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尚社青年说”系列推文摘自《尚社青年奋斗新时代》,该书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团员青年征文集,生动展现了我院青年奋发有为的新时代精神风貌。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尚社青年立足岗位、攻坚克难,正在书写新的精彩。
作者简介
邓智团,中共党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处副处长、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城市战略与规划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从事城市创新、城市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和自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近10项,出版《驱动结构与城市发展》等专著5部,在《中国工业经济》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在《解放日报》等媒体发表文章十余篇。入选上海市“曙光人才计划”(2017),获得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2017)、上海社会科学院 “张仲礼学术奖”(2017)、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2018)。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尚社青稞”的成长路
2008年从我院博士毕业,深知上海社科院是一个卧虎藏龙、“百花竞放春满园”的地方。正所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作为一名上海社科院青年科研人员本就应该努力提升自己,为社科院的发展添砖加瓦。刚刚迈开步子的科研路,虽然心里有些忐忑,但仍然十分乐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成长体会,也请各位师长和同仁批评指正。
一是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独具特色、蒸蒸日上的组织平台。上海社科院兼具高校学术研究和智库决策咨询两大功能,但社科院不是高校,也不是咨询公司,这自然给“尚社青稞”创造了独特的成长道路。我有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学科研究好比“种土豆”,决策咨询好比“炸薯片”,好的薯片需要有好的土豆来保证品质,而好的土豆需要转化为口感更好的薯片来扩大市场。因此,社科院的青年科研人员,不仅要具备“种出好土豆”,具备做好学科研究的理论素养,同时还须培养“炸出好薯片”做好决策咨询的方法技能,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众所周知,上海社科院一直是国内重要的学术研研究重镇,现在又是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之一,通过实施学科与智库的双轮驱动战略,社科院的发展蒸蒸日上。借此平台,作为青年科研人员的我,也能获得对高校“青椒”来说很难得到的大量决策咨询课题,让我获得了非常难得的学习历练机会,让我既能通过决策咨询中发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写出的学术论文也更具应用价值,同时也能为申请纵向课题提供好的选题。因此,社科院独具特色的平台,往雅了说,在帮助我试着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同时,也获得了基于实践完善理论的机会;往俗了说,缓解了我在上海的生活压力,让我也有更多精力来专注于这个曾经被调侃为富人游戏的科学研究。
二是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宽松和谐、共建共享的合作团队。本人来自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在城人所这个大团队中,宽松和谐的科研与人际环境,营造了和谐的科研氛围。从曾经作为城市战略与规划研究室成员为核心的小团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先后成为市软科学创新基地和市决策咨询工作室。可以说,宽松和谐的大团队和共建共享的小团队,使我较顺利地获得“种土豆”和“炸薯片”的双重锻炼,为自己近年来独立开展研究和咨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积累了国家重大和重点课题申请的宝贵经验。作为团队成员,我深深感受到,各有所长的团队结构、宽松和谐的团队氛围和共建共享的团队理念,有助于汇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揽大项目、出大成果,也使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得到学习,获得成长。
三是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刨根问底、聚沙成塔的学术坚持。过去8年里,我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在《中国工业经济》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主持国家自科项目和国家社科重大子课题等近10项市级以上纵向课题,也获得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和我院“张仲礼学术奖”等学术荣誉。回头看这些成果,可以说,正是聚沙成塔的阶段结果,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并不散乱,都是围绕相互关联主题的持续研究。如学术专著《伦敦全球城市发展研究》主要是基于撰写《国际城市动态周报》过程中,连续6年跟踪伦敦所形成的成果积累。再如当前主持的市科委软科学重点项目,则是来自关于上海园区转型的横向社会课题以及基于此撰写学术论文后的持续跟踪和深化。因此,如果一定要把这些经历汇聚成一句话总结,那就是科学研究必须抱着刨根问底、聚沙成塔的学术态度,并持之以恒。
我们都知道,在气压较低的青藏高原再怎么努力也烧不开一壶水,说明做事情平台很重要;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说明做事情团队很重要;而耳熟能详的龟兔赛跑寓言则告诉我们,做事情坚持很重要。作为青年科研人员,在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智库建设的大好机遇面前,凭借独具特色蒸蒸日上的组织平台、宽松和谐共建共享的合作团队以及刨根问底聚沙成塔的学术坚持,相信我们都能“种出好土豆、炸出好薯片”,科研的道路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