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 城市文化研究
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背景下的“修身”内涵研究
杨剑龙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原文刊载于《上海文化》2018年第12期
内容摘要
上海提出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卓越的全球城市、全球文明城市,必须注重市民的修身行动,提高城市的文明水平。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积极开展市民修身行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市民修身文化。根据上海的城市精神,思考上海市民的修身规范:开发开放,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奋发图强;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助人为乐,文明交往。分析不文明现象与修身实践路径,确定上海市民的修身行动必须遵循的准则。
关 键 词 上海 大都市 修身 内涵
2011年1月,在上海市“十二五”规划中首次将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写进文件。2011年11月,上海正式提出到2020年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远景目标。2016年1月,上海“十三五”规划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强调“到2020年,基本建成经济活跃、法治完善、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市安全、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市民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感受度进一步提升”。[2] 2016年8月《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提出:“上海至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与文化大都市。”[3] 上海社会科学院编纂的智库报告提出,上海2050年迈向全球文明城市。[4] 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卓越的全球城市、全球文明城市任重道远,时不我待,必须注重市民的修身行动,提高城市的文明水平。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修身内涵
中华文化历来注重修身。“修身”一词最早见于《墨子·非儒》:“远施周偏,近以修身”,[5] 强调远要广博施予、近要修养自身。老子提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6] 善于修身者,才能呈现道德的本真。孔子提出修身为本,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7] 孟子提出:“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加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8] 失意时须洁身自好,得志时须造福天下。荀子强调修身,他指出:“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9] 提出见到善行必自问,见到不善者必自省。中国是一个注重伦理的国度,圣贤哲人们对于修身的言说汗牛充栋。我们应该继承与弘扬修身文化传统,剔除其中忠君、等级等封建色彩,将传统融入当代元素中,使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市民的修身行动,提高城市的文明水平,促进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建设与发展。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 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取向和准则,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倡导,是从国家层面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倡导,是从社会层面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倡导,是从公民层面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振兴中华,忠于职守,诚实守信,友好善良,都与提高文明程度、加强市民修身相关。
修身,其实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人生哲学,其实就是如何做人处世的学问。具体说来,修身大致包括道德意识、文化素养、行为规范等,重在立德、正心、笃行。道德是长期历史发展与文化传承中形成的人们共同生活和行为的准则,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传承的价值。在将现代因素创造性地融入传统道德伦理思想中,强调修身的道德意识,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公民道德、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家庭道德的角度规范修身的道德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学修身”,他在《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的“序言”中提出“好学才能上进,好学才有本领”,强调“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11] 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才能达到修身的目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人文、科技、艺术知识形成的文化积累,“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12] 以学修身对于培养人的气质、提高人的品位、升华人的思想起到重要作用。
行为规范是个人或社会群体参与社会活动所遵循的规则、准则,是在现实生活中依据文化传统、道德伦理、社会秩序等方面逐步形成和确立的,是与法律规范并行的更具有自律特征的处世准则,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们制定不同的行为规范,协调个人与群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建构和谐文明社会的重要准则。在城市市民的行为规范制定中,常常用市民公约、文明条例、基本准则等作为题目。
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开展市民修身行动,通过道德意识的强化,文化素养的提高、行为规范的遵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市民修身文化,不断提高上海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推进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全球城市、全球文明城市的早日建成。
二、上海城市精神与市民修身规范
城市是文化发展与精神文明的积聚地,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与其历史传统、城市个性相关,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既彰显城市的历史风貌,又呈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色,从而引领着城市的未来发展。
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推进市民的修身行动,与上海的城市精神密切相关。上海作为一个港埠城市、移民城市、商业城市,决定了上海城市的开放性、多元性、商业性。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历史与现实诸多因素的凝聚,是一座城市的特性和灵魂。一座城市确立城市精神的过程,也是认识城市、走向未来的过程。2003年在经过上海城市精神大讨论后,我们将上海城市精神概括为“海纳百川、服务全国、艰苦奋斗、追求卓越”。2007年4月,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对上海城市文明提出要求:“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推动城市文明和市民素质有一个大提升。”[13] 2007年5月,中共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与时俱进地培育城市精神,大力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新形象,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上海城市精神被概括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14]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从80年代初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到1985年颁布的《市民文明公约》、1986年开始的“精神文明十佳好事”评选活动、1989年开始的“创建文明小区活动”;从1992年的“上海人形象大讨论”、1993年发起的学知识、学科学、学技术“三学”活动、1995年提出“遵守‘七不’规范”,到2003年“上海城市精神”大讨论、2004年开始的“迎世博文明行动计划”、2004年的文明专项活动;从2006年的“文明交通大讨论”、2006年百万家庭学礼仪活动、2014年开始的“中国梦·申城美”、“中国梦·申城行”系列活动,到2015年的“除陋习、有素养、行文明”专项整治行动、2016年文明交通好市民评选、“新七不”行为规范的征集、“五违四必”的整治行动等,多年来上海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不断提升。
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上海的城市精神,我们认为上海市民的修身规范应该具有以下内容:开发开放,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奋发图强;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助人为乐,文明交往。具有“海纳百川”精神的上海,应该坚持“开发开放,博采众长”的传统,吸收和传承古今中外的优秀传统;具有“追求卓越”精神的上海,应该坚持“勇于创新,奋发图强”的气度,在不断创新与追求中达到卓越;具有“开明睿智”精神的上海,应该坚持“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的作为,在高瞻远瞩中务实劳作;具有“大气谦和”精神的上海,应该坚持“助人为乐,文明交往”的准则,在和睦相处中服务社会。在上海市民修身规范的这些基本准则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逐渐细化深化,在市民逐渐自觉加强修身过程中,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开展上海市民的修身行动必须遵循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强化公民道德意识,凝聚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个人行为三方面界定的,是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基础,既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在开展上海市民修身行动过程中,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努力引导市民自我教育、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推动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强化公民道德意识,以道德意识规范修身行动,在广泛开展各种相关的活动中,凝聚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使“城市充满热情和活力,充满正能量,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和文明风气”。[15]
第二,坚持以建设和建成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为目标,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在学习中养成文明习惯和风尚。上海提出到2020年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除了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重要因素以外,文化的发达是其主要指标,至2020年上海将建设成为文化要素集聚、文化生态良好、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文化英才荟萃、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生活多彩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在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进程中,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开展市民修身行动就是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学才能上进,好学才有本领”,学以修身、习以养德。在市民修身行动过程中,设计和开展各种市民修身的学习活动,推荐相关的学习书籍,交流学习的心得和体会,在学习中养成文明习惯和风尚。
第三,坚持以建构和推行上海特点的修身文化为核心,完善市民行为规范,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在其历史传统、文化积淀中,逐渐形成了上海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在开展市民修身行动过程中,应该思考如何建构和推行具有上海特点的修身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在充分展现上海城市精神的特性中,真正呈现上海市民的文明风范。上海在突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在努力形成上海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中,开展市民修身行动,完善市民行为规范,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三、不文明现象分析与修身实践路径
2016年初,由上海市文明办主办、上海文明网等发起的“新七不”行为规范征集活动,从征集的规范初选出20多条规范;在相关权威部门评出的2015年“十大不文明行为”中,高空抛物、行车途中乱扔垃圾、机动车不让斑马线行人、车辆乱停放、插队不排队、楼道堆物、出境旅游不遵守当地风俗等“榜上有名”。经过市民投票,确定了“新七不”行为规范:马路不乱穿,车辆不乱停,垃圾不乱扔,宠物不扰邻,餐食不浪费,言语不喧哗,守序不插队。与1995年颁布的“七不规范”相比,“新七不”有了很多新的内容,但“不乱扔垃圾”“不乱穿马路”仍然保留在“新七不”行为规范中,说明它们成为市民不文明行为中的顽症。
市民行为中不文明现象的存在,与市民的文明程度和个人修养有关,流动人口的增加、法律法规的缺失、管理措施的滞后等,增加了改正这些不文明顽症的难度。道德意识的弱化、文化素养的薄弱、行为规范的缺失,酿成了这些不文明现象与举止的出现。2016年5月,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正式发布《关于开展市民修身行动提升市民文明素养的实施意见(2016—2020年)》,提出“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上海中心工作,在全市开展‘市民修身行动’主题系列活动,实现‘十三五’时期上海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显著提升,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对于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五个方面,提出以“中国梦·申城美·修身行”为主题口号,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广泛开展“市民修身”宣传教育活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市民修身文化,成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16]
在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推进修身行动的过程中,我们的实践路径大致注重如下几方面:
第一,注重惩治陋习行为和弘扬模范作用双管齐下。近年来,城市不文明行为遭到了关注和惩治,但是诸如乱穿马路、高空抛物、乱扔垃圾、违章搭建、无序设摊、乱倒渣土、非法客运、宠物扰邻、非法群租等陋习屡禁不止,我们应该加大打击与惩治的力度,推动相关部门建立上海市民个人诚信档案,对各种不文明行为不仅从立法角度予以惩治,从修身角度予以教育,而且将它们记入市民个人诚信档案。同时,我们要大力弘扬模范作用,不断推出和表彰在修身方面表现突出的市民,组织开展“感动上海人物”和“最美人物”“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上海好心人节”“十佳好人好事”“美德少年”等评选活动,通过发现和表彰文明修身的模范典型,引导市民文明修身、营造时代风尚,提升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影响。
第二,注重修身专项行动和长效规范管理齐头并进。在推进市民修身行动过程中,注重开展一些修身的专项行动,集中力量、集中时段对于一些经常出现的不文明行为和陋习开展整治,如深入开展文明出行、文明驾驶、文明载客、文明停车、文明乘车等五大行动,开展文明居住、文明旅游、文明家庭的活动,持续开展“五违四必”整治工作,持续开展“除陋习”专项整治工作,在这些专项整治行动中,提升市民的文明意识,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我们还应该加强城市文明市民修身的长效规范管理工作,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线,突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进一步修订完善《上海市民文明公约》《上海市民文明居住行为规范》,制定《关于开展上海市民修身行动的实施意见》,建立《上海市民个人诚信档案》,编撰《市民修身读本》《市民礼仪读本》等,加快完善上海市的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等,努力将与市民修身相关的条约规范化,甚至将一些重要的规约法律化,在追求长效规范管理中,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注重行业文明建设和社区修身行动统筹兼顾。诚实守信、敬业爱岗是上海文明修身的重要规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上海在推进市民修身行动过程中,应该强化行业文明建设,在不断完善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中,提升行业的文明程度和服务水平,尤其注重服务窗口行业的服务意识,在强调诚实守信、敬业爱岗中,完善职业道德和服务规范。社区是城市的基层,市民修身行动必须进入社区,注重在社区开展市民修身行动,在加大社区文明修身宣传的力度,在不断完善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镇、文明小区和文明村等创建标准过程中,开展文明家庭、社区、镇、小区、村的创建评比活动,创建更多治安状况良好、邻里关系和睦、环境整洁优美的文明典型。
第四,注重宣传教育活动和道德实践举措两翼齐飞。开展上海市民修身行动,必须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明确上海市民修身活动的内涵、目标、路径等的同时,发挥新闻媒体、公共网络等方面作用,运用微播、微视、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各类微平台,加大修身行动宣传教育的力度和广度,让市民修身宣传进企业、机关、社区、校园、农村、家庭,广泛开展“新七不”市民公共行为规范等的宣传,深入开展“中国梦·申城美”主题活动,深化市民文化节等市级品牌活动,开展“好家训好家风”宣传征集、寻找“最美家庭”、举办“家庭教育讲堂”等系列活动,形成修身行动的舆论声势。市民修身说到底是一种道德的实践活动,在不断推进企业、社区、农村、校园等场所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努力培育企业精神,精心营造社区文化,注重发展乡贤文化,着力建构校园文明,“形成党员干部重‘勤廉’、学生群体重‘励志’、行业职工重‘责任’、社区居民重‘和睦’、外来务工人员重‘融入’等修身导向”,[17] 尤其注重对于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和实践,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道德实践平台和机会,为早日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提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1] 作者简介:
杨剑龙,男,1952年生,上海市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城市文化。本文为2016年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市民修身与城市发展专项”(课题号:2016WWM001)、上海高校高峰学科建设计划资助项目“中国语言文学”的阶段性成果。
[2]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解放日报》2016年2月1日。
[3]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6年 第9期。
[4] 李玉:《上海社会科学院发布智库报告〈上海2050年发展愿景〉提出“全球文明城市”概念》,http://www.cssn.cn/gd/gd_rwhd/gd_zxjl_1650/201601/t20160120_2836040.shtml。
[5] 《墨子》,王学典编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第221页。
[6] 《老子》第54章,王弼、魏源注,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33页。
[7] 《礼记校注》,陈戍国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485页。
[8] 《孟子》,杨伯峻、杨逢彬注释,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第227页。
[9] 《荀子》,安继民注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10]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光明日报》2012年11月18日。
[11] 习近平:《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序言》,《人民日报》2015年2月28日。
[12] 仲呈祥、张金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光明日报》2014年10月17日。
[13] 缪毅容:《习近平要求推动城市文明和市民素质有一个大提升》,《解放日报》2007年4月20日。
[14] 《习近平在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文汇报》2007年5月30日。
[15] 曹继军、颜维琦:《上海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纪实:重修身养成 补素质短板》,《光明日报》2016年10月10日。
[16] 《关于开展市民修身行动提升市民文明素养的实施意见》,http://sh.wenming.cn/gg1/201607/t20160708_3508756.htm。
[17] 《关于开展市民修身行动提升市民文明素养的实施意见》,http://sh.wenming.cn/gg1/201607/t20160708_3508756.htm。
责任编辑:李艳丽
The End
《上海文化》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 S S C I ) 扩展版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引文数据库来源刊
主办单位
上海市作家协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