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尚社青年说”系列推文摘自《尚社青年奋斗新时代》,该书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团员青年征文集,生动展现了我院青年奋发有为的新时代精神风貌。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尚社青年立足岗位、攻坚克难,正在书写新的精彩。
作者简介
郭晶,中共党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擅长研究的领域是:国际刑法。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出版个人专著2部,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连续多年担任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中文)和高校间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英文)的书状法官和庭辩法官;曾在美国、荷兰、德国、意大利、芬兰、希腊、克罗地亚等国家交流访问。
超越逻辑去爱
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奋斗者,而最终可能我们都只是生活的幸存者。少年不知愁滋味,青年是一个开始体味生活苦楚的人生阶段,人生开始逐渐添上悲凉的色彩。焦虑在青年中弥散,使大家都变得讲究性价比,纠结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不知从何时起,青年们,如果索性我还作为其中一员,如果我的朋友们也都还算是,开始用“佛系”来掩饰内心的火焰。和朋友聊天,互相调侃又有多久没有论文发表,而看了《不发表就出局》好像也并没有什么用。每晚睡前,反思一下今天好像又没有写出什么内容,且大概率后面也是用不上的。铭感五内,发自肺腑,我们在被一种无名火灼烧。即使教育部开始破除“五唯”,清华大学也应声废除博士生论文发表制度,笼罩着的乌云和捆绑着的枷锁也仍然依旧。经常听到旁人对我表达类似的观点,他的工作是完美工作,而我的工作简直就是神仙工作。殊不知,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自由,但最折磨人的也莫过于此。
我想,读到这里,你大概已经对一个不太成功,或者乐观一点说,还未成功的“研究人员”的思想状态有了一定认识。也许你已经嗅出了一丝抑郁的味道,也许画风该在此时反转了,因为所有愁云惨雾都会在一场酣畅淋漓的演讲、一次谈笑风生的授课、一段与学生充分有效的交流后烟消云散。
还依稀记得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国际刑法学协会第十九届大会的预备分会上,我坚定地强调中方立场,说服国际刑法学协会主席,说服撰写报告的荷兰组长,说服会上来自十几个不同国家的刑法学者,采纳中国观点,并将中国立场作为我们小组的总意见提交给国际刑法学协会。结束一天的讨论,我满满成就地走在赫尔辛基的街道上,享受那专属于北欧初夏午夜微亮的天空,让内心的小确幸、小雀跃、小骄傲肆意激荡。
2019年1月的上海,在经历了长达近1个月的暖阳后,进入了报复性的冬季“黄梅天”。还记得那天又冷又湿,我在华政给来自澳大利亚的留学生们授课,讲中国刑法。照理说应该避开“死刑”这样的敏感话题,尤其是面对英美法系国家的留学生们。他们可能对死刑的存废意见更为强烈。然而我觉得避讳是不自信的,我们不仅要讲,还要大大方方地讲。让留学生们了解,党的十八以来,党和国家在限制适用死刑和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等方面)作出的积极努力。给他们分享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中涉及死刑的案件,不少留学生表示经过讲解,他们消除了误解,加深了理解,并且在很多方面甚至产生了共鸣。看到留学生们满意的目光,窗外阴风冷雨也化成阳光明媚。
国际刑法是我一直耕耘的领域,担任该模拟法庭比赛法官也有5年的时间。由于该研究领域比较小众,发表总是有很大压力,及时获得正向激励比较难。然而,就像所有积累都将在合适的时间回馈一样,多年的积累回馈给了我的学生们。经我授课爱上国际刑法的同学们组成了一支代表队,在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赴海牙参加了决赛。回想我们一起探讨案例与相关的国际法,捋清事实,查阅一条条公约,那种快乐难以言喻。最终,同学们取得的飞跃式进步成了最好的正向激励。
所以,“超越逻辑去爱,一定得超越逻辑。”那时我才理解其涵义。做学问,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以结果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真学问。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一定要牢记当初走上研究道路的初心,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亲爱的自己,愿你、请你,热爱研究,严谨治学,在与学生共处的每个瞬间,开怀珍惜、教学相长;在铺满荆棘的发表道路上,披荆斩棘;在擅长的国际交流领域,讲好中国故事,灿烂绽放;在最好的青春,勇敢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