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艺选择人民的立场,就是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用文学艺术创作维护好、发展好时代社会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眼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向聚焦,双脚扎进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现实生活土壤,新时代中国文艺才能为世界贡献出特殊的声响色彩和审美风范。
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历史发展与时代感召都期待着广大文艺工作者拥抱新时代,投身新时代,观照新时代,写出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贵起来的心路历程与伟大史诗,推动新时代人民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用文学艺术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这是人民文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必然指向和时代要求。
文学艺术创作过程所遵循的审美规律,就是文艺的实践逻辑。文艺实践逻辑内在地决定着文艺作品的品质和质量,是文艺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新时代人民文艺,必须遵循文艺创作的实践逻辑,站在人民的立场观照人的文学。
文艺的审美特征,要求人民文艺必须充分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自由。无论是革命文艺,还是人民文艺,其社会定位与功能属性都是对文艺作品的意义分析,是文艺的外部特征。只有审美经验才是文艺的内部特征,是文艺实践的内在逻辑规定性。外部特征与内部特征相互制约,但决定文艺之所以成其为文艺的决定性要素是文艺审美的内部特征。列宁在谈论党的文学事业时说,“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文艺创作过程,是一种艺术生命孕育生长的经验,伴有强烈的个体生命情感活动。只有在充分自由的状态下,作家艺术家才能完成文学艺术构思、孕育、创作过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提出“文艺为政治服务”的主张,同时强调指出:“我们所说的文艺服从于政治,这政治是指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不是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在当时抗日战争环境下,“文艺服从于政治,今天中国政治的第一个根本问题是抗日”。凡是拥护抗日政治主张,就可以参加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是进步的文艺,就是团结的对象。这是一种恪守底线思维的文艺工作方式,是被历史证明为成功有效的经验。
改革开放新时期,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后,邓小平谈到,“文艺界刚开了文代会,我们讲,对写什么,怎么写,不要横加干涉,这就加重了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对自己工作的要求。我们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个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双百”方针是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工作指导方针。“三不主义”是指“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我们要广开言路,广开才路,坚持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让各方面的意见、要求、批评和建议充分反映出来,以利于政府集中正确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把我们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沿着这个文艺工作指导原则,历任中共领导人都强调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保护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精神,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发展繁荣的良好环境。
文艺的审美特征,要求人民文艺必须倾情观照具体的现实的人的生活和生命状态。“人民”是复合概念,生活中的你、我、他,个人不等于人民。但是,文艺审美的基本特征必须建立在个体人的生命经验基础上。所以,人民文艺作为一种文艺类型,人民是其上线,人是其底线。这种人,就是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启蒙,受过革命斗争洗礼,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现代公民自觉意识的生命个体。“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憎,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他们经历的生死浮沉、苦难辉煌,他们参加的革命斗争、艰辛劳动,他们创造的英雄业绩、工作奇迹,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都是文学艺术表现的审美对象。文艺家们只有进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深入到他们的心里去,融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才能写出鲜活的文字,塑造出生动的形象,把握时代的脉搏,唱响时代的心声。
新时代人民文艺创作,应该是题材无禁区,品质有高低,情怀境界有大小,思想观念可以褒贬。题材无禁区,是倡导主流,尊重个性,在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上,完全尊重文艺家个人选择,政府主管部门或有关组织可以积极引导文艺家的创作方向和题材选项,鼓励文艺家的创作倾向和艺术成就。通过文艺审美创作出的文艺作品,存在审美品质的高低上下之分。通过负责任的文艺评论,可以对文艺作品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形式多样的褒奖评价,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繁荣,批评低俗平庸、腐朽落后的文艺倾向,批判反动的敌对的文艺观念和文艺倾向。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盐入水,烹饪成美味佳肴,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学艺术的审美欣赏中,润物细无声地接收并传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认知的价值理念。
在科技日趋发达,人工智能日渐普遍的现代化社会,只有文学艺术实践才是对抗、消融、转化功利主义效率最大化的钢铁世界的不二法门。文艺审美的终极目标,是让人心温婉,人生温暖,人性温和。只有保存一颗柔韧细腻灵敏慈悲的心,才会发现早晨的露珠,黄昏的阵雨,人生没有流出的泪水,以及正在悄悄消逝的乐句。只有恪守文学艺术的审美品质,才能艺术地创造属于新时代的伟大文艺,才能实现后现代社会融汇古今,融通中外,人文与科技阴阳和合,共生共荣。
【全文刊于《上海文化》2021年第2期,题为《新时代人民文艺发展繁荣的逻辑与路径》】
【作者简介】
朱鸿召,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延安时期历史文化研究、现代城市文化研究,曾任《解放日报》主任记者、上海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相关著述有《延安文人》(《延河边的文人们》)《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延安曾经是天堂》《图说延安》《延安缔造》(《延安赢天下》)《天上星星延安的人》《延安文艺繁华录》《文化民生论》等,主编《红色档案:延安时期文献档案汇编》60卷,担任多部延安历史人文纪录片撰稿、策划。
主编:朱生坚
编辑:曹晓华
运维:任洁
制作:小青
《上海文化》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引文数据库来源刊
社长:徐锦江
常务副社长:孙甘露
主编:吴亮
执行主编:王光东
副主编:杨斌华 张定浩
编辑部主任:朱生坚
编辑:木叶 黄德海
贾艳艳 王韧 金方廷
沈洁 孙页
《上海文化》(文学批评版)
主办单位:上海市作家协会
地址:上海市巨鹿路675号
邮编:200040
电话 021-54039116
电子邮箱 xinpiping@163.com
邮发代号:4-785
出版日期:单月20日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版)
主办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地址:上海市中山西路1610号2号楼928室
邮编:200235
电话:021-54908148
邮发代号:4-888
电子邮箱:shwh@sass.org.cn
出版日期:双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