。“洋山精神”也就是新时期奉献自我、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洋山港风景区应该成为一个能振奋国人信心、激励国人奋进、引起国人民族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明白了,研究生部将我们这些入党积极分子带到这里参观考察,不正是这个目的么?
小洋山并不是很高,基本上都是岩石,很少泥土,当然也就很少植被了。但仍然有一些植物,顽强地生长在岩缝里,即使是深秋,也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不由得让人对其坚韧的精神肃然起敬。登山的路很好,建设者们依山势将石阶一直修到山顶最高处,石阶两旁都有护栏,也非常安全。一路上,还设计了不少景点,有抗倭英雄戚继光下属张文质摩崖石刻“海阔天空”;有“石驼问天”、“石龙”、“石猿”,它们是根据岩石的形状加上人们丰富的想象而设计成的,其中还有一些美丽的民间传说;还有抗倭遗址。
      约半小时,我们终于登上山顶,这是小洋山的最高点,已经被改造成一个小平台,利于游客观赏景物。站在山顶,海风吹拂,令人神清气爽,心胸开阔。东面和北面是浩瀚无垠的大海;南望是洋山港码头,巨大的起吊机一字排开,像一个个铁臂巨人;西眺便是东海巨龙“东海大桥”。由于雾气的原因,并不能穷极目力。海天苍茫间,小洋山便宛如天地的中心,而我们便站在中心的圆点之上。在平台的旁边有两块巨石,左边那块上面镌刻着五个金色大字“洋山深水港”,右边那块上刻的是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洋山深水港赋》。一时不仅诗情大发,也随口胡诌了一首小诗:“东海巨龙千日现,洋山深港三年成。神工鬼斧开天地,盛世中华铸伟程。”
      在山顶拍照留念,逗留了一会后,我们便开始下山。十一点左右,我们开始登车朝下一个目的地——临港新城进发。汽车重新驶上东海大桥,向来路疾驰而去,洋山港在身后渐渐模糊、消失。下一次会是什么时候旧地重游呢?也许根本就没有下一次,但东海大桥、洋山港永在我心中,“洋山精神”也会永远激励我前行。

返回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