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 会议综述
“跨越时空的创造:别现代理论探索
与艺术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赵诗华 张少委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原文刊载于《上海文化》2018年第12期
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美国“中国别现代研究中心”(CCBMS)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跨越时空的创造:别现代理论探索与艺术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
在“别现代理论国际前沿对话”专题研讨中,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伯海指出,进入现代化阶段的当代中国,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自然而然的现代化进程,“别现代”状况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民族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深入探究将有助于把握整个人类现代文明的演进和发展规律。“别现代”作为另样的现代化形态,其成因在于“后发现代化”与“先行现代化”的差异。后发民族的现代化不仅要从原有传统中努力开发出现代意蕴,还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具有西方文明特征的现代性进行创造性转化。美国“中国别现代研究中心”(CCBMS)主任、美国佐治亚州西南州立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史教授基顿·韦恩认为西方中心主义遮蔽了对非西方国家文化尤其是艺术发展的正确认识,恰恰“别现代”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破除西方中心主义、正确看待非西方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斯洛文尼亚普利莫斯卡大学哲学系教授恩斯特·曾科认为,在全球化、跨国、技术性且以暂时性为中心的艺术面前,全球艺术包括西方艺术都具有某种“别现代”的杂糅特点。今天的艺术并不是与一个单独的地方或空间绑定的,当代艺术家在多数时候都是在国际情境下创作的。
在“别现代理论与评价”专题研讨中,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晓华和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洪岳认为,“别现代”处于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三者杂糅交错的状态,打破了线性的时间以及先后序列,孕育一种原创的思想空间,是对西方现代性(单一维度)的反思和超越,属于复数的现代性的范畴。复旦大学教授谢金良认为,“别现代”作为一种学术理论本身含有对古今中外“别”“现代”的理解,涵摄了所有关于“别”的意义,具有“通用”的涵盖性。其坚持“中西马我”以及凸显“我”为主体的思想 观具有“通吃”的学术自信。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圣鹏与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张利群都认为,“别现代”是立足于中国独特社会现实的理论创造,是对中国社会出现的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交织并存状态的高度概括,既着眼于从理论上建构“别现代主义”思想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又立足于从理论践行与实践探索上推进“别现代”艺术创作及其批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国特色与中国经验,它建构的是一种具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理论体系。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简圣宇认为“别现代”作为一种新理论,它对“主义”的推崇展现了一种具有前瞻性的布局思维,展示了本土理论在全球化语境中争夺话语权的主动姿态和进取精神。南京大学的余凡认为“别现代”理论产生的学术坐标是“转型中国”的“始源性问题”,它的建构既有利于改变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又有利于推动中国的文化、文学、美学与哲学研究话语、研究范式的整体转型。
在“别现代哲学和美学”专题研讨中,平顶山学院副教授王维玉认为,“别现代”中的审美形态理论是基于个体感受能力内面取向而呈现出具有本土倾向的审美形态,“别现代”提出内审美理论及其审美形态论就是“别现代”时期的本土审美现实,体现了民族的美学特征。上海师范大学的关煜指出,“别现代”主义是以中国古代儒道释的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为基础,从现代性话语体系中生发出来的中国当下社会形态新理论,其中“别现代”与“别现代主义”所产生的二律背反又是中国古代《易经》思维的当代转化,而“别现代”主义的“跨越式停顿”则是受禅宗顿悟的影响。
在“别现代与艺术家、艺术市场”专题研讨中,艺术家孟岩及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异物”水墨画实践者刘向华和“拟象油画”艺术家要力勇结合个人艺术创作和生活体验,认为“别现代”具有一种强烈人文关怀维度,“别现代”之“别”与艺术创作追求创新有着相似之处,是求异,是不同,是特别,是成全更多“有意味的生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西安理工大学的王莎莎和宋明明认为,通过运用“别现代主义”理念能充分挖掘当地乡村的历史、文化和自然 ,因地制宜,提升乡村公共艺术设计的艺术品味和美学品味,构建“别现代主义”乡村公共艺术。
在“别现代与电影评论”专题研讨中,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李丹认为,中国电影应该处理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突出中国文化艺术先进性和交流价值,在内容与主体方面处理好个体特色和彰显时代的关系,从而通过突出其“别现代”特征,更好地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周韧详细分析电影《伊斯坦布尔的幸福》的“别现代”特征。哲学家罗可·本茨分析了贾樟柯电影语言中所蕴藏的“别现代”因素和“别现代”现实审美意识。
在“别现代与当代艺术理论探索”专题研讨中,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华秀认为,产生于21世纪的“拟象油画”是在继承中国传统“象思维”、吸收西方理性思维及油画艺术语言基础上的综合创造,它是“中国别现代艺术”。东南大学的胡本雄将当代中国大多数艺术现象归于“别现代”艺术范畴,他认为它们的共同特征在于艺术家通过个人记忆给作品打上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印记,实现了时间的空间化。“别现代”艺术作品不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美,而是通过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并置所产生的印记以求对当下的审视。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史红运用“别现代”理论阐述了林怀民先生《云门舞集》所具有的“无定限”“无规范”和“无框架”的“别现代”特征。扬州大学教授胡亮指出,第五代作曲家在吸收西方现代作曲技术的思维方式同时,又对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有着极为强烈的关照,其作品体现出了一种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多种元素混合、杂糅以及解构等“别现代”特征。江南大学副教授朱磊认为,为应对“欧洲文化中心”及其派生的“单向文化人类学”观念对中国的音乐文化及其历史价值冲刷、改造乃至解构,“别现代”理论的提出为重建和填补中国音乐文化本土主义的缺位提供了契机。
在“别现代与文学理论”专题研讨中,辽宁师范大学徐大威运用“别现代”的艺术切割理论分析了造成曹禺现象的内在原因。北京师范大学的马慧娜认为沈从文的思想世界和艺术世界表现了一种既观望过去又指向未来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所涵摄的现代性与非现代性的特质就是“别现代性”。
在“别现代时空与历史创造”专题研讨中,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戴登云从“历史是层垒地造成的”的假定出发认为,这一理论如若成立,将为“别现代”提供更具有历史必然性、合法性、正当性和精确性的时代定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肖明华认为“别现代”理论建构打开了研究中国社会文化问题的切口,但是“别现代”理论的发展有必要主动与那些讨论不同时段的中国现代性问题或启蒙问题的理论话语构成对话,应面向未来推动“一个别现代中国”的生成。北方民族大学副教授康勇认为,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是零碎的片段化的,乃是空间化思维的结果,“别现代”的时间空间化揭示了这种民族文化和心理结构的空间化结构渊源。
会议还展开“别现代与人工智能”“别现代出版与写作”“别现代:中国与世界”等专题研讨中,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陶庆、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的彭恺,前国际美协主席、著名美学家阿列西·艾尔雅维茨和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王宁及《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第等参与了讨论。
在会议总结中,“别现代”创始人、上海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和上海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所负责人王建疆教授指出,“别现代:往哪里别”是“别现代:别在哪里”的延续和深化,“别现代”是一种杂糅的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交集的社会形态,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现代性,而“别现代”主义却是要区分真伪现代性,建立真正的、充分的现代性,而真正的、充分的现代性是人生来具有平等的生存权、物质的享有权、财产的继承权、社会福利的理所当然的享受权等构成的“生命股权”的真正落实和实现,使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权利具体化、人的生命本质具体化。他强调建立在“别现代”生命股权理论基础上的哲学和美学就是生命股权哲学和生命股权美学,别现代主义就是实事求是的兑现主义的体现。
责任编辑:沈洁
The End
《上海文化》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 S S C I ) 扩展版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引文数据库来源刊
主办单位
上海市作家协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