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访部门所副所长杨建文

发布时间:2006-04-13访问量:942

杨建文简介:
院部门所副所长,产业经济学重点学科带头人、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正文:
      记者:您带出了一批批优秀的青年科研人员和硕士、博士毕业生,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您能跟我们具体谈谈吗?
      杨老师:我从第一次带研究生开始至今已有十几年了,在这期间,我先后担任了政治经济学专业和产业经济学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带出了不少学生。他们毕业以后,经过努力,分别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的毕业没几年就当上了上市公司老总;有的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成果,如“张仲礼学术基金奖”三个获得者中有两个是我的博士生。另外还有一些被评为“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优秀共产党员”等。这些都是和学生自身的努力和能力分不开的,但同时也离不开在社科院对他们的培养中打下的坚实基础。对于老师来说,最感欣慰的莫过于学生能取得成就,对国家有所作为。
      记者:你认为在培养学生方面哪一点最重要?
      杨老师:在培养学生方面,我认为有两点极其重要。一是做人,其次是做学问。一个人的人品非常重要,在这方面我们一直严格要求同学端正学风,并注重对学术道德的培养。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界也在探讨“行风建设”问题,同学们更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推动一个良好、健康的学术氛围的形成。在这一点上,我的导师原经济所的雍文远老先生给了我们非常深刻的影响。老人家现已90高龄,像张道根、亚太所所长周建明、复旦大学的石磊教授等都是他的学生。虽然雍老带的学生不多,但他们在各方面都很有成就。他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的学术生涯。
      记者:您的教学原则是什么?
      杨老师:在教育学生方面,我一直坚持要严格要求。前段时间,有些同学在学风方面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我的原则是:“此风不能长”。对待学生学习、思想上出现的问题,既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严肃处理,又要注意采取适当的方式。
      记者: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您有何独到的做法?
      杨老师:在专业方面我提倡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很多课题的探讨中,应该尽量使学生参与其中,并在探讨过程当中引导学生。这种探讨是平等、互动的,学生往往能在和导师的辩论中掌握新的方法、形成新的思路。现在一般的知识和信息在网上铺天盖地,对这些信息,如何认识、如何利用、如何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转化成对社会有用的东西,就要看个人能力了。学生要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行为能力,而这些正是在师生共同探讨和共同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这方面的要求就尤为突出。
      记者:从事教学工作您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杨老师: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和获取的信息是有限的,但掌握研究方法却是受益终生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长,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在对学生的培养和教学当中,我自身也从中获益匪浅。尽管事情很多,尽管工作很忙,但是教学让我体会到了一种乐趣,使我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两组难记的镜头:
      镜头之一:6月27日上午,一间小起居室里,一位面色苍白的青年斜靠在床上,认真地回答床边三位老师的提问。这是一场特殊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青年叫张亮,是我院产业经济学应届毕业生,因公重伤而引致股骨坏死。但他忍受剧痛在王秀治导师悉心指导下完成论文并申请答辩。杨建文老师认为要对学生负责,并想方设法成立答辩委员会专门为他上门答辩。张亮出色的答辩获得了委员们的一致认同。
      镜头之二:一位同学焦急地盯着电视屏幕,里面正不断地播放着受灾地区的新闻报道,而地处这个灾区的家乡的情况令他心情沉重。这时杨老师送来了亲切的问候和及时的援助,在帮他妥善处理学校事情之后,又安排他回家探望。手中捧着杨老师送来的钱,他的眼睛又一次湿润了……
返回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