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7日上午,文学研究所邀请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孙国东教授做了题为“如何把握‘中国现代性’的理论逻辑”的讲座。讲座由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郑崇选研究员主持。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现代性”两个概念的内涵、性质、话语类型和对应的知识形态,孙教授指出,前者是具有政治话语色彩的现代化道路中国方案,后者则是具有中国性特色的现代性愿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历史过程,构成了“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和实践逻辑,最终形成了“既非复古,也非西化,同时超越苏联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孙教授论述了如何建构与“中国现代性”相适应的“多元现代性”理论,指出“多元现代性”包括实践层面、制度层面和价值理念层面三个层次,分别对应现代性实践的开新、现代性制度的创新、现代性理念的更新。关于如何推进“中国现代性”的理论阐释问题,孙教授认为“中国现代性”存在于我们对现代性价值的中国探求、对中国政治认同的现代确认、对中国文化认同的现代确认之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已经深嵌于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逻辑中,绝不能仅仅满足于与西方现代性的不同,更要想象和探求对西方现代性的超越。
文学所科研人员与孙教授围绕相关理论问题展开了积极交流,拓展了对中国现代性理论的多维探讨。
本讲座是文学所“斯文在线”系列学术讲座之一。
孙国东,法学博士,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副院长,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社会-政治理论和法哲学。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著有《公共法哲学:转型中国的法治与正义》(2018)、《合法律性与合道德性之间:哈贝马斯商谈合法化理论研究》(2012、2020)和《想象另一种法治: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研究》(2023);另出版合著、译著及中英文主编著作8部(其中,主编著作《文化提升国家质量:中国发展的使命》获国家外译项目资助出版了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