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文化研究版)2023年12月号目录

发布者:夏蔚晨发布时间:2023-12-25浏览次数:10

【新刊目录】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版)202312月号目录

 

新时代新视野

郭思恒 | 从城市到精神——上海城市现代化道路与理念

 

访  谈

王南溟 | 艺术社区:让社区成为作品

 

理  论

泓 峻 | “第二个结合”视域中新的文学观及其学术意义

姚晓雷 陈玉璇 | 改革开放以来文学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地域路径

 

文  学

何霜紫 | “时光慢递”与“绿色废土”——评《我们生活在南京》兼论“中国网络科幻”

孙晓迪 | 再造昆仑:“丝绸朋克”小说的幻想尺度与现代性镜像

童博轩 | 人工智能“近未来”想象的创作探索——从《造神年代》看网络科幻的书写潜能

 

文  化

陆新蕾 郁 升 | 体面的市民与危险的“他者”:“上海人”身份的早期媒介生产

高晓倩 | 上海文化熔炉中的现代身份养成:基于犹太青少年难民自传的考察

彭 志 | 都会图景与画笔救国:《时代漫画》中的直言与隐义

 

文  艺

姜 岑 郭会坡 | “游于艺”思想辨正及其对当代艺术的启示

潘晓斌 何小青 | 数字化对中国电影发展的价值意蕴研究

林梓豪 | 时间的“脱节”及其可见性:德勒兹与弗朗西斯·培根的影像共振

 

英文目录

 

封二

曹琼德《蓝色树林》

 

封三

好书经眼录

 

编后记

郭思恒的《从城市到精神——上海城市现代化道路及其理念发展》是今年“新时代新视野”栏目“面向世界的上海城市精神”专题的最后一篇。这个专题的前面五篇文章分别结合各个具体领域的上海实践,呈现上海城市精神的各个侧面,而这篇文章梳理了上海从近现代以来,一直发展到成为“人民城市”的现代化道路,以及相关理念、形象、符号指涉的变迁,对上海城市精神的发展历程做了一个宏观的总结。对于上海城市精神、城市形象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认识、阐释和探索是本刊近几年来、也将在今后长期关注的重点,贯穿在各个栏目之中。

理论栏目的两篇文章在“第二个结合”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引下,重新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新文学”的关联,探索重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格局与文学批评的主体性,以及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形象表达的路径与方法。这些都是新时代的文学理论话语建设的重大任务。

王南溟老师从2018年以来致力于“艺术进社区”课题,推动艺术社区理论与实践。在访谈中,他回顾了从“艺术进社区”发展到“艺术社区”,也就是“让社区成为作品”的过程。艺术社区打破了美术馆的空间区隔,让艺术融合于社区日常生活,促使艺术公共教育和普及工作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这件有意义的工作值得更多的艺术家、策展人和艺术工作者来投入热情、发挥才能。

随着AI时代的到来,同时也是在某些国际问题大气候背景之下,中国网络科幻文学近年来颇为引人瞩目。小说《我们生活在南京》以中国本土化的末日叙事展开后人类困境下的中国思考,何霜紫的评论聚焦于科技方法、现实伦理和经验叙事三个层面,探析了这部小说在理清中国逻辑、塑造中国审美和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的价值。

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上海人”的身份内涵是一个动态历史过程,而大众媒介的书写在其中发挥着定型作用。陆新蕾、郁升认为,早期媒介对“上海人”的身份建构是在文化层面再生产了基于阶层和籍贯的等级认知。文章最后抛出一个“彩蛋”:真正实现了“上海人”内涵的媒介再生产,或许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变革。

姜岑、郭会坡辨析了《论语》中的“游于艺”这一重要命题的思想内涵,揭示其中所包含的超越时代的艺术规律和准则,它们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指导意义。这篇文章不仅具体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提供了把“第二个结合”的理论运用于文艺思想研究的一个生动案例。

 

《上海文化》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引文数据库来源刊

社长:徐锦江

常务副社长:孙甘露

主编:吴亮

执行主编:王光东

副主编:杨斌华、张定浩

编辑部主任:朱生坚

编辑:木叶、黄德海、 贾艳艳、王韧、金方廷 、沈洁 、孙页

 

《上海文化》(文学批评版)

主办单位:上海市作家协会

地址:上海市巨鹿路675

邮编:200040

电话:021-54039116

电子邮箱:xinpiping@163.com

邮发代号:4-785

出版日期:单月20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版)

主办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地址:上海市中山西路16102号楼928

邮编:200235

电话:021-54908148

电子邮箱:shwh@sass.org.cn

邮发代号:4-888

出版日期:双月20

 

主编:朱生坚

编辑:张晴柔

运维:任洁

制作:小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