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尚社青年说”系列推文摘自《尚社青年奋斗新时代》,该书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团员青年征文集,生动展现了我院青年奋发有为的新时代精神风貌。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尚社青年立足岗位、攻坚克难,正在书写新的精彩。
作者简介
徐涛,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青年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上海市“晨光计划”、“曙光计划”学者。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着眼于上海城市的历史嬗变,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2项。已出版专著4本,主编英文论文集1本,编著十余本,于Urban History、《近代史研究》等海内外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曾荣获“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研究青年学术奖”一等奖、“张仲礼青年学术奖”等。
人文学科研究留给世人一些刻板印象,笔耕书斋就是其一。别的领域不敢置喙,就自己所从事的中国近代史而言,科研工作不仅在书斋,也在路上。我的研究兴趣一直在近代中国,尤其聚焦于上海。近代以来的世界格局相较于前有很大的变化,人们在认识到地球是圆的同时,世界也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平。全球范围内的人口、资本的流动书写了上海这座城市的传奇,也让对她着迷的人不得不走出国门,具备国际视野,才能寻得一个拼图的更多碎片,讲述一个吸引世人的中国故事。我对“万国商团”探索的冲动来源于无知。这也许是因为万国商团是一高度国际化的社会组织,历史上先后共有英人甲队、英人乙队、美国队、中华队、俄国队、日本队、葡萄牙队、菲律宾队等共计27 支分属连队组建,成员国籍涉及20多个民族、国家,“万国”冠之,名副其实。正因如此,万国商团的大量原始史料藏于海外,且语种多样。上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出国已属不易,久待海外的机会更是求之不得,故而总是语焉不详。2016年,我就“万国商团”这一研究主题提交了国家社科基金申请书,几月后便有了“中标”的消息。其实中标并不在我的意料之外,毕竟这一研究主题自己已经积累了10年,而国内相关研究依然阙如;而自己上一个国家项目于2013年结项评审“良好”,信誉与信心仍在。但中标带来的喜悦却稍纵即逝,因为我知道:要上路了,而路上的艰辛也许会超越预期。完成国家交与自己的科研任务,不仅将是我至今4—5年的工作主题,也将是我生活的重心。为了弄清楚万国商团这个跨国组织,几年间,我前后两次来到英国,后来是荷兰、韩国、中国香港等地。只要一有机会,我都会前往当地的图书馆、档案馆或是博物馆,搜集一手史料,为讲述一个中国故事,寻找尽可能完整的拼图碎片。手边的史料越多,线索亦越明晰。美国,尤其是加利福尼亚州,是二战后那些“ 上海人” (Shanghailanders)———又被称为“中国通”(Old China Hands)———的聚居之处。欲完成这一课题,美国之行变得势在必行。然而此时,国家课题的3万元出国经费早已告竭。来自我院城市史创新团队的经费支持才使差点夭折的南加州之行成为可能。学术之旅的下一站———美国,自2018年10月15日启程,至2019年4月15日归国,前后182天,我漂泊于南加州大学多亨尼图书馆东亚研究阅览室、旧金山的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洛杉矶北岭的加州州立大学奥威亚特图书馆、乔治亚州亚特兰大的埃默里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的北卡教会山大学、杜克大学等地的文教机构。多少次,一个人游走于美国城市的街道上,一个人坐在静谧肃穆的书墙边,一个人与百余年来的个人日记、书信和官方文档“对话”。孤身一人海外访学的艰辛与快乐,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每一个未知之境的探索,那种难以言表的获得感,都成为这一程学术之旅得以继续的理由与动力。也是在路上,相近研究旨趣的朋友越聚越多,相关学术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2017年间,我与英国学者Toby Lincoln一同申请的AHRC(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项目“Postwar Urban Reconstruction China”(中国二战后城市重建) 成功立项,并顺利启动;我们共同主编的英文学术论文集The Habitable City in China:Urban Histo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宜居之城:20世纪的中国城市史》)也由知名的麦克米伦出版社刊行面市。万国商团不再尘封于故纸堆中,无人问津,它更多成为全球史视野中回看上海城市传奇的一个案例,被人谈起。发扬五四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对于所有青年朋友们的共同要求。何其有幸如我,24岁即进院工作,青春大部是与社科院联结。作为一名普通的社科界青年,发扬五四精神于我而言就是要有不断提高人文素养的自我要求,在学习中增加知识,在工作中增长才干,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祖国。我深知,任何知识的创新创造都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而自己对于上海城市历史秘境的探索也将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