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锡蓉研究员现为哲学所所务委员会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和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兼及女性学研究。 其专著《另一片天地——女性伦理新探索》在上海市妇联、上海市妇女学学会、上海市婚姻家庭研究会于2005年组织开展的“上海市第二届妇女理论研究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奖。本院研究生部记者胡俊不久前专访了这位勤奋的女学者,以下是访谈的全部内容:
记者:您的专著在上海市妇联、上海市妇女学学会、上海市婚姻家庭研究会于2005年1月组织开展的“上海市第二届妇女理论研究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奖了,有什么感想,心情如何?
何锡蓉:获奖了还是很开心的,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我院女性研究成果的一种肯定,对我院女性学的发展壮大是有促进意义的。以前女性学没有被列入独立的学科分类,现在崭露头角,我看好它的前景。这次活动对推动妇女和婚姻家庭理论研究的繁荣发展,鼓励社会各界理论研究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积极参与妇女和婚姻家庭研究,促使理论研究更好地为妇女进步与妇女工作发展服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记者:您当初是怎么选定“女性伦理学”这个研究主题的?
何锡蓉:从中西哲学比较来看,哲学在西方处于最高位置,伦理学次之;而在中国,以往一直是很关注伦理关系, 但“中国哲学合法性”的问题近年来被较多地讨论,意见不一。我的研究是在此背景展开:一方面,中国有哲学,中国哲学有自己的体系,另一方面,中西女性伦理学产生过程是不一样的。我这本书的内容分为:女性伦理学的缘起、女性失落的轨迹、历史上的女性伦理观、寻找那半边、性别差异的来源、当代女性伦理与作为女性的伦理以及中国女性伦理的当代思考等七部分。重点是阐述西方女性伦理学产生的过程、内容、意义、负面影响、对中国的启示。
记者:在写《另一片天地——女性伦理新探索》这本专著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何锡蓉:写书时,研究女性伦理中国是没有的,国内没有专门的女性伦理学,所以需要查阅很多外文材料。国内书这方面的书比较少,我托美国同学复印了很多资料,他们回国后,我还多次和她们进行座谈。
记者:作为哲学所领导、女性科研人员,是如何处理事业与家庭,做好“一把三出”的?
何老师:这个我感触很深。关键是要对自己有个角色定位,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首先明确自己是个科研人员,要把大部分时间投到科研工作中。担任某些领导工作,也是以科研的态度来从事行政,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女性来说,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家庭事务、孩子上学等现实问题,孩子早上要上学,我每天6点钟就要起床。我的想法是,情愿自己生活清苦些,花点钱请保姆分担家里的事,也要腾出时间,把精力放在科研上,不能荒废了自己。我的孩子已经大了,作为过来人,想对年轻的女科研人员说的是:在面临生育、抚养年幼孩子那几年中,一定要刻苦,一定要用毅力冲过难关,坚持每天都要看书,千万不要荒废了自己,因为我们处于知识更新很快的时代,如果几年不搞科研,等重头来捡就很困难。记得当我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每天都是把孩子哄睡着了,自己在夜里二、三点钟爬起来看书。
记者:您的学术成果很多,在搞研究方面一定有一些宝贵的经验可以传授给我们,请谈一谈。
何锡蓉:选题很重要,此外还要善于收集资料。年轻的科研人员成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爆发式,思维性很强,一下就出来了,观念特别多,就成才了,这一般在操作性的领域比较多。在还有一种是积累式的,特别在基础领域,踏踏实实做几年,就会有科研成果出来了,前面几年要甘愿坐冷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