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 会议综述
“新时代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综述
高斯倩
(上海大学文学院)
原文刊载于《上海文化》2018年第12期
2018年9月15日,由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和上海大学联合举办的“新时代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2018年年会在上海举行。近百名学界和业界专家共议中国文创新图景,为新时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建言献策。
一、学界和业界视角下的“新时代”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会长金元浦认为,为了实现新时代文化创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发展,构建文化产业的市场体系;三是要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特别是民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主体;四是在整体发展中培育跨界新型文化业态;五是加强调查和引导,关注90后、00后消费群体的新变化,培育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六是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坚持创意为王,内容为王;七是坚持文化体制改革;八是要适应全球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首先结合西方国家文创产业发展史中政府、学界和业界的态度提出,我们不能笼统地谈我国的文化产业,一定要分层,并从不同的角度来谈。目前有几个文创产业的背景值得关注:一是2018年国家统计局又颁发了新一版的“文化和相关产业的统计标准”;二是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的合并及其带来的体制合并趋势;三是文创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相关;四是党的十九大对文创产业提出了新要求。为了达到高质量的发展,我们要关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价值导向和中国风格以及IP价值和审美提升;文创从业者要有文化情怀和批判意识。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凤亮提出,我们提倡的“新文创”是一种新型的数字文化,核心是从内容升级为体验,具有广泛参与性和动态发展性,并追求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的良性循环。跨界融合型、科技引领型、版权衍生型和沉浸体验型业态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四个新方向。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段勇认为,当前我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已经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博物馆的自主开发和经营能力也大幅提升,但也面临着顶层政策制约、配套设施不完善、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不足及尚处于投入阶段、内部认知不足等问题。因此推进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需要明确认识和定位,需要完善顶层设计和路径选择,需要防止急功近利和“一刀切”,也需要择优突破,能者先行。
鼎盛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总裁梅洪分认为在打造旅游演艺产品过程中,一是要看准需求。二是要顺应趋势。三是要优化布局。四是转化,即将文化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五是营销。中国(香港)旅游设计院院长郑建平以湖州“月亮酒店”为例,强调了创意思维的无边界性、旅游行为与产业的粘接性以及旅游手段对空间的无限可塑性。东道品牌创意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解建军讲解了由东道设计的包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会徽等十几个案例的设计理念。上海宽创国际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东介绍了宽创在过去15年中坚持通过会馆展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普及科技知识教育,并通过设立自己的研究院实现全球文化与科技智库的融合。微博易营销总经理李俊宏认为短视频的火热离不开“超级个体”,即我们经常在网上关注的达人、大V和意见领袖。超级个体具有独特的营销魅力,也带来品牌在主场上的集体失能。由此他提出三种短视频PUGC(即音频领域的概念,是PGC和UGC的合体。PGC指“专业生产内容”[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UGC指“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PUGC指“专业用户生产内容”[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营销方法:一是PUGC众包创意,即以统一品牌形象和营销主题为内容核心,集合多个短视频PUGC共创传播;二是大V原创+全网分发,即单个PUGC基于品牌需求进行视频原创,并进行全网传播;三是品牌方率先发起活动,多个PUGC众创解读,最终激发用户参与。
二、“新时代”文创产业的新变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传媒学院副院长何群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戴安娜·克兰的文化生产组织等理论和美国百老汇、好莱坞等文化产业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陈建荣以中国内地首家众筹观影平台——大象点映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当前的文艺电影市场。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副院长柴秋霞以她参与的姑苏文化新经济展示交流中心的设计项目为例,说明了通过提炼传统文化元素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静从数字人文理论及实践案例出发,针对虚拟博物馆存在的内容创意难题,从人文和技术融合的角度探讨了“虚拟博物馆的策展角色”“研究内容的技术实现限度”“数字内容的教育策略”“技术与公共开放性”等议题。上海交通大学虚拟现实教育中心外联部主任方言提出,策划、程序和艺术是VR行业的“铁三角”。国外的VR行业对此有非常明确的分工,但中国的行业向来比较重视量和费用,不够重视文化。目前的数字文化产品需要的不仅是创意和技术,它更需要的是多元素的集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章莉莉结合具体创作案例向大家介绍了“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多种方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后柴东东提出,中国文化产业在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寻求“走出去”的同时,不可忽视伦理问题,必须处理好“一带一路”的价值理念与产业运营之间的关系,并将产业伦理、跨文化伦理、价值伦理作为“走出去”伦理的基本结构。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黄月婷以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为例,通过梳理其产业模式,分析了艺术博览会在艺术市场的定位。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陈敏认为,网络文化经济实现了文化生产与消费方式的变革,它告别了一般文化经济中生产与消费的泾渭分明,出现了两者的重叠与互构。零点有数数据科技集团高级项目经理陈曦通过介绍一项涉及北京某区8000多家文化企业的调研,说明目前文化企业主动参与文化 整合的意愿很高,较小的文化企业希望能够通过参与公共文化供给提升知名度,而大型企业更看重社会责任。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谭旭东认为,新时代有追求生态文明、过美好生活、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典型特点。新时代文化创意产业要与青年文化结合,从经典文化里吸取营养,并与新媒体、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易晓明提出了新时代的文化地理旅游研究构想,并认为目前我们缺乏详细的文化旅游版图,自然观赏型、人文景观以及历史寻踪等类别研究有待深入,高质量的地理和文化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推出。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员温雯以2018年俄罗斯足球世界杯为例进行了文化场景构建及文化动力分析,从而为通过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推动城市的文化经济发展提供参考。辽宁美术学院文化传播与管理系主任杨波从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手段三方面对本校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实践作了总结。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林生以“消费降级抑或消费升级”为题对互联网文化消费的模式创新及发展趋势作了相关阐述。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提出疑问:其他国家的网络文学发展状况如何?为何网络文学偏偏在中国如此发达?大家经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其他国家比如美国,虽然网络文学起步早,但由于人口少,没有形成大的产业形态。中国网络文学发达一方面与中国阅读文化不发达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的印刷审查机制有关。
三、关于“新文创”的预测及反思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荣跃明认为,新时代我国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是把握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出现的新趋势。从宏观上,我国国内消费正在进行升级和转型,由文化消费引领的复合型消费增长方式是当前消费升级转型的重要特征;从微观上,文化消费催生了空间功能复合化和空间景观化的趋势。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提出了关于我国金融发展形势的四点意见:一是回归本源,回归实体经济;二是强监管会成为常态;三是直接融资未来发展的政治空间会越来越大;四是金融科技正在改变整个金融行业的生态。零点有数数据科技集团城市创新事业部副总经理乔玲玲通过对北京新媒体产业的调研得出了当前文化科技融合的四个特点:一是传统文化再生和新型文化业态并举;二是依托高科技园区建设融合的示范基地;三是企业是文化科技融合的载体;四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为文化产品的创新带来了新思路和新发展。广东工业大学教授陆定邦认为在传统戏剧的相对竞争力快速下滑的背景下,观众研究是戏剧的创新转型及掌握市场动态的核心工作之一,由此提出了一套用于量测观众观看表演感受与互动的新模式。《福建论坛》杂志社总编辑管宁认为,在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高度关注以创意设计为基础的造物文化的发展与提升,使其与精神文化发展相得益彰、协调互补。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徐清泉针对今后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必须重点考虑的动力动能新变提出了一些可供讨论的问题和建议。上海大学会展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敏认为,会展在本土全球化和全球本土化过程中起到了战略平台的作用,最近举行的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深层次意图是形成开放发展的新理念和新体制,文化产业下一步发展的战略重点是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辉认为,人工智能虽然取得了迅猛发展,但目前的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艺术家,它会导致文学艺术的模式化,还带来了伦理学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王岸柳提出了“新文脉”的概念并据此提出三个判断:一是一切城市必然都从物理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二是文化城市必然形成因文划地的历史主线;三是拥有这样历史主线的文脉必然要打造“共识、场景、市场”三位一体的产业。上海大学电影学院教授林少雄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传统文化 在功能、方法、路线和形式等方面的现代转换。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薛永武和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副教授朱宁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对产学研协同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看法。
四、数字人文与泛娱乐大数据实验室
此次会议期间还举行了泛娱乐大数据实验室揭牌仪式。上海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教授曾军认为,在数字人文的大浪潮下,泛娱乐大数据实验室将聚焦网络文学、影视艺术的大数据研究方法论的探索,侧重于运用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的“远读手段”,展开文学和影视艺术的文本分析技术和方法。上海长江时代众创空间数字技术有限公司CEO、博士巫景飞说,长江众创是一家致力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投资孵化的机构,试图通过和大学、企业、园区的连接,来实现大数据技术真正的落地成长。
责任编辑:沈洁
The End
《上海文化》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 S S C I ) 扩展版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引文数据库来源刊
主办单位
上海市作家协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