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尚社青年说”系列推文摘自《尚社青年奋斗新时代》,该书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团员青年征文集,生动展现了我院青年奋发有为的新时代精神风貌。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尚社青年立足岗位、攻坚克难,正在书写新的精彩。
作者简介
曹祎遐,复旦大学管理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上海交通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在站,英国利物浦大学访问学者(国家留基委资助项目)。主要研究领域为创业与创新管理、文化创意产业、小微企业创新。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室副主任,兼任国家科技部专家库专家、复旦大学创业与创业投资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市经信委专项资金评审专家、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财政扶持资金评审专家等;并担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委员、上海市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理事、上海市青浦区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等社会工作。已出版专著六部,公开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二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及政府决策咨询课题。先后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晨光学者”、“上海文化新人”提名、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上海市“人才发展资助”、上海市黄浦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上海社会科学院“张仲礼学术奖”等荣誉奖项。
尚社青年的人生,不应只有科研
2011年7月,我踏入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大门,正如同社科院隐匿在喧闹的淮海路上一样,发现这里的年轻科研人员队伍中卧虎藏龙,个个都是研究领域中的“武林高手”。一转眼,如今已在社科院度过了8年的科研时光,但我认识到,尚社青年的人生不能只有科研二字,心中更要有“立德树人 亦师亦友”8个字。
科研工作被认为是社科院研究人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最核心的任务,然而,我们社科院还有一批研究生需要去引领和指导,他们同样也需要被关注。从2014年起我就开始指导硕士生论文的工作,硕士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并不是一件易事,一方面,需要在学术规范上严格要求学生,选题、框架建立、文献综述、模型构建、案例分析、数据处理、结论撰写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关,其工作量并不亚于自己撰写一篇论文;另一方面,也需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建设工作,撰写论文过程中时常会遇到各种困难,需要鼓励他们,并且挖掘他们自身的学术潜能。所以,我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尚社青年,就必须要做到科研和育人两不误。
首先,要替学生“树榜样”。古语云,上梁不正下梁歪;又云,严师出高徒。我深以为然。导师,就是学生的“标杆”。读研究生,不仅要学知识,而且要学办事、学做人,要特别重视思想素质的提高与培养。身为导师,我们平时在业务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对他们撰写的学术论文反复认真修改,特别是我们自己对教学、科研以身作则的实际行动,也逐渐使得学生在办事和做学问时,内心多了一份敬畏,开始学会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来对待学术报告和论文写作,这对他们也无疑是一种心灵提升和收获。导师,从某种程度而言,需要做“表率”。正如社会学所陆晓文研究员曾提到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课件,它的用心程度也能反映导师对科研、对教学认真专业的态度。
其次,要学会跟学生“交朋友”。我们院没有本科生,只有硕士生和博士生,而研究生跟本科生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需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且能够就研究的问题与导师进行探讨与切磋。所以,应该说,导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那么学着与学生以朋友的方式进行沟通就非常重要了。并且,这种“朋友关系”不仅仅在学术研究方面需要定期与学生沟通学术研究的进展情况;同时,也是需要体现在他们个人的成长发展上,因为研究生同学们不单面临撰写学位论文的任务,也可能在就业、感情、生活等方面存在困惑与困难。作为导师,承担的责任是巨大的,因而更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多去关心和了解学生。反过来,当学生感受到你在真正地关心他们的成长与人生,那么在学业沟通方面则会更顺畅,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再次,要当学生的“引路人”。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指导,不能停留在知识传授这一个层面,不能仅仅要求他们被动地多接受知识,而必须要进一步地启迪他们的心智,促使他们能融会贯通地理解这些知识,得心应手地应用这些知识,因势利导地发展这些知识,掌握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权,使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一个升华,才能真正体现出一个研究生应有的风采。正因为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才不致浪得博士或硕士的虚名,而真正有了一个博士或硕士应有的学识、教养、气度和胸襟,可以无愧于母校的谆谆教导。作为我们应用经济研究所,一直秉承着“经世致用”“经世济民”的治学情怀,我们指导的研究生更应该懂得去做一些真正对社会有用、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贡献作用的研究,关注的研究问题需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那么,导师在其中就担任着“引路人”的角色,这并不是说代替他们去做选择,而是引导他们、帮助他们选择。实际上,这对导师的要求非常高。
最后,要懂得提供给学生有用的“工具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老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譬如,如何做好文献综述、如何获取所需的数据、如何选取合适的软件进行分析,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阶段乃至未来工作岗位上需要掌握的一些必备技能。唯有扎实这些基本功,才能在理论研究框架下作出更好的研究。
真正做好一名尚社青年,需要自身“树榜样”、与学生“交朋友”、做好“引路人”、提供“工具箱”。其实,无论是身为导师还是科研人员,其本质是相同的,都需要辛勤耕耘,默默付出。并且,科研和育人这两项工作都不仅仅是个人的工作,更是一个团队的工作,需要老师们的无私付出、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以及学生们的积极态度。如此,我们上海社会科学院既能带出年轻一辈的科研骨干力量,又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且在社会上具备影响力的莘莘学子。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