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之城,让上海更显魅力

发布者:夏蔚晨发布时间:2017-05-31浏览次数:11


▍诗一般的语言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这样的重要文件之中,让广大市民心生向往、争相传播。而能充分滋养和丰富这些诗意内涵的,毫无疑问,是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人文魅力。


【编者按】日前闭幕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发展成就,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连日来,本市各级党组织纷纷传达学习和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为了帮助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学习领会,深刻把握今后五年上海新一轮发展战略蓝图的脉络和重点,“思想汇”栏目推出专家系列解读文章。


未来的上海将更加美好,这不仅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设计蓝图,更是即将到来的现实之境。而尤为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党代会报告鲜明地提出了“人文之城”的建设目标,“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诗一般的语言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这样的重要文件之中,让广大市民心生向往、争相传播。而能充分滋养和丰富这些诗意内涵的,毫无疑问,是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人文魅力。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力量,在城市历史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潜移默化的巨大推动作用。对于文化之于城市发展的根本性推动作用,十届市委班子具有高度的自觉与认同。梳理过去五年来的上海发展道路,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文化之力正在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文化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 ”、“上海到了必须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时期”、“文化软实力不提升,城市就没有竞争力”——市委对于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不仅让广大文化建设工作者内心平添了无尽的动力,更使全社会的文化参与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


五年以来,市委调研了有关上海文化建设的多个领域、众多单位,在深刻认识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文化建设更加适应国情、市情和改革大势。从文化主体的丰富、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媒体的整体转型融合发展、率先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布局,到基层文化设施的查漏补缺、文艺院团的“一团一策”、文化人才待遇的提升、文化社会组织的大力扶植等具体的工作领域,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在扎扎实实的工作推进中,已经构筑起坚实的根基。当文化兴市成为新时期上海发展的战略选择,有理由坚信,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也正在踏上崭新的历史征程。


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是其区别于其他城市最为显著的标识,也是“人文之城”的魅力之源。开埠以来,上海的文化发展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与累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文化特色,其深沉的历史底蕴与五彩斑斓的形态共同构成了丰厚的国际大都市风采。上海的文化积淀源远流长。早在6000多年前,生活在上海的先民就已经创造和积累了灿烂的古文化,成为江南文化的源头之一。作为“五四”新文化的一个重要发源地,上海在现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滋养了现代文化传统的诞生,肯定个体自我的价值、法制的观念、重视科学等现代理念和意识已经深入人心,直接推动了上海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四大”的召开,“左联”的成立,“五卅运动”的爆发,《共产党》、《热血日报》、《前哨》等进步杂志的创刊等丰富的红色文化 ,奠定了上海在革命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上海继续不断探索创新,推动改革,扩大开放,浦东开发开放的雄伟战略、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历史担当、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国家战略,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又成为上海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化传统、红色革命文化传统、现代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创新文化传统的交织,为上海建设“人文之城”提供了多元的滋养与坚实的支撑。


“人文之城”的魅力,来源于城市文脉的历史积淀与时代更新。而更为直观的体验,则是上海文化建设带给居民或游客的“可获得感”,以及上海文化对外影响力的有效提升。五年以来,上海不仅建成和开放了一大批重大的功能性文化设施,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世博会博物馆等文化地标的名单不断刷新,同时,在基层文化设施的完善方面,也倾注大量心血,构建完成了市、区、街镇、居村四级文化服务网络,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生活于上海的居民可以轻松找到适合自己文化趣味的文化空间。在硬件完善的基础上,如何用多样的优秀文化产品不断丰富上海文化的内涵,更是上海文化建设的着力所在,京昆越沪淮评弹等传统戏曲发展生机勃勃、上海电影勇立潮头、历史风貌保护力度空前、国外经典文艺作品轮番上演、网络文学占据国内大半份额……正如党代会报告提出的“推动代表中华传统文化、上海本土文化、世界优秀文化的艺术根植上海、竞相展演,让市民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


对标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指标,虽然人们谈得更多的是还有差距,但是,某些方面我们也已走在前列、引领世界。如今的上海,当我们随意漫步在一个个带着体温的街道,文化的韵味不经意间就会在你的心里弥漫、展开、充溢,这也许就是“人文之城”建设的最好注释。


城市的存在和发展,最终是为了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尽管这看似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终极目标,却是城市得以长期存续的根本依据。以此来衡量一个城市发展健康与否,也是更为科学的标准。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宏伟的蓝图已徐徐展开,当我们朝着“人文之城”的建设目标大步向前,上海的城市温度一定会始终存在。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公共文化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2017年5月24日


EN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