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 城市文化研究】上海的文学产业化态势及其待解问题

发布者:夏蔚晨发布时间:2019-01-09浏览次数:14

《上海文化》| 城市文化研究

上海的文学产业化态势及其待解问题

张永禄 | 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

原文刊载于《上海文化》2018年第12期

内容摘要

在21世纪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的社会历史语境下,上海文学呈现新的气象,文学的产业化则是其重要表征之一。上海文学的产业化主要表现在文化产业形态丰富,作家身份的市场化和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与完善,这既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模式的迅速接轨,也有其独具特色的智慧与创造。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文学产业的核心在于内容创新,持久繁荣的关键是人才,文化批评是重要机制,政府层面的市民公共文化服务要营造必要氛围。


关 键 词 文学产业化 网络文学 创意写作 公共文化服务


文学产业化是21世纪文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显象,它不是20世纪文学商业化路向的简单升级,而是文学在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发展重大战略的语境下创作类型化、传播网络化和运营市场化乃至文学交流国际化等汇合的必然产物。以“海派”为第一特质的上海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先锋,在文学产业化路径上,率先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也引发了令人思考的问题,为未来文学产业化健康发展留下了很多颇具意味的话题。


一、文学产业化发展趋势迅猛,文学产业形态异彩纷呈


如果以世纪为考量单位,从文化经济视角看,不妨可以说20世纪海派文学的主要内容是以现代大都会和欲望呈现为主要表征,那么,21世纪上海文学在内容上继续领先保持都市文学样态的同时,其生产和传播机制则实现了文学市场化模式,写作方式的类型化、生产模式的产业化和传播途径的网络化,在整体格局上向“世界文学之城”迈进。在文学市场化的格局下,审视上海文学状况,就有了特别的意味,甚至是方向性感知。大体说来,在开放的文学观念指引下,上海文学的产业化近年来获得了决定性进展,主要表现在:网络文学发展保持迅猛态势,逼退纸面文学产业,产值骄人;文学创作身份市场化,从雇佣工向雇主转化;文化创意产业对创意人才的大量需求,使越来越多的写手进入现代生产企业,成为内容策划者;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学在城市公共文化中的比重和地位更加重要,世界文学之城的意识在强化。


(一)网络文学发展保持迅猛态势,倒逼纸面文学产业


就市值来看,网络文学是目前文学产业化的重镇和生力军之一。据2017年4月在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网络文学论坛获悉,2016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收入规模达到90亿,较2015年网络文学市场70个亿,增幅达28.6%。[2] 另一则数据统计则表明:“2016年中国的网络文学市场产值破5000亿元人民币。仅一家阅文集团,每天就有400万作者为其上传原创作品,网络小说存量达千万部。由网络小说转化出版的图书,改编的影视作品、游戏、动漫、有声读物及周边产品,带火了大众娱乐市场,打造出‘互联网+’的庞大产业。可以说,如此繁盛的文学境况在中国史无前例,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3] 总部位于上海的阅文集团[4] 占领了网络文学的半壁江山,是网络文学产业化的领头羊,2017年7月赴港启动IPO,有望成为我国第一个上市的文学企业。网络文学产业增值速度是新媒体语境下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镜像或者缩影,盛大文学副总裁在2014年版权行业大会上说:“盛大文学2014年的版权收入将超过去年全年收入的4倍以上,这表明管理好海量版权成为类似盛大文学一样的公司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相信未来文化产业,版权品牌的影响力跟可塑性将成为决定市场价值走向的重要因素。如果把文化内容的版权作为一种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维护和运营,这将释放出来非常巨大的经济效益。”[5] 这个数字不仅是文化生产力的证明,也是文学生产力的证明。与此同时,以期刊、报纸和图书为代表的纸质文学出版随着整个传统出版行业的低迷、萎缩,不仅在整个出版行业中占有的份额缩小,且连续几年环比呈现负增长态势,失去了垄断地位,快速滑向小众市场。随着以80后、90后、0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文学阅读主体的崛起,习惯“三屏阅读”(电脑屏、手机屏和电视屏)的阅读群体将离纸面阅读更远,事实上,部分传统出版业在创新营销手段、力挽发行量下滑的同时,也在积极向数字化出版转型。


经过10年经营,盛大文学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文学企业(公司)”,摸索出一套清晰的“全版权经营”盈利模式,它是以版权交易为核心,配合广告运营的产业化套路,发展了在线付费阅读、无线阅读、线下出版、游戏改编、影视改编和广告培育等形式和盈利项目。一旦文学公司的盈利模式成熟,就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模仿和套用。网络文学蕴藏的巨大商机引来了诸多的文化企业与盛大争利,新浪和百度等综合网站插足网络文学领域,切分部分高端读书市场;17k文学网联合众多的小网站成立网络文学大学,免费培养网络作者,得到了在京文学机构和高校的支持,以对抗或稀释盛大文学对网络文学的垄断地位;腾讯和小米等企业则利用渠道优势,布局无线终端市场来争夺利润。网络文学市场的变局是必然的,也是其产业化大势所趋。在这个大趋势下上海推出了两家文学网站,一是华语文学网,一是华文创意协作网。华语文学网是上海市作家协会联合上海文艺出版社等出版单位创建的大型文学数字内容投送和行业服务大平台,它旨在为写作者、文学社团和文化组织提供数字出版、版权代理、专业培训、创意孵化、宣传推广等一系列服务,为读者提供优质内容和便捷服务,为行业从业人员和相关机构提供良好的合作与发展机会。与现在的商业文学网站不同,华语文学网的定位是在当代传统文学、经典文学作品的推广传播上,希望能借助数字出版的手段,给传统文学更多出路,此举已得到了众多作家的支持,并获得了王安忆、余华、苏童等大批著名作家的作品授权。华语文学网的半官方背景和力挺传统当代文学的高姿态确实使它暂时和时下充分市场化的网络原创网区分开来,但其发展战略和运作模式却和后者并没有根本不同,其未来前景如何,还需要拭目以待。和华语文学网的羞答答姿态相比,华语创意写作网的运作基本是企业化,它一开始就试图形成以文学为母体的文化产业链,为高校文学专业发展走出一条新型校企合作联动模式,它是华文创意写作中心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该中心旗下拥有华文创意写作网、文学影视创作部、数字出版部、影视出品部、社区书坊公益部、网络培训部等9个部门。他们大胆打破校园和企业的壁垒,按市场化运作方式,经过6年努力,于2017年8月推出了10卷本大型历史小说《大宋江山》,同时在小说IP基础上,和影视集团合作改编为电视剧《大宋江山》,并积极寻求在河南开封创建特色文化小镇等大型文创项目。这种尝试无论最终成功与否,它都是高校文学教育围绕产业化进行自觉改革的重要案例。


目前看来,华文创意网主要阵地是学校,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他们利用高校科研和教学团队优势,开展商业性和公益性兼具的创意写作的培训、出版、阅读等系列活动。目前该网处于快速起步阶段,策划了“华文数字净土:百位高僧千卷文集工程”(即为100位高僧编纂1000卷文集),为他们录音录像、整理汇编数字文集,给高僧每人设立一个数字文集专区,传播他们的思想,给青年数字读者一个接受佛法喜乐、亲近慧净大德、阅读善书好书的机会。华文创意写作网的另一个项目就是创办创意写作暑期学校和网络培训班,发现和培养写作人才,和他们签约,代理他们作品的数字和纸质出版。短短几年拥有3万位签约作家,增势喜人。对于华文创意写作网及华文创意写作中心来说,因为有专业的创意写作教学与研究团队,通过科学的创意写作训练,可以避免一些原创文学网的文字粗糙和品格低劣,以比较高的文学品味出现在文学市场中,但是它和华语文学网一样在未来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高校或半官方背景可以使得它们在起步阶段的起点高、发展快,但后期的进一步壮大就要遇到体制和政策的瓶颈,或者它们还是要像阅文集团等走完全市场化路子。


在网络文学产业化大潮中,培养或者培训网络写手是网络文学产业中重要的一环。很多网络文学网站为了发现和拉拢写手而进行网络写作培训。盛大文学在和中国作协合办网络作家培训班之后,于2013年12月和上海影视艺术视觉学院联合开办网络文学本科专业,面向全国培养网络写手。按照盛大文学首席执行官侯小强的话,“盛大文学希望借助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在文化创意领域的国际学术 ,更好地助力中国想象力工业,让想象力工业的天才的故事家们,产业链的所有从业者们都从中受益”。盛大将选派旗下30名白金作家担任授课教授,从世界范围内遴选创意行业领军者担任学术带头人。这是盛大文学致力于打造“网络文学全产业链”,继在文学、影视、漫画、出版、游戏、编剧等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之后,培养优秀文学创作人才成为了盛大文学的下一块目标高地,这标志着文学产业的写作人才培养机制开始向普通高等教育渗透,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二)文学者创作身份市场化,从文学打工仔向老板转化


过去作家们创作获得报酬的方式比较传统,绝大部分作家要靠作品的发行量和版税收入。很多作家把自己作品发行出版的权利交给出版社和书商;网络作家写手们则把自己交给文学网站,靠读者阅读付费,收益和网站分成;或者把版权卖给影视和游戏公司,让他们改编成电影、电视或者游戏等文学衍生品。应该说,虽然不乏部分作家得到优厚的报酬,但是就整体利益分成比上看,作家们的获得是非常少的,类似雇佣工的工资。韩寒和郭敬明这几年陆续“触电”,亲自做编剧和导演,和投资方合作,把自己的剧本改编成粉丝电影,获得巨大的商业利润,实现了从写手到老板的大转变。郭敬明的电影《小时代》系列创造的票房超过13亿,韩寒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票房冲上6亿元。这种亿元级次的财富创造,早已不是能与当初他们靠版税获得百万收入可同日而语的了。如果说韩寒和郭敬明属极端个案,随着微信时代的到来,网络作家独立自主经营自己的作品的时代业已到来。由于微信阅读在时空上的便捷性优于电脑阅读,加上微信账号、会员制、支付宝、财付通等商业运作模式在文学上的使用和推广,写手慢慢脱离盛大等传统网络文学产业链模式,在微信上安家,脱离网络文学网站自立门户,开始个体化经营,实现文学的产销一体化,开创了类似淘宝购物消费的个体性自媒体运营模式。比如南派三叔等人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微信账号,办理会员卡就可以阅读他的短篇小说、小说连载和漫画等,还可以参与到会员讨论区中,发帖、评论和会员讨论,以及得到三叔等人的点评,和三叔互动。得益于科技创新和营销模式的成熟和普遍推广,以“内容为王”的写手们不失时机地做起了“文学生意”,自己做自己文字的老板,有效实现了从雇佣者到雇主的转变,使得作品的商业收益尽可能最大化。可以想见,作家兼老板一体化的身份会在文学产业链中越来越时髦,越来越多的年轻写手不仅仅是内容的生产者,也是公司项目的开发者和策划人等,基本按照文化市场的方式运作自己的作品,走粉丝产品定制路线,开发出除小说之外的更为赚钱的文化衍生品。


那些暂时不能成为老板的文学写手们进入现代企业,成为产业链上游的内容生产者和策划人。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认识到“内容为王”的商业法则,盛大集团作为一家网络游戏公司向网络文学企业转型的成功启迪了游戏公司、影视创作室和一些文化创意公司。他们不再向盛大等原创网络文学公司购买文学作品的版权,从事二度内容开发,而是直接招收有潜质的作家、写手等,甚至就是白金级别的网络作家,请他们为自己的公司直接生产内容,成为公司的一名员工,或者成为公司的一个部门,和其他部分一起研发产品。不同的是他们提供的是订制性“内容”,直接成为现代企业生产链条中的环节或部分。这样一来,企业的综合性加强,自主性也提升,生产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不再过于依赖从别的公司购买内容。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是游戏公司和影视工作室。一些有写作潜质的写手或者大V们,不再宅在家里码字,而在现代企业里有了工作岗位,开始上班。可以想见的是不久的将来,很多文化企业,甚至一般公司会在企划部、推广部等部门设置文学岗位,乃至会在组织构架里专门设置文学部这样的部门。游戏公司和影视公司已经走在前面了,比如游族网络这样一家新的上市公司就成立了影视部,招募了文学写手,把效益好的网游和手机游戏开发成电影电视等衍生品。随着越来越多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明星等成立自己的独立工作室,对文学写手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在文学产业化浪潮中,文学内容的生产者或策划者可以被纳入岗位或流程中来,让文学告别无用,变为“有用”和“实用”,切实实现了文学的生产力。


(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努力打造世界文学之城


文学的产业化应该与文学的公益性结合起来。公益性行为不仅帮助拉动文学内需,也有利于提升文学品格。只有如此,文学生产才能形成强大而持久的活力,这是文学产业链的隐形前提。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已构建了一套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打造了多层级、多形式、多功能的文化展示贸易市场、文化产权交易市场、文化资本市场、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等平台。电影、电视、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发展引领风潮,具有国际影响力。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双年展、上海艺术博览会、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等大型文化活动的能级、规模、影响力众所周知。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在打造世界文学之城,推进公益性文学活动上有一系列新的举措和动作。简单概括就是“一高一低”。所谓“一高”就是追求文学活动的高端化与专业性。这主要表现在上海国际文学周和上海读书节的成功举办,思南读书会与思南书集的创办,以及文汇讲坛的“文学季”活动。比如2014年上海国际文学周以“文学与翻译:在另一种语言中”为主题,邀请了奈保尔、匈牙利作家艾斯特哈兹·彼得、美国诗人罗伯特·哈斯等20多位重要的作家、诗人、翻译家、学者参与上海书展,开设了40多场讲座与对话活动。作为国际文学周活动的延申,每周六下午的思南读书会把市民读书活动常态化。思南读书会请来作协、出版社和媒体的专业策划人,以纽约曼哈顿上的“92nd Street Y”为活动榜样和目标,因为“位于莱克星顿大街上的这个场所,每周固定举行读书活动,能走上那个舞台的都是世界级作家”。[6] 毫无疑问,高端和专业是策划人的目标诉求和风格。和思南读书会匹配的是思南书集,它以集市、露天、开放式的形式现场卖书,图书以社科、文学、艺术、时尚、生活读物和外版小说、童书绘本为主,这两个活动影响很大,不断地改变和提升市民的文学阅读风向,成为上海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是上海一道独特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一低”则是上海市华文创意写作中心开展的“明园公益·华文社区书坊”大型社区文化公益活动。它由知名企业明园集团承担主要资金,政府提供政策协调,社区提供管理和服务,学校提供组织、捐赠、义工系统模式,在基层社区开展读书和创意写作等活动,把读书和写作落实到社区居民。该活动类似20世纪40—50年代美国开展的全面创意写作活动,是一种面向基层大众的全民写作想象。该项目在上海市各个社区每年建设10家书坊,目前已建设60多家。这一“低端”项目充分体现了社区文化(文学)建设的公共性、公益性,是社区文化(文学)建设的有益尝试。按照美国学者安格尔的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文化产业飞速发展得益于政府当年推动的全国性的创意写作教育改革,它提供了一整套的创意写作系统。循此观念,上海华文创意写作中心推动的这项全民写作计划,对未来上海的文化产业发展会起到何种作用,我们尚无法估量。


二、推动上海文学产业化,建设世界文学城市的几个待解问题


尽管上海这几年文学产业化发展势头一直很旺,无论是产业形态的多样化和产值的绝对值,以及产业和新科技手段,和全媒体化合程度都是走在全国前面,但是我们也要冷静地看到尚存在很多不足,诸如产业化意识上的屏障,全产业链合作机制上的不畅通,教育改革不配套等诸多问题。为此,以下我们给出一些基本改进思路,以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参与到上海的文学产业化的理论建设工作中来。


(一)加强文学人才深度培养,深化高校文学专业改革


在文化产业内容为王的共识下,文学创作人才成了文化产业链的源头,近年来各大文学网站出重金争夺白金作者就充分说明了写作人才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盛大为保住写手队伍,不断提高作者们的提成比例和福利水平,乃至和上海影视艺术视觉学院合办网络文学本科班,以发现和招揽写手。但这都不是解决人才的根本办法。网络文学人才的根本培养还是要靠高校,特别是文学专业来完成。这个问题需要高校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变理念,以美国高校创意教学为师,大力开展创意写作教学。“中文系不培养作家”的陈腐观念应该被抛弃,“写作可教可学”的理念应该得到推广。美国近百年的创意写作教学实践和成效已得到充分证实。应该说,上海高校是创意写作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引入者和倡导者。近6年来复旦大学和上海大学的学者们的工作卓有成效,但远远不够,还没有形成创意写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原创性理论、训练体系和课程体系等课题上还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7] 由于种种原因,北方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方的广东对外经贸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发展迅猛,大量招收创意写作硕士(MFA),开设创意写作本科教学专业,成立创意写作与文化系,大有超过上海创意写作发展的势头。上海高校的文学教育需要把握新一轮高等教育转型改革契机,积极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实践性人才培养战略,把创意写作学科作为重要的发展策略、根本上逆转一方面文学专业产能过剩、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文化企业急需写作人才的局面。企业和民办高校的创造性行为已经走在上海高校文学教育的前列,作出了榜样和示范。上海影视艺术视觉学院携手盛大文学联办网络文学专业、创建文学教育的新模式被誉为是中国文学教育的一大创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创新。进一步说,大力开展以创意写作为突破口的文学教育,对于上海文学城市的建设,对上海文化创意城市领先地位都具有基础性作用,这是上海文学产业化的百年大计。严峻的现实需要我们巩固和利用上海在创意写作教学和研究上已有的成果和优势,在高校文学专业进行大幅度改革,把上海打造成中国创意写作的“爱荷华”。


(二)发挥文学评论家协会作用,强化批评力量和引导文学原创


毋庸回避,当前整个文学产业提供的内容存在同质化、低俗化和浅表性等缺陷,思想性和艺术性有待大力提升,这是文学工业品受到诟病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传统文学工作者抵制和漠视文学工业品的最大理由。或许,对于文学工业的一味抵制无异于唐吉诃德战风车,真正理性的行为是提升文学工业品的品格。就目前的情势而言,不能期待文学公司自身改变,也不能指望写手们自觉的自我提升和改造,而是需要引进外部机制和力量。这样一来,文学批评家的责任和重要性就彰显出来了。这几年政府层面非常重视文艺批评工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于2014年5月30号成立。2014年4月底,全国就已有23个省区市成立了文艺评论家协会,还有50多个地市和副省级城市成立了文艺评论家协会。上海在这一方面动作稍显迟缓,2016年2月才姗姗成立。从历史来看,上海的文学批评队伍阵容很大,也有很好的批评传统,在20世纪30—40年代对于上海现代文学的发展,以及80年代的文学繁荣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笔墨。但目前这支队伍和力量有待有效整合和强化,它对于文学的“下海”和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商业文学要么熟视无睹,要么束手无策,没有形成新的批评话语和策略,任其自由发展,这一点我们要有足够的警惕。浙江地区的网络文学异军突起和大放异彩,和浙江文学界发挥批评队伍和批评组织的作用有密切联系,比如他们率先成了网络文学协会、类型文学创作委员会等,大力开展类型文学批评活动,极大地刺激了本土类型小说的创作发展,很多大神级的类型小说家、编剧家离沪赴浙成长或落户。为此,我们新成立的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把上海高校和文学等机构的老中青评论家联合起来,利用好《文学报·新批评》《上海文化》和《上海文学》等杂志、华语文学网等平台,积极面对上海文学产业化大趋势,开放文学观念,改进批评武器,为以阅文网为代表的文学产业及产品保驾护航,在积极引导原创和提升自身品质上做好产品“质检员”和“引导人”,这是上海文学产业化健康和长远发展的必要措施。


(三)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文学服务,面向社区拉动文学消费


这几年,借助国家振兴文化产业的大战略和上海打造4个中心的东风,上海的公共文化服务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初步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浦东新区还成为国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国性示范区。但是,我们遗憾地发现,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战略思考和体系设置中,文学的戏分明显不足。以浦东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为例,在其已建成的44个项目中,难见“文学”的身影,在文化盛事方面,浦东新区打造了WDC世界舞蹈锦标赛、上海简单生活节、上海国际音乐烟花节、上海夏季音乐节、上海民俗文化节、国际民族民间舞蹈大会等品牌项目,没有以文学命名的节日;建设的数字文化统一服务平台中,包括了数字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等,文学被覆盖其中了;政府从上海歌剧院、芭蕾舞团、交响乐团、沪剧院等市级专业院团购买了“百场文艺巡演”“千场文艺培训”“万场电影放映”服务项目,文学购买似乎是被遗忘的角落;在群众性文化活动中,浦东新区打造了陆家嘴海派秧歌队、潍坊排舞队、三林舞龙队、康桥之声合唱团等超过2000支文化团队,艺术节期间积极活跃在区、街镇、社区的舞台上,却没有文学与写作的队伍。[8] 尽管由于文学的“软性”特征和见效慢等特点,不如以上项目或活动立竿见影,但是作为艺术之母的文学是不能缺席的,特别是在政府规划中不能弱化,必须强化。政府在今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中,需要把文学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提供各类活动场所,完善服务设施和水平,组织对应活动与培训,唤醒市民们的文学需求,从深层动机上拉动文学的内需,为发现和培养创意人才营造普遍而长久的文学环境,为上海打造智慧城市和创新城市提供“发动机”语境。


(四)以全球化文学城市水准,提升和夯实各项文学建设指标


近几年全国各大城市都热衷于创建世界文学城市,从盛大文学组织的“寻找100个文学城市活动”评选结果来看,上海目前排在第一位。但遵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选标准和其他国家的世界文学城市经验来看,我们认为上海基本达标,但还有很多工作要提升和完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给出的评选标准是:出版社和原创作品的质量、数量和多样性;小学、中学以及大学有关本国文学、外国文学教育项目的质量和数量;文学、戏剧和诗歌是城市环境的内在组成部分;有举办旨在促进本国文学、外国文学发展的文学活动、文学节的经验;有致力于保护、促进、传播本国和外国文学的众多图书馆、书店、公共或者私人文化中心;出版界积极推进翻译本国多民族语言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的工作;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媒体,积极参与到促进文学发展、繁荣文学产品市场的行动中。[9] 针对这些标准,我们确实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中小学,乃至大学的文学教学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不尽如人意,单从近年的一些调查数据就不难证实。比如有三成大学生没有读过四大名著;七成中学生冷落四大名著;绝大多数大学生每月读书在0-3本;60%的大学生不知道《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是谁。再如近几年文学社科类实体文化书店一家家倒闭,私人文化中心少得可怜,诗歌活动难见身影,写诗的比读诗的多。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发源地,我们尚没有上海现代文学馆之类的文学博物馆。另外,从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学城市”的英国的爱丁堡、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美国的爱荷华、爱尔兰的都柏林、冰岛的雷克雅未克和英国的诺威奇情况来看,我们还缺乏国际写作中心之类的文学交流机构,尚未有世界知名作家在上海定居和创作出有全球影响力的作品,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学传播活动等。总而言之,上海要打造世界文学之城,要在打造文学活动的高端精品和文学教育普及上多做文章,前者是要有国际化视野和水准,体现“世界”,后者要向本土化和日常化深耕,让文学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或者一种生活方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上海文学的产业化才能有健康长足的发展土壤和空间。


[1] 作者简介:


张永禄,男,1975年生,湖北荆州人。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批评和创意写作。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性视野下的小说类型学研究”(项目号:15ZBW019)、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与批评形态”(项目号:15ZDB023)的阶段性成果。


[2] 窦新颖:《2016年我国网络文学产值达90亿元》,《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年4月17日。


[3] 夏颖:《网络文学世界第一 2016年中国的网络文学市场产值破5000亿》,中国经济网,2017年3月29日。


[4] 阅文集团(China Reading Limited)是由腾讯文学与盛大文学整合成立的公司,于2015年1月26日正式成立,集团职能为统一管理和运营原本属于盛大文学和腾讯文学旗下的各项品牌。


[5] 《盛大文学获“2014年中国版权最具影响力企业”奖》,http://tech.huanqiu.com/internet/2014-11/5206356.html。


[6] 石剑锋:《每周六,思南路书集风雨无阻》,《东方早报》2014年2月13日。


[7] 参见葛红兵等:《高校中文教育改革与创意写作学科建构》,《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第5期。


[8] 《浦东新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打造人文浦东》,《文汇报》2014年11月17日。


[9] 韩浩月:《谁将是中国的“世界文学之城”》,中国新闻网,http://www.dayoo.com/roll/201007/26/10000307_102965706.htm。


责任编辑:沈洁


The End

《上海文化》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 S S C I ) 扩展版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引文数据库来源刊


主办单位 

上海市作家协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