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 会议综述】“2017年文化系列蓝皮书”新闻发布会综述

发布者:夏蔚晨发布时间:2017-09-21浏览次数:12

《上海文化》| 会议综述


“2017年文化系列蓝皮书”新闻发布会综述



 程鹏 常方舟 王韧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原文刊载于《上海文化》2017年第6期

“上海文学文化系列蓝皮书”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的品牌产品,权威发布上海文学文化发展领域的热点和重要问题,预测、展望上海文学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已经连续出版逾十载,被列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和上海“两会”的指定选送书目。为加强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的宣传力度,扩大系列蓝皮书的海内外影响力,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于2017年5月13日举办了“2017年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新闻发布会。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光东研究员主持了发布会。


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荣跃明研究员在发言中表示,上海从2007年就提出了把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作为主要目标。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上海文化发展已经形成了自身特色:一是充分揭示上海城市文化繁荣发展、亮点并呈的多样化态势。二是客观反映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目标推进及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功能构建的年度进程。三是实事求是地反映上海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文化消费发展变化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现实情况表明,在公共文化服务由政府提供、基本以免费分享为主的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空间的需求和文化内容的要求,正越发凸显。他希望上海文化系列蓝皮书作为科研机构的年度性研究成果,能够对推进今后上海文化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王为松代表蓝皮书出版方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书店出版社,对“上海文学文化系列蓝皮书”的出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提到在刚刚召开的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韩正书记总结了过去5年来取得的文化发展成就,对未来5年文化发展的战略也作了比较清晰的布置,希望文化发展能够提供思想引领,能够提供精神力量,能够提供人文滋养,希望文化在未来能够跟科技、教育、金融、贸易融合发展。因此他建议上海文化蓝皮书今后的选题,应参照市委对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确定每年的研究选题。


发布会上,各位执行主编先后介绍了各本蓝皮书的主要情况。《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17)》执行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郑崇选副研究员介绍了该卷蓝皮书的主要信息。他指出本卷蓝皮书以“文化创新的上海实践”为主题,系统梳理了当前上海文化建设面临的新背景,预测展望了上海文化发展的新趋势,进而指出未来上海加快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进一步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路径和具体举措。该蓝皮书还指出,未来面对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深刻变化,上海文化发展必须聚焦核心,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上海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解放文化生产力,加快文化建设步伐,持续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


《上海文学发展报告(2017)》执行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陈占彪研究员介绍了该报告的主体部分,它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作家的书写上海。邀请金宇澄、吴亮、夏商、徐锦江、域外访沪作家等人谈他们的上海写作和上海印象。二是批评家的上海文学。邀请张鸿声、杨扬、曾军、程德培、李耳、格非等人从理论上总结“上海经验”、批评作品。三是书写上海的历史 。值鲁迅诞辰135周年暨逝世80周年纪念之时,邀请了鲁迅长孙周令飞及张梦阳、王锡荣等学者讨论鲁迅及其创作与上海的关系。在茅盾诞辰120周年暨抵沪100周年纪念之际,蓝皮书课题组邀请了茅盾的内侄女孔海珠及陈思和、陈建华、郑大圣等学者,研究分析了茅盾创作与上海的关系。另外,该报告还对上海民间诗社、翻译文学、文艺理论、精品佳作等作了一定的扫描和分析。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7)》执行主编花建研究员介绍了该卷蓝皮书的内容特点。他指出,这本研究报告围绕上海在迈向全球文明城市的过程应如何建立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目标、重点和措施,全面研究了上海文化产业体系建设面临的任务。其中,总报告汇总了上海文化产业在“十三五”期间的重大任务,并归纳了上海文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是符合知识经济发展规律,二是与旅游、经济、贸易相互融合联动,三是与国际广泛联接,四是体现全球文化中心的文化生产力规模和能级,并具有强大文化辐射力。该报告还探讨了文化产业若干新业态,提出了上海在顺应分享经济趋势过程中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对策思路。


《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7)》执行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徐清泉研究员指出,这本报告梳理了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和问题,全方位地展现了基层公共文化治理的成绩和经验,为实现下一阶段文化发展总目标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他还代表课题组汇报了该报告在数据分析、规范管理、创新机制和信息化治理等四方面呈现出的以下几方面突破和亮点:一是直观数据揭示上海基层文化发展状况。二是在文化规范管理方面,本报告以城区广场舞规范管理为例,分析了一些城区基层文化多元治理的有效经验。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机制得到了长效化实施。四是公共文化服务正在迎来多主体、多力量、多协调的“精细化”治理新时代,精细化治理的目的是要实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具体指向性目标。本报告课题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既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八小时外”群众问题活动的服务覆盖尚存在明显的空缺和不足。


《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17)》执行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轶研究员介绍了报告的编纂缘起和报告看点。他指出,从宏观发展形势来看,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电影产业促进法》和美国电影协会发布的全球电影市场报告等动向显示,中国内地已经领跑海外市场,成为目前全球最具潜力的电影市场,同时也是荧幕总数最多的国家。但是,2016年同时也成为全国电影票房首次不升反降、单屏幕产出下滑的转折年份,中国电影产业在高速发展下的新变化尤其值得关注。从上海电影产业的发展来看,上海的电影票房收入增速虽与全国持平,却也呈现出同比下滑趋势。上海电影产业还存在本土电影创作者知名度和辨识度不高、上海作为主要出品单位影片的影响力不足、上海电影品牌标准尚未确立等突出问题,有待解决。这份电影产业年度报告主要围绕粉丝电影、年度电影、影人访谈、影视人才等产业热点进行了深度考察和分析,并简要回顾了上海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


《上海文化交流发展报告(2017)》执行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饶先来副研究员介绍了该卷报告的主要内容。该报告以“服务国家战略,开创上海文化交流新局面”为主题,主要聚焦于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上海对海外、对台港澳地区等文化交流方面取得新进展。报告共分为“总报告”、“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文化经济与文化交流、国家形象与文化传播、海外文化机构研究、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与实践等五大栏目。“总报告”指出,上海可以利用独特的区位、环境与文化优势以文化的方式对待“一带一路”倡议,丰富内涵,扩大影响,开创文化交流新局面。“国家形象与文化传播”栏目所列报告指出,对外文化有两个特点,一是很多传统文化内容缺乏现代感。二是缺乏互动性的交流。“海外文化机构研究”栏目主要对上海高校孔子学院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现状及潜在的问题等进行梳理、汇总和思考。“港澳台文化的交流”版块,提出要加强对港澳台文化交流的总体战略设计,以沪台交流合作为切入口,实现多层次、多平台文化交流。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7)》执行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毕旭玲副研究员介绍了全书的总体情况。她指出,本报告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案研究等六大板块组成。2017年的热点主要体现在“总报告”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两个栏目上。“总报告”是围绕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的总结和反思,报告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的内在需求,它是培育城市精神、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形势下国际大都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本和动力。而非遗生产性保护是近些年非遗发展和研究方面的热点,本报告专栏也对其进行了分析总结。


与会的新闻媒体代表就媒体关心的上海文化发展数据统计与分析问题进行了讨论。《解放日报》理论部王多副主任认为,文化的发展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文化支撑着人文,文化也让人文有了温度,“一带一路”五个重点合作方向之一“民心相通”就可以用文化来解释。《中国文化报》记者洪伟成认为,这套蓝皮书可以承担起有关上海文化发展的重要数据的调查统计和分析任务,使之不仅成为宏观理论的集成,更是新闻媒体发布数据的来源。《新民晚报》首席记者王蔚从新闻的角度看上海文化,并联系具体案例,寄望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课题组,可以适时对上海市民的文化心态作适度的关注研究。


针对与会代表的意见和建议,荣跃明表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作为全国25家高端智库成员单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信心、有决心在推进上海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推动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过程中,更广泛地吸引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的文化研究力量,努力发挥蓝皮书服务上海、服务全国的文化决策咨询作用,使其成为蓝皮书中具有上海特色的品牌产品。


 


责任编辑:沈洁

 

The End


《上海文化》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 S S C I ) 扩展版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引文数据库来源刊


主办单位 

上海市作家协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