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节档,中国电影用华丽丽的数据“牛”转乾坤。截至2021年2月18日0时,春节档电影实时总票房突破80亿元,远超往年同档期票房,同时刷新了全球单一市场单日票房、全球单一市场周末票房等多项世界纪录。在“史上最强春节档”的背后,反映出了中国电影怎样的发展趋向,又有着怎样的隐忧和挑战?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水花雅集”青年学术沙龙第5期活动近日在朵云书院·广富林店举办,围绕“解密春节档‘文化密码’”这一主题进行了多角度探讨。本次活动特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黄平、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汇川,一起解密春节档。
刘春副研究员表示,“史上最强春节档”是由多个因素促成的。此次春节档的7部影片文化类型多样,有各自显著特点,《唐人街探案3》的品牌效应、《你好,李焕英!》的本土民族的叙事方式、《刺杀小说家》和《侍神令》的电影工业水平、《人潮汹涌》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在地性表达、《哪吒重生》和《熊出没之狂野大陆》的国漫特色,为公众提供了既合家欢又分众化的观影选择。她说,《你好,李焕英!》的巨大成功,再次凸显“内容为王”的时代更强调文化内核。
黄平教授指出,“春节档”源于“贺岁档”,我国最早出现在香港地区,一般由圣诞节开始至春节结束。后自《甲方乙方》开始,出现了以冯小刚为代表的贺岁电影模式。2021年春节档显现出中国电影“内循环”的巨大市场需求。其中,与冯小刚和张艺谋等先锋导演的作品不同,《你好,李焕英!》的目标观众弱化了精英化的趋向,是新导演用了“老派”的叙事,回到了社会主义电影的表达方式,这同谢晋导演的作品有些相似。在他看来,《你好,李焕英!》指向城市化浪潮中的失败者。反映了当下公众的心理本位,即反成功学,追求道德上的净化和人生的健康快乐。在这个脉络上,《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的特殊性在于,它是绝对的真实(真人真事改编)与绝对的虚构(穿越)奇妙的统一,能够和公众产生共情,不仅仅是青年群体,也包括他们的父母。在讨论中国电影的向外传播时,黄平教授进一步指出,欧美、印度电影产生于多元文化背景之下。由于世界观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电影必然会遭遇重重阻力。但中华文化有自己的脉络,同时当下中国青年一代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应当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中国本土电影,先做大做强中国电影的“内循环”。
刘春副研究员谈到,尽管《你好,李焕英!》获得了成功,但它的经验无论是对于贾玲,还是对于中国电影行业而言都较难以复制。那么这部电影之后呢?中国电影依旧缺乏明确的内容定位,从事电影技术工作的许多人才都流失到了游戏和电竞等领域。
李汇川助理研究员从春节档电影谈到了对中国电影工业的看法。他认为“工业”是电影的从属性问题,尽管《刺杀小说家》从电影工业水平的角度来看,也有很大提升,但电影工业绝不仅仅是技术,而是整个电影的项目管理,涉及到制作、管理等各个环节完成的精准度。如此能够在商品性的基础上,强化电影的作品性。
在讨论中国电影与青年群体的互动关系时,刘春副研究员提出,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其一,从此次春节档和近几年的中国电影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中青年一代的导演和演员集体发力,他们快速成长,能够支撑起中国电影下一阶段的发展。其二,面向“网生代”“游生代”的观众群体,电影有倾向性地设定人物、动作和情节。
在互动交流环节,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贾艳艳也认为,此次春节档电影很多都有较强的时空设定,游戏感强烈。在网络文化时代,同网络文学一样,传统的电影评价体系遇到了困境,需要在新旧之间建立平衡。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徐锦江指出,这场活动主题虽然是“解密春节档‘文化密码’”,但实际上是在探索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电影发展路径。对于春节档成功影片可能引发的跟风,他表示,自己比较赞同李安导演的态度。李安曾说,“我拍电影,不是考虑观众喜欢什么,而是考虑观众没有看到过什么,或者说,观众很久没看到过什么。”在徐锦江看来,也许观众的喜好本身就是在循环中发展的,而不变的就是电影所应呈现的文化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