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社青年说④ | 盛垒:“工匠精神”当成新时代青年社科学者的应有本色和气质

  编者按:“尚社青年说”系列推文摘自《尚社青年奋斗新时代》,该书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团员青年征文集,生动展现了我院青年奋发有为的新时代精神风貌。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尚社青年立足岗位、攻坚克难,正在书写新的精彩。

作者简介

  盛垒,男,1982年生,湖南人,理学博士,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别与区域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近期研究的重点领域包括世界经济变革与中国经济转型、僵尸企业治理、“一带一路”建设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出版个人和集体著作8部,在《学术月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国际经济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多次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在《解放日报》《文汇报》《社会科学报》等重要媒体发表文章十余篇。曾获上海社科院2018年度“张仲礼学术奖”(基础类)。

“工匠精神”当成新时代青年社科学者的

应有本色和气质

  近年来,“工匠精神”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并奉为圭臬,不仅成为社会广泛流行的网络红词,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多次提到要“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精神,其主体当然是那些机械制造、工艺品创作等行业和领域的从业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其内涵和范围已远不限于此。如今,工匠精神已升华为一种文化,代表着精湛的技艺、严谨的态度、“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和学无止境的追求。试问,当今哪个地方、哪个行业、哪个岗位、哪个人不需要这种宝贵的“工匠精神”?工业产品制造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服务行业同样少不了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而从学术研究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角度而言,学者要想取得一流的研究成果,精谨细腻的匠心品格更是不可或缺。

一、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呼唤“工匠精神”

一直以来,大众对社会科学普遍存在一种狭隘认知,认为相对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比较空泛,方法也不够严谨,甚至还有的将其看成是只会夸夸其谈的“伪科学”。事实上,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都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都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手段和范式,只是表现形式各有不同。自然科学更注重借助繁复的科学实验去求索自然界的内在规律,而社会科学同样需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求证社会发展规律,只不过社科研究并不局限于狭小的实验室空间,而是放眼于天下,通过实地调研和田野调查,更加贴近社会,走进百姓,由此了解经济社会的真实情况,从而获得符合当下社会现实的理论研究成果。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从事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者的莫大鞭策。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时代发展问题的高发期,不仅为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和养分,同时也更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努力沉潜,矢志做一名打磨社会的工匠,用精准的工匠眼光审视社会,以科学的立场深入研究社会,在学术争鸣和交流中发现新价值、新成果,用理论创新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二、让“工匠精神”涵养青春气质

工匠精神,需要坚守初心、执着专注,尤其是青年学者的传承。面对浮躁之气,能摒弃喧嚣,常怀赤子之心,是当今青年社科学者应有的品性,也只有静下来才能坐得住、做得好。身处新时代,大多数学者潜心研究、精益求精,创造了一大批优秀的精神产品,也产生了不胜枚举的学术大家和智库名家,其中也不乏年轻一代佼佼者。但不得不说,较之先辈们和大家名家那种高标准、严要求、肯钻研、能吃苦的劲头,时下的不少青年社科学者身上的确缺少了些守正创新、埋头苦干、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急功近利、滥竽充数、闭门造车、坐而论道等浮躁之风和歪风邪气开始有所增多。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应倡导广大青年社科学者大力弘扬社科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涵养青春正气,让科研匠心的优良传统在学术界代代相传下去。
一是不忘初心,保持本色。古人云:“心不专一,不能专诚。不专不诚,焉能成事?”社科学者担负着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的重任,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当今时代,经济社会迅猛发展,金钱和名利上的诱惑不断增多,让心沉静踏实下来并非易事。在这个浮躁与喧嚣的环境里,与其在大潮中扑腾,主要专注于名和利,不如偏安一隅,安坐冷板凳,努力做好自己热爱的事情。要想浮起来,必须先得沉下去。所有的光亮荣耀和如雷掌声终会逝去,只有这份虔诚之心会深入肌理,永不消失。尤其对青年学者来说,既然选择了学术研究这个行业,就要初心不改、忠心不变、重心不移,热爱本行、忠于本职,就要心无旁骛、深入钻研。只有脚踏实地,在自己的领域和岗位上践行“工匠精神”,常怀一颗匠人之心,才能成为一名新时代优秀的社科匠人。
二是好学苦学,精益求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青年学者的研究要想出色出彩,就必须多出力出汗,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时常有人同我探讨发表论文和申报课题的成功诀窍,其实归根结底就是“精益求精”四个字。于我而言,每一篇学术论文、每一份研究报告、每一个课题申报书,我都会一字一句反复斟酌,修改数十遍甚至上百遍,直到一个字都无法改动才算完成。时间和自然规律赋予了青年人积极、乐观、向上、活泼的心态以及对新事物敢于尝新尝鲜的特质,但需要注意的是,抵达成功彼岸的道路,需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来铺就。因为,再“伟大的观念”也离不开“扎实的手艺”。落实在青年学者的科研工作上,就是要杜绝“差不多就行了”的念头,以百分百的努力来追求细节上的极致与完美。当然,社科研究绝不是拍脑袋和闭门造车,只有经常深入实地和基层开展调查和研究,感受鲜活的实践,获取原汁原味的素材,取得的研究成果才能接地气、管用解渴。
安然于无闻,执着于真知。科研匠心,既是一种坚守本心、求精求新的态度,又是一个人的沉潜和整个社会的沉淀。新时代的青年社科学者,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匠心传承”和“上下求索”的重任,努力为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