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依依 刘春 | 探索传统文化的动画工业表达

发布者:夏蔚晨发布时间:2024-07-25浏览次数:10

本文收入《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4上海电影产业提升路径与发展趋势)》,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

郑崇选 主编

上海远东出版社,2024

刘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长安三万里》是追光动画成立十年之际推出的第八部动画长篇,影片得到广泛关注,也获得了多项荣誉。今年的央视春晚和元宵节晚会,都出现了影片中李白的形象,可以说这部动画片已经达到了“出圈”效果。首先,请您介绍一下电影的创作情况。您是在内容创意阶段还是具体执行阶段介入的,主要负责哪些方面?在此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如何突破的?

2024年央视春晚 西安分会场

宋依依(《长安三万里》制片人):非常感谢大家对《长安三万里》的认可。我是从电影立项就跟着这个项目的。整部片子从创意到剧本完成、动画制作完成、直到宣发上映,一共是三年时间,前期调研和筹备大概有一年多。《长安三万里》和其他项目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题材的创新,相应地,创作过程也会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它是我们所有项目里买书最多的一个。创作早期,我和导演、还有总监们有一个书单,尽可能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还组织了读书分享会;我们找了专业的礼仪指导进行礼仪培训;主创们一起去了西安、松州古城、潼关等多个地方实地采风。当你切身处在真实的地理环境,才会对史料上记载的事件和人物有更深刻、全面的理解;还有,这部电影可能是我们做过的角色版本数最多的一个项目。比如,高适从八岁一直到六十多岁去世,中间涉及到差不多二十五个不同时间段的高适的人物版本,李白的人物版本差不多有也有十五个。这对动画电影来说是非常多了。

刘春: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追光的动画制作流程。另外,剧本创作和模型、合成、特效、灯光等工作全部都是追光自己完成,还是会请一些外包团队,大概占比多少?

宋依依:简单来说,我们大部分的制作包括前期的创作都是由内部团队完成的,会有一些外包,但是占比非常少,可能也就百分之五到十的比率,或者更低。说到我们的制作流程,大概制作环节会分为十四五个。除了前期故事板、设计、剪辑以外,中期的制作从模型、材质、绑定类似这些资产环节,到layout、动画、特效、角色特效、灯光、程序化建模等等镜头环节……说实话,我不太清楚应该怎么跟大家简单介绍这个制作流程,因为CG的制作流程还是相对比较复杂的,有非常多的并行。我们在有第一版的故事板之后,就会制定一个很详细的制片层面的计划。而这个计划也依附于制作流程,依附于我们每个环节的产能和假定来制作。从制片计划上,动画电影可能与真人电影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会把计划做得尽可能详尽,会在开始正式进入中期制作之前,就把所有的工作计划精确到天。比如哪天上映、什么时间点完成哪一场戏或者哪一个镜头,都会有一个相对比较细致的制片计划。

刘春:如果现在回顾整个项目创作,您觉得还有哪些遗憾,又有哪些地方觉得值得坚持?

宋依依:遗憾肯定是非常多的,电影本来就是遗憾的艺术,之前我和导演其实也聊过这个问题,在我们内心肯定有很多遗憾。但就目前呈现来讲,上映的版本就是我们团队所有人认定的最好、最完美的版本。坚持的话,我觉得可能还是不忘记创作的初心吧。虽然现在《长安三万里》获得了很多好评,也有不错的票房成绩,但我们还都是创作者,最终还是要回到创作中去。现在这个阶段,导演和我都已经进入了新项目的创作——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认为最快乐的事情。

《长安三万里》导演谢君伟、邹靖制片人宋依依工作照

刘春:《白蛇:缘起》《新神榜:哪吒重生》等作品已在美国网飞(Netflix)上线,《长安三万里》有在海外院线上映或互联网平台播出吗?这部影片的海外推广情况如何?

宋依依:这方面我们肯定会特别重视,也在努力去做。其实追光所有的项目,我们都会做海外的发行上映。目前《长安三万里》在香港、北美都有上映过,其他地方我们也在沟通和接洽中。我们还是希望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有更多走出去的机会,所以也会很认真地去对待这件事情,比如现在的英文的字幕就推敲了很多个版本,这可能也是我们追光所有项目里边英文字幕校对版本最多的一个。我觉得它在海外还是会有很多机会的。

刘春:从2016年的《小门神》开始,就追光动画的创作主旨而言,应该说一直都在践行“为中国观众制作弘扬中国文化的中国动画”。当前,追光动画已经初步形成“传统文化、现代阐释、鲜明视觉风格”的产品定位,拥有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粉丝群,市场潜力不容小觑。就我的观察,追光作为成立只有短短十年的民营动画企业,应该说成长速度非常迅速。请问追光动画如何界定出品影片的市场定位,比如受众、主旨、风格等。公司成立以来,创作策略有过调整吗?如果有,具体依据是什么。

宋依依:其实追光从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中国团队为中国观众讲述中国故事,这个创作理念是我们从来没有改变过的,虽然早期几部作品是合家欢的方向,后来就又调整为年轻向了。现在的《长安三万里》从规划上,可能算是着重考虑青年观众,同时兼顾合家欢需求,但总的来说,还是秉承公司创作理念,坚持做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其次,虽然大家都知道追光一直在借由中国传统文化,和包括像“长安”这种中国历史题材来讲故事,但我们同时也在观察现在的年轻人,会结合当代观众所关心的事情和年轻人的心理去创作。我觉得这两者的结合非常重要。

制片人宋依依代表团队领取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

刘春:的确如此,我也注意追光动画会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会从不同层面对时代文化,尤其是青年观众关注的热点现象、文化心理做出有效回应。请问基于您的观察,当前国产动画片和日本、好莱坞的优秀动画电影相比,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又有哪些不足?

宋依依:我觉得现在的国产动画电影其实很难再把它跟日本和好莱坞的动画放在一块儿去比较,因为它现在已经形成了很明确的中国动画电影风格。当然了,日本和好莱坞都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动画电影,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三者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在视觉风格、叙事上都有非常多的不同。我觉得对于中国市场,中国动画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在讲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和中国人关心的故事。如果说有哪些不足呢,我觉得可能在技术层面还不够成熟,同等技术难度的东西,也许我们的制作效率不会非常高,对于新技术的开发能力可能也没有国外那么先进,但我觉得这个差距并不影响我们去做好的片子和创作好的题材。同时,我们也在对技术做很深层的研究和探索。动画电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这两者是不太能分割的。动画电影就是一个从零到有的创作过程,每一位制作者都非常重要,技术的精进也会为我们打开更多想象的大门。现在的中国观众已经有他们自己的喜好。我觉得这一点从行业来讲,非常让人高兴,放到十年前,大家可能很难想到会有今天这样好的局面。

刘春:那么追光的动画制作操作系统有什么独到之处吗?面对人工智能、VR等技术挑战,追光有什么技术方面的前瞻布局吗?

宋依依:追光动画的制作流程和制作体系确实是我们能实现产出的基础。就国内来讲,像追光这样工业化生产的公司非常少,甚至可以说屈指可数。这是追光比较独特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够保证追光一年一部的产量,而且非常稳定;其次,从技术前瞻性来说,我们现在有自己的研发部门,同时也会去开发专门提供给制作使用的云平台系统,希望能够有自己的CG管理软件;公司也会考虑未来的技术布局。我们现在做动画电影所使用的软件大部分都是依附于美国,比如说像玛雅(Maya)、胡迪尼(Houdini)这些常用软件,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软件支持,我们就此也有一些长期布局。总的来说,追光还是非常重视技术开发这一领域的。

《长安三万里》获得第十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金丝路奖”最佳动画片奖

刘春:坦白地说,当前中国动画电影和真人电影相比,在市场份额、社会关注度、政策扶持、人才培养等方面尚有差距,能够引起全面关注的动画作品还比较有限。依据您的制作经验,就产业链和产业环境而言,当前国产动画电影的产业短板在哪里,需要从哪些方面提升?

宋依依:应该看到动画电影有着非常大的市场潜力。从美国或者说北美的票房来看,他们每年动画片的占比在百分之十五以上,相较而言,国内的动画电影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市场潜力。说到现在的产业短板,我觉得目前中国动画市场的产能其实不是很高,每年能数得上的大制作,可能也就那么两三部,而整个国内的动画电影市场其实应该也可以有更大的体量。现实情况是如果片子的总产能没有那么高,肯定总票房会受到直接影响。所以,我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才能够加入这个行业。

此外,动画人才的培养也应该受到重视。大多数高校培养的动画专业毕业生,并不能直接在行业中发挥作用,还需要经过产业学习和培训,才能够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制作者。这一点我觉得可能跟这个行业相对较新也有关系。很多学校也希望跟产业接轨;而有行业经验、从产业回到学校的老师是非常稀缺的。所以我是觉得整个教育和人才培养这方面还需要提升。其实不一定局限在高校,可能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动画学校,或者面向动画毕业生,帮助他们了解行业要求、提高专业技能的一些培训都是非常好的。这样也能帮助整个行业从制作等各个层面,变得越来越规范。

《白蛇:浮生》定档海报

刘春:最后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未来追光动画的创作计划。非常期待再次看到追光出品,也希望追光能够再次掀起新的观影热潮。

宋依依:追光未来已经确定了几个作品。今年暑假我们会上映《白蛇:浮生》,也就是“白蛇系列”的第三部,其他项目暂时可能还没有办法透露。但是再后面的一部作品,已经开始进入前期制作了,还有两个项目目前正处在剧本开发阶段。谢谢大家的关心,我们也会努力做出更好的作品!

(本文为删节版,完整对谈详见蓝皮书)

 

【作者简介】

宋依依,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制片人。

 

【作者简介】

刘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主编:朱生坚

编辑:张晴柔

运维:任洁

制作:小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