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游戏的文化想象与审美实践——文学所举办第10期“水花雅集”青年学术沙龙

发布者:夏蔚晨发布时间:2023-11-22浏览次数:10

20231121日下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数字游戏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第10期“水花雅集”青年学术沙龙在上海社会科学会堂成功举办,活动由上海市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程功主持。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郑崇选研究员在开场致辞中提到,从当代中国文化生产的角度来看,电子游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养成及其行为习惯、文化心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中国电子游戏的生产,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形成了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本期青年学术沙龙关注中国电子游戏的文化想象和审美实践,显示了文学所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敏感和对文化实践的积极参与。为了持续关注和研究中国电子游戏的文化生产,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还特别设立了数字游戏文化研究中心,旨在搭建一个整合优势研究 的科研平台,更好地推动和参与对于中国电子游戏系统性的文化研究,及时推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主题演讲环节,复旦大学中文系严锋教授围绕“游戏的艺术”分析了游戏与艺术的关系。用游戏的眼光去看待艺术,许多艺术的表达会被增强、放大和发展。严教授提到,游戏与艺术兼具“模仿性”“迷醉性”“情感性”和“角色扮演性”。游戏提供了空前规模的模仿和多元的模仿手段,模拟恰巧也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进而延伸为虚拟。游戏为玩家提供了强烈的沉浸式体验,使他们能够以各种方式进行内在情感的外化表达,尝试不同的身份角色和立场,在虚拟世界中直面生命的痛苦和混沌,最终获得救赎。当下,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借鉴游戏的元素和结构,呈现出各种游戏化的趋势,如《玩家一号》《失控玩家》《鱿鱼游戏》等。游戏被视为一种创造性的表演艺术,电子游戏为艺术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段和发展空间,游戏试图打破传统戏剧表演中的“第四堵墙”,玩家在观看的同时也在行动,他们可以有效地了解玩家角色的各个方面。基于此,严教授提到了对游戏“作者性”特征的反思。艺术的“作者性”实际在游戏生产中也存在,玩家的选择也会受到游戏生产者的限制。


在互动讨论环节,严教授就相关提问进行了解答。他提到,艺术会超越人类的困境和现实,游戏亦是如此。游戏折射、缓解了许多现实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平台,可以塑造一种美好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链接会得到强化,对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特殊意义。


在青年学术分享环节,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汇川博士做了题为《国产二次元游戏叙事类型初探》的发言。他提出电子游戏叙事发生于电子游戏的三组交互关系之中:玩家与游戏的交互、玩家与设备的交互、玩家与玩家的交互。在这三层交互关系中发生的游戏叙事并非割裂的,而是紧密结合、互相影响的,它们都发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之中,对于玩家的体验而言是具有整体性的。在对二次元游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他认为二次元文化及游戏最突出的特征,是“性别审美”和“角色迷恋”,因而当下的国产二次元游戏叙事的重要核心之一,是人物角色的塑造,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二次元游戏的游戏内叙事模式是一种超文本离散叙事,具有在时空上立体感鲜明的网状特征。在玩家间交互性叙事方面,国产二次元游戏结合社区运营与用户生成内容,极大拓展了游戏叙事的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国产二次元游戏在对跨媒介叙事方式的运用与探索,在文艺作品中是较为成熟的。并且指出当下正在全世界年轻人中流行的中国二次元游戏,正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们的消费、审美观念。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语与文化传播学院公共关系系讲师张璐在评议时表示非常赞同李汇川的观点,并且指出游戏和人们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是现代社交的重要媒介。关于玩家和设备之间的交互,他通过《塞尔达》《黄金的太阳》等游戏介绍了相关的游戏拓展案例。同时,也指出角色迷恋是当代文化产业的特性,文艺作品在媒介上有很多其他的叙事空间,可以形成跨媒介的叙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