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长期以来,人们将构建品味与音乐消费紧密联系。早在1984年,布尔迪厄就在《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中写道:“没有什么比音乐上的趣味更能显示一个人的‘阶层’,更能对个人归类。”21世纪以来,音乐流媒体的崛起不仅为人们“展演”自己的品味提供了更多空间,而且也以新的机制形塑了数字时代的文化区隔与分层。其中,歌单(playlist)作为音乐流媒体平台功能的一部分,具备整理近乎无限的歌曲内容并选择性地展示部分曲目的平台功能,不仅是音乐消费内容的载体,为普通用户提供了进行歌单策展(playlist curation)的空间;而且具备数字化交往过程中“新神圣物”的特质,体现了策展者的个性特征与主体意识。借助歌单,人们可以创建并修改歌单信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品味,实现一种公开的、象征性的和表演性的实践,并且在音乐社区内共享自创内容并访问他人的创作,形成虚拟空间中的交往互动。由此,用户可以通过歌单策展建立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社区和特定的集体圈,与平台内容互动和连接,实现群体区隔。
在国内众多展示品味的音乐流媒体平台中,“网易云音乐”在歌单功能和用户活跃度上均处于全国领先,兼具代表性和特色性。在功能设置上,通过自创歌单,用户可以改变歌单的名称、封面、曲目排列等并将其公开,作为表达自我品味的手段;在官方运营上,网易云拥有专门运营歌单的官方账号“歌单道格”,还推出了《歌单创作手册》系列指南,鼓励普通用户创建歌单并针对性地进行策展指导;在产品定位上,网易云独特的“云村”社区氛围,加深了平台社交属性,用户可以通过收藏、分享、私信、评分等方式表达喜爱、形成互动,是反思数字平台形塑文化实践问题的典型案例。本研究从文化社会学的“品味”与“区隔”相关理论出发,结合平台化理论,探究中国音乐流媒体平台如何通过歌单策展体现并重塑音乐消费者的品味展演。
二、音乐品味的建构与重塑
关于“taste”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哲学上给出明确定义,在其《判断力批判》中,他认为趣味是“合目的性而无任何目的”的,突出了审美活动的纯粹性。而相比哲学意义上较为抽象的定义,19世纪以来社会学家们所关注的内容则带有更强的社会现实性,在这个层面上,“taste”被译为“品味”。20世纪60年代,以布尔迪厄为代表的社会学家们将品味概念化为社会定位与阶级区隔的手段与结果,他们认为,品味为社会不同阶层的区隔与分层提供了“可视和可见的符号”,帮助人们与其他群体“划清界限”。品味在建构起共通的审美取向、标准的同时,也标识了个体社会地位,并且区分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形成群体区隔(distinction)。因此,人们表面上是在呈现自己的品味,实则是在呈现自己的社会阶层。
然而,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品味”与“区隔”的诠释已与数十年前布尔迪厄所处的年代不尽相同。数字时代,品味以平台数据的形式被记录和量化,其“好”和“坏”的标准呈现出更为细分的多元维度,对于社会文化的塑造也呈现出全然不同的路径。信息是“产生差异的差异”,平台不仅记录用户在网络平台上的点击、转发、评论或购买等行为数据,还实现了对其背后的个人思维、兴趣爱好以及教育水平、居住城市等社会经济要素的“数字化”分析。人们阅读过的书籍、听过的音乐等都能被量化为数据化的“品味信息”,成为一个实现阶级内部和阶级之间社会差异的新领域。正因为现代消费模式的变化和现代阶级冲突的弱化,20世纪90年代初期,布尔迪厄的社会区隔理论曾一度被视为过时。然而,近年来的文化社会学研究再次表明,区隔并非已经消失,而是以“数字区隔”(Digital Distinction)的形式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具备以文化趣味为分野、以算法隐性控制为形成方式的主要特点,为未来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现有研究已经证明了布尔迪厄有关品味、区隔的理论逻辑在数字场景中依旧适用,但是对于其在数字平台中的具体表现如何尚未明确。在众多平台中,音乐流媒体平台(music streaming platform)作为一种按时间次序以音乐流形式连续传播的数字音乐平台,能为用户提供近乎无限音乐内容的无限次访问,深刻改变了过往音乐消费门槛较高的情况,是重塑品味和区隔的重要场域。其中,歌单的展示与分发被认定为一种策展行为,是展示品味、形成社会区隔的全新途径。这种新型数字文化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塑造,亟需进一步探讨。
三、歌单策展研究
“数字策展”概念逐渐被引入流行音乐平台体系之中,而“歌单策展”是其中重要的表现形式。有学者将数字平台的歌单策展界定为以普通用户为主体,在对现有音乐进行挑选与整理的过程中对原曲进行解构/重构的一系列行为。 在创建歌单的基础上,歌单策展使原本的播放列表具备了符号化的象征意义和交换价值,更强调了用户对于歌曲的赋值作用。在当前的音乐平台中,根据创建歌单的主体不同,歌单类型主要分为两种:用户歌单和官方歌单。其中,用户创建歌单是实践歌单策展的主要领域,为普通用户根据品味组织音乐内容提供了更多空间。
当下,研究者更多将数字平台作为研究背景,聚焦展演的主体(用户)和呈现的个性化内容,将歌单作为一种自我表现、培养情感、实现文化认同、表达政治观点、形成社会关系的手段。然而,将用户与平台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种相互形塑、辩证而动态的关系的研究较少,缺乏以“科技的社会形塑”视角展开的动态过程分析。各国音乐流媒体平台模式各异,塑造文化品味和数字区隔的表现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本文希望针对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的中国音乐平台进行研究,补充相关研究视角,检验并拓展部分流行音乐研究领域已有结论。
四、研究案例与方法
网易云音乐是当前中国主流的音乐平台之一,自成立以来它便将“品味”作为平台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该平台丰富的功能和浓厚的社区氛围都为用户表达品味、实现区隔提供了更多空间。因此,以网易云音乐为研究对象展开品味与区隔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研究初始阶段,笔者采用参与式观察的方法较为全面地了解了网易云歌单相关的平台功能、社群运营以及使用者之间的互动情况,主要包括在网易云音乐平台的实习和在APP中的“漫游”(walkthrough)。在告知研究目的及内容的前提下,笔者于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以实习生身份深度参与了网易云音乐公司的内容策划、功能开发以及活动上线等工作环节,较为全面地了解了该平台的产品功能及歌单的运营情况。同时,笔者也是网易云音乐的深度用户,并于2022年6月至12月通过“漫游法”对网易云音乐平台的界面设计、功能权限和用户实践建立整体把握。笔者通过制作歌单并尝试进行投稿、在歌单下方评论等方式,收集记录歌单策展的过程及可能进行的互动,进而对于网易云音乐平台歌单策展的实现形式、歌单的推荐及互动逻辑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笔者在对研究对象有了基本了解后,于2022年12月至2023年10月进行深度访谈。研究对象的筛选条件为“有2年以上持续歌单策展经历”的用户,采用公开招募和“滚雪球”的方式,最终成功招募11名普通用户、14名平台认证“歌单达人”和2名平台运营者进行线上访谈,每次访谈的时间为30—70分钟。
五、作为“品味表演”的歌单策展
早在流媒体出现以前,用户筛选歌曲、形成并分享歌单的能动性便已长期存在。20世纪80年代的广播电台,主播就会通过精选歌曲播放列表来构建包含其个人特色的音乐场域。而以网易云为代表的音乐流媒体平台的出现,则进一步为普通消费者的自主性展演带来便捷且成本低廉的操作空间:平台默认设置用户歌单为公开,人们可以通过标记听过的音乐来向他人展示职业、身份、价值观等“品味”,进行“品味表演”(taste performance)。大部分受访者表示自己致力于构建一个“有品味”的音乐鉴赏者形象:“希望别人觉得我这个⼈听的歌有自己的sense这样子。”(受访者A3)甚至有访谈对象将查看歌单作为一种建立现实关系之前的筛选机制:“学生时代暗恋一个谁就去看下他的网易云,一般来说看他的歌单就可以看出他听歌的喜好,从而得出他和我的品味是不是合拍。”(受访者A1)正因为一个人的歌单常常与自我的建构与呈现关联在一起,所以用户在自主空间之内,往往通过种种“品味表演”策略的运用和创造,调整和增强个人身份的叙述。
具体说来,歌单策展的“品味表演”策略可以被分为四大面向:个性化策略、数字化交往策略、审美化策略、专业化策略。
(一)个性化策略
不同用户的歌单均具有“千人千面”的个性化风格特征。部分创建者从实际需求出发,基于职业、代际、MBTI人格、地域等要素为个人生活场景定制歌单内容。以职业相关歌单为例,受访者A4作为新媒体运营者,为工作中的剪辑需要整理了《BGM》歌单;身为学生的受访者A6、A9、A10、B4、B6均有创建自习歌单的习惯;而作为化妆品销售的受访者A2则创建了名为《化妆品展示》的歌单……不同受访者各异的生活经历投射在音乐中,使歌单普遍成为账号拥有者生活态度乃至所处阶层的虚拟映射。
另有部分用户创建的歌单与其内心思考或行为态度互相呼应,在此类情况下,用户创建歌单不仅是为了欣赏音乐,而是更进一步希望能借歌单传达某种语境、某种情绪。受访者A5习惯按照年份将能够代表自己心情的歌放进歌单里,而那些歌曲往往与音乐世界之外的事物实现呼应:“那时综艺‘浪姐’非常火,我就在歌单里添加了王心凌的一些歌曲。”甚至有些歌可以代表策展者当下的行动态度,被附加了一定的政治价值。在个性化歌单策展中,歌曲的筛选与组织,其实是使用者对于个人外在生活与内在思考的呼应与展演,用户的主体性得以彰显。
(二)数字化交往策略
网易云音乐具备浓郁的社区氛围。依托于平台的歌单策展并非个人“孤独”的展演,而是一个不断与他人进行互动的过程。杜骏飞提出“数字化交往”概念,认为当下的“新传播”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流动,而是一种交流与行动的复合体,歌单的策展与发布就是这样的过程。 本研究发现,随着交往的深入,策展者为满足数字化交往的需要,倾向于根据反馈来不断调整其行动策略,进一步对歌单内容进行斟酌与修改。
普遍而言,由于互联网的交流时间和深度的限制,歌单之下的交往模式呈现出“弱连接”的特征,用户倾向于通过收藏、分享、私信、评分来表达喜爱,歌单创建者往往以数据表现为依据,有意或下意识地向社交平台的传播策略和公众喜好靠拢。受访者B4在访谈时回忆起自己的歌单因被推上首页而“一夜爆火”的经历时说道:“一个晚上收藏增加了几百,我感觉到这不再是我一个人可以随便乱放的东西,我会想办法做成一个展览柜一样的东西,所以就把我那个歌单又精心又调整了一下,就是把它的顺序、简介和封面都调整了一下,让它更精美了一些、能见人了一些。”
而相比流行歌单,部分小众主题歌单的准入门槛更为严格,其群体内部的互动也趋于紧密,评论区是该类型歌单中用户交往的主要媒介,其互动主要包括情感共鸣与鼓励(受访者B7、B10)、内容点评与纠错(受访者B11)、 延展与共享(受访者A8)等内容,策展者则不时地主动回复评论,或者根据反馈调整歌单内容(受访者A9),扩展并巩固与观展一方的社交联系。更进一步,歌单中的连结还可能勾连起平台之外的交往行动,进一步拉进了人际距离。受访者B5是网易云音乐站内歌单总播放量最高的歌单创作者,她曾在2017年建立起粉丝群,“群里面有差不多500人,大家都是因为喜欢那些歌单才聚在一起的,常在群里聊那些歌”。歌单成为至关重要的区隔和联结媒介,通过音乐同好从陌生的网友发展为来往频繁的朋友,数字化交往媒介也从网易云扩展到了微信等社交亲密度更高的平台。从查看互动数据到评论区交流、平台外互动,策展者与观展者产生多重社交连结并据此不断调整策展策略,映射出一幅逐步深入的数字化交往图景。
(三)审美化策略
在策展过程中,用户融文本、图片、音乐等多重视听元素为一体,为将歌单变成艺术作品而付出种种努力。取名是歌单策展的第一步,在此过程中,用户会充分考虑文字意蕴及外观上的美感。比如,受访者A3“会用英文去取名,因为觉得英文看起来更‘漂亮’一点”;受访者A11、B2、B8、B9、B12倾向于“用固定的格式去想歌单名字”,从而实现不同歌单在个人主页陈列的统一。
另外,歌单虽以听觉为主,但封面在策展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很多时候,陌生人点进你的歌单,是因为你的封面吸引了他”(受访者A7、A9、B2、B4、B6)。创作者会通过网络搜索、自行拍照等方式,找到与歌曲内容相匹配的封面: “像西语的歌单,我当时是放伊比利亚半岛的地理风景;中文的,就放了北京故宫的图,会拿自己拍的那种地标做封面。”(受访者A11)也有一些策展者不会故意设定封面,例如受访者A7就表示:“我喜欢看到我每加入一首歌,歌单封面都在变换的那种感觉,这会让我更有动力去进一步探索。”一个较好的封面甚至能够成为歌单策展人的灵感源泉,“歌单达人”受访者B1“在创建歌单时会先确定封面,然后基于这张图片进行联想,展开标题和简介的撰写,包括歌曲的选择”。歌单展示时丰富的视觉元素无形中形成一种“技术可供性” (Technology Affordance),激发用户进行丰富而多样的美学实践,在众多的歌单中运用视觉化手段突出自身,展示自己的独特品味。
(四)专业化策略
除了展现整合意义上的生活与审美品味之外,歌单策展同样能够展示创建者在音乐领域的专长与品味。在所有受访者中,通过歌单展示专业知识的行为常见于在音乐方面有特长的受访者中,而在普通歌单创建者中则相对少见。“歌单达人”受访者B3出生于音乐世家,曾在大学看过数千部电影,聆听过6万首歌曲,他对于自己的歌单内容有更高的要求——希望自己的每个歌单都尽可能做到“选题精小、内容深入”。提及自己最满意的歌单,他回忆道:“我有个歌单里面都是日本治愈系的电影配乐。这类音乐很少,能够收集到这么多很不容易,没有比较多的电影和听歌积累是找不出来的。”而受访者A5本身也是一位摇滚乐手,在创建关于摇滚纪录片《北京浪花》的歌单时,她表示“感觉自己就是要做成全网关于这部电影最牛的歌单,所以我写了介绍,写得很详细”。具备音乐专业背景的鉴赏者倾向于将自己的专业积累在策展的过程中流露出来,他们更注重歌单内容上的专业性,并将其作为展现并放大自身音乐专长的机会,实现个人形象的建构。
可见,音乐流媒体可作为歌单策展与分享的媒介平台,呈现出高度自主的空间特点。使用者出于个人身份塑造的需要和美感的追求,运用多重歌单策展策略进行“品味表演”,塑造自身的网络身份,并与他人产生联系。
六、基于平台基础设施与运营的协商式策展
仅考虑用户一端的歌单策展行为并不充分,用户行为背后存在的结构性制约条件同样值得关注。在这个意义上,歌单策展应被视为数字平台(digital platform)下的产物:网易云平台作为歌单策展的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兼具动态、复杂、灵活的变化特点。音乐流媒体平台随着营收状况、社会政策、战略需求的变化,作为一种动态的社会技术系统,越发深刻地嵌入用户的日常音乐体验中,逐步确立并巩固其在内容权利结构中的位置。而歌单策展者也并非完全受制于平台,他们常常能从中找到一定的弹性空间,在博弈之中形成“协商式”(negotiated)的策展趋势。
这种“协商式策展”首先体现在由品牌定位、歌单活动等形成的整体氛围对歌单策展者选择与判断的“隐性”影响上。品牌定位方面,网易云品牌的文案中通常蕴含通感式、文学化的表达风格以及对于美好日常生活的诗意描述,长期以来建立起“浪漫、感性”的平台调性(品牌组工作人员访谈)。受此影响,网易云音乐的歌单推送风格常常具有类似的指向性,更倾向于满足都市青年群体“伤感、浪漫、精致”的审美取向,在主题选择上更多偏向浪漫流行的主流类目。正如受访者A7所说:“其实(UGC歌单)主流的趋势我觉得是一致的,大家都在往一个类型上面去靠拢,甚至说大家会相互借鉴歌单名称、封面,往一些比较热门的,类似于‘氛围感’‘浪漫’‘舒缓’‘高级感’‘ins风’等标签和关键词上去靠拢,让自己的歌单能被首先展示出来。”平台还定期组织一些歌单相关的主题创作活动,并提供流量或实物激励,对策展内容进行统一干预与规范。于是,平台通过品牌定位、创作活动等手段掌握“优质内容的风向标”,用户为获得利益,主动调整表达策略,贴近并迎合整体审美趋势,呈现与平台“共谋”的合力关系。
隐性影响之外,平台还引入“算法”和“人工审核”两重手段对歌单的可见性进行直接控制。伴随网易云8.0版本上线,“歌单广场”从无限流变为有限流,算法跃居歌单推荐的权力核心。虽然平台运营者以“用海量数据,找对的用户和这些对的歌曲做一个匹配”阐释算法在分发过程中的客观公正性,但“歌单达人”却普遍用“近两年数据变差了”“推的人少了,推的方向变窄了”来直观形容推荐方式改变带来的变化。歌单功能改版降低了单一歌单可能获得的关注度,促使用户重新考虑策展中的表达策略:一部分创作者倾向于减少或停止创作,“我觉得21年之后好像没有火起来的歌单了,我就很少认真做了”(受访者B5);也有另一部分受访者依旧保持者歌单创作频率,并在主题上选择更多小众的类目,从而“有针对性地将它带给公众”(受访者B13),与平台形成被动的协商与适应关系。此外,通过人工审核,是公认的歌单能被大范围推广的前置条件。平台运营者为此制定了复杂而详细的审核条目,如未符合平台制定的标准,则不予审核通过。然而,部分要求与歌单创作者的初衷存在违背,针对一些严苛的审核条件,创作者常常向平台反馈(受访者A5),甚至以猜测、试探(受访者A8)、群体互助(受访者B2)等方式进行策略化博弈,维护自身权利。平台则会根据反馈对该指标进行再次评估与删改,从而形成平台与用户间的协商与周旋。
但是,从历时性视角观察,随着平台基础设施及运营策略的完善,“协商式策展”的弹性空间正不断缩小。从运营者的角度出发,完善用户歌单消费率和生产量始终是平台的首要追求,用户的自主性发挥在极大程度上受到了平台干预的制约。2018年,网易云音乐推出了“歌单达人”等计划,将歌单创作者纳入平台的商业系统之中,并且将达人区分为5个等级,量化展示歌单策展成果,进一步增加用户积极性。平台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歌单创建者原本的“把关地位”,介入甚至取代创作者并成为创意主体,使原本的权力关系产生变动,形成“反客为主”的内在矛盾。“歌单达人”受访者B4直言:“官方会要求歌单里不能有重复的歌,然后不能有非官方的歌,也就是说那种翻唱都是不允许放在里面的。所以我当时为了认证,不得不删掉了几个我觉得很好的翻唱歌曲。”
由此可见,基于基础设施的变动与运营策略的完善,平台以兼具软性教化与强势干预的多元手段介入用户策展过程。对此,用户同样以能动的姿态参与到与平台的博弈之中,拥有“协商式策展”的权力。然而,随着基础设施和商业运营的干预不断加强,“协商”的权力天平也在微妙地向平台倾斜。
七、歌单算法带来的审美变迁
在歌单消费的过程中,算法能够精准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渗透进用户音乐“分发”的每一环节。与当前众多媒体平台一样,网易云音乐主要根据用户个人行为的过往数据和相似个体的已有选择形成综合性的算法系统,实现对用户喜好特征的精准定位与歌单的精准投放。而且,算法运作逻辑受到各个利益主体的博弈结果以及商业运营策略等因素的复杂影响,维持着“黑箱式”的运行模式,以动态且不可见的姿态渗透到受众的音乐选择与消费聆听的活动中,一定程度上重塑了用户的品味。
在整体策略上,网易云音乐将歌单的分发视为单曲推广、公众教化的手段,并以“领先用户品味半步”(平台运营者)的态势引导用户聆听超出个人记录兴趣范围的音乐,从而增加用户对平台的使用黏性。对此,部分用户在访谈中认可歌单推荐的发散多元性(受访者A3、A6、A7、B9),“像是你去闻、去采摘别人的花园,每次都不一样”(受访者A7);但也有部分用户认为网易云音乐的歌单推送风格较为固定,具有类似的指向性,受访者A2直言:“我的云音乐首页经常充斥着同一类型的歌单。”而且,伴随着用户平台使用时间的加长,算法掌握的用户行为数据逐渐增多,其推荐内容相比初始阶段往往更趋于精准与稳定,系统倾向于不断地推荐持续性、单一化的歌单或单曲内容。而面对算法带来的“同质化”趋势,部分受访者能够敏锐感知并进行“反向驯化”,实现能动的“抵抗”:“我对自己的音乐品味是有一个‘阈值’在的,如果发现歌单推荐的都是同一类歌曲,我会考虑多听别的歌把算法拉回,不要被其他东西控制。”(受访者A1)亦有用户直接接受算法的推荐:“我觉得推荐的歌单都挺准的,而且我比较懒,不想再自己搜集。”(受访者A3)被动浏览并适应算法的审美选择,由此,用户的音乐兴趣偏好不断算法推荐强化,形成“审美茧房”,进而影响区隔形成的标准与方式。
可见,算法对品味的建构程度取决于用户“算法素养”的高低,而且,作为新兴的“再中介”(re-intermediation),算法代替用户自身,悄然掌握了构建用户音乐品味的权力,具备“品味自动化”(the automation of taste)的特征,并进一步带来大众品味的私人化、稳定化。
八、结论
本研究主要从布尔迪厄的品味与区隔理论出发,聚焦网易云音乐用户的“歌单策展”实践,探索用户如何通过歌单这一功能展示品味、实现区隔,同时研究平台规制对其带来的影响。
从用户角度出发,随着音乐流媒体平台的迅速发展,音乐消费行为与20世纪相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音乐欣赏方式,如聆听音乐会或购买古典音乐专辑,逐渐演变为数字领域中的歌单策展,成为展示个人音乐品味的主要方式。然而,在用户行为的背后,平台作为一种动态的社会技术系统,通过隐性与显性的手段对用户进行控制,与用户共同形成一种“协商式策展”的趋势。除此之外,算法正在接手“品味建构权”,其对于用户审美的介入程度取决于用户“算法素养”的高低。本研究将歌单策展纳入“平台—用户”的关系视野予以考察,并将其视为数字时代品味与区隔的表达、重塑的新模式,为反思数字平台对文化实践的影响提供了情境化理解。
另外,本研究也能够为个人审美活动与平台的关系提供一种反思。众多受访者提到,除歌单之外,他们在其他媒介中也有“较为强烈的策展欲望”,将“策展”作为贯穿其生活与消费的方式。对此,学者莱克维茨站在社会学的高度,将其概括为“策展式生活”,他认为,在当前晚现代性社会结构的影响下,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下意识地排斥“普通”,寻求标新立异。由此可见,“策展”正在成为理解当代人生活的一个切口,人们通过对身边事物的整理与展示,显示自身的独异性,获得个人的主体价值。研究歌单策展,某种程度上也是在透视当代社会与社会中的人。
原刊《上海文化》2024年第4期,注释从略
【作者简介】
肖剑(英国拉夫堡大学媒介与文化研究博士),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文化和数字文化。兼任国际文化研究学会(ACS)亚洲区代表,SCI 期刊PLOS ONE 城市研究板块编辑,SSCI 期刊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编委和《中国日报》特邀主持。出版英文专著《Punk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曾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章心仪,女,2001年生,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美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文化研究。
【新刊目录】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版)
2024年第4期
专 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上海实践
郑崇选 “第二个结合”与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巩固
黄力之 中国文化主体性与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
访 谈
李庆西 齐晓鸽 文学现场四十年——李庆西访谈录
理 论
章文颖 超越理性的“实存”——谢林美学中的存在主义萌芽
文 学
牛 菡 “自我”的言说与保存——90年代以来青年作家身份意识辨析
董外平 小资青年的前生今世:一份精神史的考察——论张柠的长篇小说“青春三部曲”
文 化
肖 剑 章心仪 算法时代的音乐品味:网易云平台的歌单策展研究
林 凌 曹浥霖 人人都能搞音乐吗?——透视新技术条件下“抖音神曲”的生产与流通
文 艺
朱恬骅 “另类”与“日常”:城市更新中的艺术空间
张苏卉 谭 然 微更新视域下社区公共艺术的生态性研究
张 磊 滨水工业遗存的艺术化更新策略——以上海“一江一河”为例
笔 记
张 生 “诗人与思想家的民族”——谈宗白华对德国思想的认识与接受
书 评
夏 天 西方学者对中国近代文物流失的历史还原与当代思考——评《掠夺的补偿:中国如何失去其宝藏》
编后记
英文目录
封二 周卫平《古镇夕阳》
封三 好书经眼录
《上海文化》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引文数据库来源刊
社长:徐锦江
常务副社长:孙甘露
主编:吴亮
执行主编:王光东
副主编:杨斌华、张定浩
编辑部主任:朱生坚
编辑:木叶、黄德海、 贾艳艳、王韧、金方廷、孙页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版)
主办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地址:上海市中山西路1610号2号楼928室
邮编:200235
电话:021-64280382
电子邮箱:shwh@sass.org.cn
邮发代号:4-888
出版日期:双月20日
主编:朱生坚
编辑:曹晓华
运维:任洁
制作:小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