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梦与上海文化十项创新工程

发布者:夏蔚晨发布时间:2016-07-05浏览次数:14


【摘要】上海市文广局以美丽中国梦和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为牵引, 聚焦于公共文化、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三个体系建设,着力实施文化政策法规、文化氛围营造、文化活动机制、文化科技融合、文化实施功能、文化主题丰富、文化环境开放、文化资本杠杆、文化需求保障、文化人才高地等十项创新工程,催生了一大批文化创新成果,大大增强了城市文化的创造活力。


【关键词】中国梦 创新工程 创新成果 创造活力

  

2013年以来,上海市文广局适应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要求,以美丽中国梦和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为牵引,以公共文化、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三个体系建设为聚焦,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及文化创新奖评比为抓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着力实施文化十项创新工程,催生了30多项文化与旅游等领域融合发展、文广影视等8大产业集聚发展、首届市民文化节举办等 文化创新成果,其中以“文化十进”为重点的城市文化氛围营造、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十有”模式和文化市场“十大”机制等受到文化部的高度肯定。十项创新工程是:

 

一、文化政策法规创新工程

围绕依法行政,加强文化立法顶层设计,将文化立法列入未来发展规划、年度和阶段重点工作统筹推进。组织骨干力量,形成长效调研机制,持续深入社会和行业开展文化立法调研。加强与上级法制部门的对接,科学确定文化立法主题,不断优化文化立法项目。给予文化立法必要的投入,为文化立法提供经费支持。创新文化立法思路,将文化立法立足点由偏重市场管理转为文化民生保障、文化立法重心由实施性转为创设性、文化立法内容由行政性转变为更加注重人文性。推动制定全国首部针对社区的公共文化地方性法规《上海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规定》,下发了《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服务标准》等5项配套文件。这是上海12年来首部文化立法,今年4月1日正式实施。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基本服务项目的免费开放、每周累计不少于56小时的开放时间、服务面积不低于使用面积90%以及居民综合文化活动室不低于95%等内容都写进了《规定》。推动《上海市文物保护条例》《上海市城市街头艺人及表演管理办法》《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项目调研与深化,使上海文化发展特别是文化民生保障步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以文化政策需求、文化立法项目储备为重点,开展17个区县文化大调研,形成了24类246条需要帮助区县办的实事清单,并由局领导分工负责,逐项予以落实,为文化政策法规的完善与创新奠定了基础。创新全市普法宣传载体,连续荣获“四五”、“五五”普法全国、文化部、广电总局先进单位。围绕全市公共文化、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博文化、文广影视、文化艺术、文化活动、文化交流、文化科技、文化人才十大统一管理,加强文化管理思路、手段、政策与平台创新,坚持依法管理、人性化管理、规范化管理的有机统一,既管住、管好又管活的有机结合,制定与下发了与公共文化、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经费等相关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靠制度管人、管事、管钱与服务,使文化纳入了又快又好的发展轨道。

 

二、文化氛围营造创新工程

以文化强市、美丽上海、美好生活为取向,以广场文化、地铁文化、市民文化、剧场文化、商圈文化、集市文化、街头文化、影像文化、影院文化、机场文化十大民生文化为重点,大力营造天气地气对接、浦东浦西呼应、水上地面交融的文化氛围。将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列入上海市政府重点工作,制定了《关于营造上海城市文化氛围方案》《关于营造上海城市文化氛围三年行动计划》及10项分计划。成立氛围营造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建立了市区联手、相关部门联动、局各职能处室联抓、局党政联推机制。2014年初,营造工作启动以来,各项活动全面有序展开,逐步形成高潮,阶段成效彰显,仅春季活动就6,000余项、活动场次11,000余场、吸引1,000万人次参与。重点推动发展剧场文化,以建设上海亚洲演艺之都为目标,打造环人民广场剧场群和剧场联盟。引导文化走进地铁,创建上海地铁、文化地铁品牌。发展广场绿地文化,让市民与高雅艺术近距离接触。在环球港、南京路、淮海路、徐家汇、虹桥、五角场、大宁绿地、陆家嘴等商业区,大力发展商圈文化,在商业业态融入美术、演艺、非遗、群文等文化元素。因区域制宜发展艺术集市文化,建设虹桥等一批市民、学生艺术集市。依托步行街、开放绿地、地铁等公共区域,开展街头艺术表演试点并逐步推广。推动发展户外影像文化,创设上海影像艺术夜,举办夏夜视听音乐会,以浦东、黄浦、闵行、闸北等区城市广场户外大屏为载体,直播音乐会演出,让市民充分享受高雅艺术体验。大力发展影院公益文化,在市中心15家主要影院开展影前公益放映,成立上海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推动公益放映点建设。实施文化进机场工程,在机场空间开展文博 展示与推介,形成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见、穿越渗透的浓都氛围。

 

三、文化活动机制创新工程

着眼文化活动的亲民性、人文性与生态性,在继续推动办好国家级、市级及区县级传统性、常设性大型文化活动的同时,以让百姓唱起来、跳起来、舞起来、乐起来为目标,以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受益为导向,以办节机制、活动项目、服务方式、信息渠道创新为抓手,创新举办上海市首届市民文化节。在举办主体上,变政府主办为政府主导,广发“英雄帖”,有70余家企业、社会与民间力量举手参与。在活动内容上,变单色调为多姿多彩,共设计推出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创意、摄影、收藏、创作、家庭音乐会十项展示、展览、展演赛事。仅市民舞蹈大赛一项赛事就吸引6,000余支市民团队报名,参赛人数达15万。在办节方式上,变大策划、大制作、大包装、大投入为勤俭、低碳、生态办节,6,000多项逾万场春季活动,吸引800多万人次参与,其中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主阵地的活动占80%,百万居民走进中华艺术宫的首批20万张邀请全部通过社区派发,延长开放至晚上9点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数量增长了20%,今年3月的开幕活动以文化服务日形式在全市203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同步举行,实现了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首次满载运行。在信息发布上,坚持每季度和各重要时间节点召开新闻发布会,按春夏秋冬四季发布活动全表,每月、每周发布活动公告,每日发布活动预告。编制《上海市民文化节活动手册》,在《上海城市文化艺术手册》中开辟专栏,在全市免费发放。由于面向社区、形式多样、成果共享,首届市民文化节受到市民的普遍认同与好评,有近百万人次访问了活动官网。参与市民文化节,与市民文化节同乐,成为上海市民的热切期盼与梦想。

 

四、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工程

秉承文化引领科技创新和科技兴文、强文、助文宗旨,完成《上海市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报告》,形成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调研成果,提出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目标与阶段任务,推动重点打造“一朵云和四个下一代”。“一朵云”即公共文化云,在嘉定、闸北区开展了云服务试点,在全市公共文化领域推动打造数字化公共服务、数字化民生工程、数字化设施系统、数字化内容供给、数字化舞台艺术、数字化群文品牌、数字化统筹平台7个数字化系列,在全市90家公共文化场所实现无线网覆盖“四个下一代”即下一代大型5D剧场、下一代舞台、下一代半导体彩色激光源、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与市经信委、市科委对接,合力推进“四个下一代”规划实施和重大项目落户上海。围绕上海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科技取向,开展倾听企业活动,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推动培育一批骨干型、外向型、主导型的文化科技企业,一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文化科技企业。至2015年,力争打造文化科技龙头企业20家、骨干企业100家、上市企业5-7家、年产值10亿元企业5家。2012年全市文广影视产业总产值约730.9亿元,同比增长24.3%。适应上海文化市场开放度高、体量大、市场需求旺盛等特点,从演艺市场、娱乐市场、动漫市场、网吧市场、艺术品市场、文物市场6个方面着手,以文化市场主体培育和文化市场环境创设为主抓,促进文化市场与科技有机融合,运用科技手段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构建长三角文化市场互联、互通共享信息网络,创新上海文化市场“十大”长效机制。2012年全市文化市场产值首破400亿元。借助科技理念、科技思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协调平台、文化产业发展平台、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平台、重大文化活动管理平台、文化调研平台建设,推动形成了文化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局面,有15项文化创新调研被文化部列为重点项目。同时,推进文化与旅游结缘,与旅游部门签署了《上海文化旅游合作三年行动计划》,双方联合推出首批十大经典文化主题游产品。推动学生艺术教育、非遗进校园等五个方面30个文教合作项目。推动文化与贸易融合,利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机遇,全面加强文化产业开放政策创新,在设立外商独资演出经纪机构、设立外商独资娱乐场所等4方面取得政策突破,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意。

 

五、文化设施功能创新工程

坚持硬件软件有机匹配,形式内容有机结合,传统现代有机衔接,精心规划,均衡布局,大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探索建立了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十有”模式。结合“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将区县文化发展与新城、新开发区、新商圈中文化设施及项目建设等重点内容融进原有规划,进一步完善了城乡一体、纵横贯通、 共享四级设施规划体系。着眼于文化的未来发展,启动2015-2020新一轮文化发展规划前期调研等基础性工作。目前,全市共建成市、区级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613家,居(村)民综合文化活动室5,245个,可容纳200至1,500人广场百余个,年开展群文活动40万场,参与3,200万人次。城市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不断完善。推动88个正式、30个储备文化项目建设。立足提升设施运能,拓展设施功能,在中华艺术宫等全市设施中开辟第二课堂,面向全市学生开展艺术基础知识培训、艺术欣赏讲座、美术教育启蒙,推荐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群体的文化资料包。组织全市15家非遗主题展馆,推出上海学子非遗展馆行活动、非遗进高校课堂活动、连环画等非遗项目校园推广活动、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利用上海博物馆等全市文博 ,实施“文博课时”计划、“指南针”计划。在全市14家剧场推出走进经典-在校大学生进剧场项目、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依托全市172个展馆开展大学生独立影像等放映活动,支持大学生微电影、手机电影创意和展映活动。在全市100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置旅游信息点、建设36家百姓健身房、开展26家社区创新屋设计。加强电子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建设,推进移动图书馆、手机图书馆、自助图书馆、手持移动阅读器等现代阅读方式。探索中华艺术宫“四位一体”运营机制和上海文化客厅功能,将中华艺术宫建成亚洲一流美术馆。充分利用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场所,开展青少年暑期文化活动6,600余项,全市203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120个剧场、143个展示厅、148个多功能活动室全部免费向学生开放。

 

六、文化主体丰富创新工程

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坚持能让社会办的就让社会办、能让民间做的就让民间做、能让区县管的就让区县管,政府重点做好文化规划、引导、扶持、服务、激励等工作。适应文化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完善和充实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融合发展、文化市场繁荣、文化氛围营造等六项新职能。立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将政府审批项目减少30%以上。进一步下放事权,将区县能办好、管好的事权交给区县。结合上海自贸区文化政策配套,开展丰富社会文化主体调研,弄清事从哪来、人从哪来、钱从哪来的运作路径。构建社会文化主体丰富平台,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活动、文博发展、文化融合、氛围营造7大社会文化主体的丰富与作用发挥。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模式,培育一批具有社会化和专业化管理资质的专业社会组织,推广打浦桥、临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委托管理经验,依托社会力量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围绕国助民办、官推民办、民企民办、合作联办新路的探索,重点加强民营文化企业扶持,实施民营院团能力提升工程,培育更具实力的民营品牌主体,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参与政府文化走出区项目。积极支持主要靠社会力量举办的上海国际魔术节、上海爵士音乐节、上海西岸音乐节、上海城市沙滩音乐节等活动。鼓励社会主体参与文化建设,将社会组织可做、有能力做、能做好的事务性、操作性、承办性、微观性的事从政府分离出走,让社会组织承担。推动上海文化行业协会建设,目前全市共有文化类行业协会8家。其中一年来新成立视听新媒体、动漫、广电制作、电影发行行业协会4家,另外,正在酝酿成立文物拍卖、画廊、文化保护工程、博物馆协会4家。在政府的开发与支持下,上海社会文化主体呈现出日趋丰富的局面。目前,全市文化经营机构已超7,000多家,其中演出经营主体783家、文化娱乐经营主体2,846家、影视创作主体690家、网吧门店1,583家、艺术品经营主体399家、影院178家、艺术品拍卖企业61家、动漫企业151家、网游和网络音乐企业326家,网络视听企业31家。多元文化主体的参与,激发了上海文化发展活力。

 

七、文化环境开放创新工程 

坚持在更为开放的路径、环境下,聚焦发展广播电视、新媒体、电影、演艺、动漫、艺术品、休闲娱乐、网络游戏8大重点产业。在广电制作方面,推动本市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总量至今年底达到800家,使上海成为全国广播电视制作业的“又一中心”。在网络视听产业方面,推进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建设,打造以新媒体为特征、以新兴内容制作为核心、具有集聚效应和示范作用的网络视听产业链,推动传统广电媒体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实现转型发展。在电影产业方面,推行“上海电影新青年”计划,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电影院线,推动公益电影、艺术电影放映,发布年度电影产业报告等。在演艺产业方面,开展上海建设亚洲演艺之都调研,建立演艺产业发展指标体系。鼓励区县与社会力量打造富有特色的演艺活动品牌。推动世博园区、东方明珠、浦江两岸等重点区域大型文化旅游“秀”的策划引进。在动漫产业方面,探索迪斯尼乐园、梦工厂落户对上海动漫产业发展的带动机制,发布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动漫品牌。在艺术品交易方面,推动办好2013上海艺术博览会、亚洲艺术(画廊)博览会等重点展会。建成若干创意集市,打造亲民、便民、惠民的艺术交易平台。探索重点展会艺术品交易税收减免等试点工作。在休闲娱乐业方面,研究上海文化消费规律和特点,提出刺激和提升上海文化消费的举措。在网络游戏方面,推动《上海网络游戏行业服务规范》上升为国家标准,提高上海网络游戏企业的服务能级。

 

八、文化资本杠杆创新工程

立足文化资本的积累与资本效能的最大释放,充分利用政府的 优势和上海良好的融资环境,不断创新文化的融资方式与资本路径。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为目标,面向市内外、国内外,在文化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重大文化民生保障中,广泛拓展文化资本利用空间。加强文化与金融合作,开展文化金融合作发展顶层设计,与上海市金融办签订《上海文化金融合作发展备忘录》,与中国建行等八大银行签订“百亿授信”协议,搭建文化金融企业家沙龙。依托上海在外资进入中国的“桥头堡”作用,吸引迪士尼、梦工厂、佳士得等一批知名文化国际巨头落地上海。在海外资本进入的同时,积极推动上海文化走向港澳台与全世界,开展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港澳推介活动、海派文化节台湾行活动,上海文化在港澳台地区及全球的辐射力与影响力显著扩大。上海本土文化的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在上海不断开放、多元政策与生态文化效应下,每年有近千批次、超万场涉外演出在上海举行。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上海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许多国际名家、名团和明星前来参与。从促进文化硬发展的思维出发,不断降低上海资本门槛,将企业首期实收资本由300万元调整为60万元,一批全国动漫新秀和优秀影视制作企业纷纷与上海牵手,20余家中小企业直接受益。为重点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助力,支持和助推12家单位争取3,190万元文化科技扶持资金。制订《上海市动漫游戏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设立1,000万元上海市民办博物馆扶持资金,完善和创新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统一计划、统一规范、统一评估、统一监管平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12年共有269个文化项目和产业得到专项资金扶持,扶持总额约2亿元。今年,专项资金申报指南已发布,涵盖动漫、民营表演团体等8大类,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的助推器效应不断彰显。运用文化的方式,吸引商业民营资本为文化发展出力,在全球中心城区最大城市综合体环球港中开设1万平米公益性美术、非遗等展示、展览、展演空间,吸引业内外文化机构、行业协会、文化企业共25家主体参与,让市民与文化亲密接触。

 

九、文化需求保障创新工程

将满足百姓的求知、求趣、求乐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不断进行需求理念、思路和举措创新。立足百姓的人性化服务信息需求,组织编印包括博物馆、文化遗产、名人故居、剧场、画廊、电影院、美术馆、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9种“文化上海”系列导览图,首次向社会免费发放百万份。今年,将陆续推出中英双语版。新编《革命史迹导览图》、《休闲娱乐场所导览图》、向全市公开免费发放。每月编制《上海城市文化艺术手册》,在全市剧场、图书馆、美术馆等场所发放。启动“文化上海”系列出版计划,陆续推出发布、品鉴、典藏系列,为百姓提供全方位文化信息服务。加强基层图书馆、阅览室、农家书屋、居民点、楼宇、外来人员集聚区需求 建设,丰富供给内容,建立个性化、特殊群体需求支持平台。开展百姓文化需求内容、方式、品种、消费调研,形成了上海百姓文化需求调研报告。推动降低高档文化场所票价,扩大公益场、优惠票、免费开放场所范围。2012年,推动100元以下逾百万张低价票让市民走进剧场,每年有近400场低价票演出和公益演出进入社区、学校。适应百姓高端文化需求,推动“三品”工程,本市原创剧目获得国际、国家重要奖项近年来年均200项左右。近五年年均推出创新大型舞台作品50台左右,创新中、小型作品百余个。推动建立“五个东方系列”全市文化内容供给统一平台、统一配送、统一标准、统一协调系统机制,年受益近6,000万人次。着眼百姓文化需求梦想的实现,开展以生态文化发展调研为主题的生态文化环境、生态景观文化、生态园区文化、生态浦江文化调研与创意、设计,形成了《对上海生态文化发展的思考》《对国际视野下上海浦江文化发展的思考》调研成果,为有效推进上海生态文化发展提供了思路。

 

十、文化人才高地创新工程

制定《上海高层次公共文化人才认证标准和吸纳引进办法》《上海市文化文物广播影视人才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南加大电影学院、温哥华电影学院与上海高效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双方联手打造中国一流的影视教育基地。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联手,开展公共文化万人培养计划,精心设置培训菜单,合理确定艺术大师和实务操作培训内容,统筹安排三年中30期培训课目,邀请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和一线优秀工作人员担任师资。梳理一批全国青年制作力量名单,对电影制作、电视综艺、大型活动、舞台集成、平媒创新、游戏动漫、行业协会、网络剧、音乐剧、海派连环画、场馆经营者中的领军人才进行深入研究跟踪,邀请他们考察上海文化发展环境,做好政策配套、引领服务等工作。与市教委合作开展艺术院校与院团联合办学,创建上音-大剧院艺术中心实践基地、上海戏剧学院青年昆剧团、麟派艺术研习班,推动建立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歌剧团、上海舞蹈学院青年舞蹈团。鼓励美术馆、博物馆与院校联手,共同建立实践实训基地。依托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举办艺术紧缺人才培训。围绕百家民营院团艺术创作辅导对接,开展百名民营院团团长和创作人员业务培训。着眼文物拍卖业的快速发展,组织文物拍卖专业人员培训。结合街头艺术试点,推动街头艺人培训。立足于提高履职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加强文化管理人员培训。适应区县层面文化行政领导的需求,组织开展分管文化副区长、文化局长培训。实施文化统计、文物普查、产业管理、文化创意、文化融资政策等89项年度人才培训计划。建立近千人三级联动文化市场巡查员队伍、1,400人网吧及游戏机房义务监督员队伍。设身处地为文化人才排忧解难,千方百计为文化人才谋好各种福利,真心诚意为文化人才施展才能、成就梦想铺设平台,因人而异为文化人才成长进步搭好阶梯、创设空间。重点加强青年文化人才开发,建立了以青年人才为主导、领衔骨干的8个产业课题小组,形成了相应调研报告。在青年人才中普遍开展谈心活动,加强对青年干部的培养使用,今年来,选拔提升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增强了干部队伍的活力。

 

(作者单位: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

责任编辑 饶先来



 

————————————————



欢迎关注并分享“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公众号

公众号:sasswxs

网址:httpwww2.sass.org.cnwxyjs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