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地为青年成才搭建平台

发布时间:2006-07-28访问量:907

 

更好地为青年成才搭建平台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第二届青年学术论坛”评委许明访谈

 

 

     六月十四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第二届青年学术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理科大楼成功举行。在论坛的间隙,此次论坛的评委,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社会科学报》社长、总编许明研究员欣然地接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您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知名学者,作为本次论坛的评委,您审阅了参与论坛的论文,您能否对这些年轻研究生的论文作一些点评?

许老师:我专门花了一晚上的时间,认真看了论坛的部分论文,今天这个论坛的活动主题是“全球视野中的创新型国家”,我没想到现在这么年轻的学生都在关心这样的重大的问题,并且勇敢地触及到当代最前沿的意识形态建设中,写出优秀的论文。我还特别细看了我今天点评的二位研究生的论文。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张惠玲、张陟遥的论文《论社会转型与执政党对意识形态的整合》对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宋海伟的《全球化与中国宪政制度的发展》一文抓住了两个要点,一是全球化背景下,宪政制度发展的价值取向;二是文中提出了宪政型的宪法文化即宪政文化,这一点很有创意。

记者:您对今年以社科院和华师大联合举办的论坛这种形式有何看法?

许老师:青年学术论坛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联合举办的,与高校研究生院一起举办这样的学术论坛,这种形式非常的好,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为培养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府,研究生办学有学者众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深入等优点,但同时,又存在着无高校氛围,无理工科等其他学科,社科院的研究生容易产生知识面受限制、系统学习不够等情况。上海社会科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办学包括这次青年学术论坛很好地结合了双方的优点,也使社科院的研究生开拓了眼界。这些青年研究生们都很优秀,也都有可塑性,有培养前途,作为院校,要考虑的是如何为研究生培养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提供更好的教学氛围,希望将来能更加开拓,不仅与上海的高校合作,还可以与北京、广州乃至国外的高校合作,使我们社科院的研究生教学、研究生素质真正走到社会科学研究的第一线。

记者:想请您对我们青年研究生们提一些建议或希望,或是您认为研究生们在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许老师:这一代的青年研究生们是很敏锐、很聪明的,他们认真地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关心着学术的各种前沿问题。但同时我感到研究生的知识深度还不够,比如有些论文就暴露出对相关的论题背景了解不够等欠缺之处。还有就是研究生的社会科学实践性太少,容易产生书本化、幼稚化,研究生们还需加强社会实践,我个人设想是否可以让研究生先理论学习一年,再社会实践二年后,回来继续学习,这样是否能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研究,因为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来说,一定的工作历练太重要了。我自己以前读研究生之前工作了五年,并几乎读完了专业相关的书籍,再来学习研究时就感到了工作实践、社会感性知识积累的重要性。研究生如果光读书,读死书是没有前途的。最后希望我们的研究生今后能更加努力,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写出更好的学术论文,并能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返回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