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张晓虹教授在文学所作学术讲座

发布者:夏蔚晨发布时间:2023-05-10浏览次数:24


20221220日上午,应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邀请,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张晓虹教授在线上作了题为《西洋音乐传播与近代上海城市声音景观的变迁》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所副所长郑崇选研究员主持。

 


  张晓虹教授首先阐释了“声音景观”的概念和内涵。“声音景观”(Soundscape)这一概念最早由加拿大作曲家R. Murray Schafer提出,是近十几年来在西方人文地理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意指在我们熟识的文本、图像资料之外,强调包括语言、背景声音、音乐、功能性声音等在内的声音元素在地方文化建构中的作用与意义。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用声音景观塑造城市文化的描述,比如狄更斯《双城记》用“车水马龙的大街”隐喻处于急剧社会变革中的巴黎城市。声音可以更直接地唤起人们对一个地方的感官记忆,从而成为与直观物理景观和人文景观有着同等价值的景观要素。

  张晓虹教授利用大量档案、报刊、地图等历史文献资料,复原了开埠以后至1949年间西洋音乐在上海传播的时空间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西洋音乐对近代上海城市声音景观演变的影响。她指出,西洋音乐从上海开埠之初外侨自娱自乐式的音乐活动,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而逐渐传播到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在工部局乐队在将其音乐会打造成租界地区公共文化产品后,西洋音乐成为近代上海城市的标志性声音景观。在这一过程中,工部局乐队的成立和租界当局向华人开放专为外侨服务的公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无线电、电影院、舞厅和咖啡馆等新式媒介也加速了西洋音乐在上海社会各阶层中的传播,并使之成为近代上海城市的基调声音。西洋音乐的传播及其对近代上海城市声音景观的形塑,透视出在近代上海租界地区的殖民特性的基底下,近代民族主义和国际政局对城市文化演变走向的影响。

  在互动交流环节,文学所科研人员和张晓虹教授围绕西北地区声音景观和上海的异同、京剧和西洋乐在上海的互动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本讲座是文学所“斯文在线”系列讲座之一。

 

  张晓虹,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地理研究》期刊副主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人文交流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哈佛大学WorldMAP委员会委员,2002—2003年度哈佛燕京学者。长期从事历史城市地理学和历史文化地理学研究,曾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著有《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