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0日下午,作为正式启封后的第一个讲座,文学研究所邀请复旦大学宗教学系主任李天纲教授作题为“道咸金山学人群体与江南文化向近代上海文化之转型”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所徐锦江研究员主持。
讲座开始前,徐锦江院长代表社科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向李天纲教授颁发了特聘研究员证书。
李天纲教授围绕鸦片战争前中国学者对西方的认识,明末和清末西学研究的延续性,金山学人群体的历史性作用等方面展开讲座。他认为,学术界认为鸦片战争前中国学者对西方毫无认识的看法并不全面,事实上鸦片战争发生之前,江南地区的学者对西学的认识和研究已经具有近代化特征。明清时期上海就以传播西学闻名江南,早于鸦片战争200多年的徐光启和我们熟知的培根几乎同年,比笛卡尔还要年长34岁,当时已经是一位科学家、政治家、翻译先驱,与利玛窦等西方学者一起交流互通,翻译和传播耶稣会为代表的西学,不但在明末就为中国奠定了西学基础,也为西方了解中国做出了贡献,他们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是一部改变人类思维方式的著作,也是江南地区文化转型、走入近代的过程中,使中华民族思维趋于理性的学习过程。另外李天纲教授特别强调了明末西学到清末西学的延续性问题。他认为社会思想文化的转型并不一定都要用非常激进的方式去认识,要看到社会文化的延续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金山学人群体对自明末开始的西学传播延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上海金山张堰的钱氏家族,不仅致力于藏书、刻书,还资助包括张文虎、李善兰等江南地区杰出的知识分子翻译西方著作,所刻《守山阁丛书》延续了江南学术传统,大力推动近代西学东渐的进程,为中国近代科技知识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互动交流环节,围绕怎样看待历史研究中的“闭关锁国”和“自主限关”观点,江南文人在明史修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江南文化中包含的现代文明要素是“未受精之卵”还是“已形成之胎”,如何形成全球化的知识图谱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李天纲教授从具体经验事实入手,对许多成见加以质疑的治学精神和方法,给科研人员诸多启发。
本讲座是文学所“斯文在线”系列学术讲座之一。
李天纲,生于上海。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系主任,领取国务院特殊津贴。担任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宗教学会副会长,青浦-复旦江南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研究中国宗教、中西文化交流和上海文化。著有专著:《金泽:江南民间祭祀探源》《跨文化诠释:经学与神学的相遇》《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文化上海》《人文上海》《南京路:东方全球主义的诞生》等,主编《徐光启全集》《中国近代思想家·马相伯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