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由徐锦江主编、郑崇选担任执行主编的“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青年学者研究系列”丛书,包括《晚清白话报章与现代女性意识的萌芽(1898—1911)》《从英文报刊看中国语言文学的近代转型(1833—1916)》《影游融合:从联动到共生》。
1
晚清白话报章与现代女性意识的萌芽
(1898—1911)
内容简介
晚清白话报章是文学语言文白转型的重要构成,与中国现代女性意识的萌芽息息相关。本书通过分析晚清白话报章的语言型构、文章体式和意识构建,揭示语言与性别的关系,以及文学汉语转型背后性别权力话语的调整与重构。
全书分上下二编,上编依照晚清白话报章具有代表性的文类展开论述,下编则重新审视家国同构框架中女性意识及女性书写的流变。
本作借助晚清白话报章勃兴和现代女性意识萌芽的双重视角,观照20世纪之交的文学汉语转型与性别观念演进的互动关系。全书分上、下编,共七章,分别从文体变革和家国启蒙框架切入。本书初稿曾获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七届妇女/性别研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三等奖。
作者简介
曹晓华,1988年生于上海,201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
曾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赴美国杜克大学联合培养。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转型与性别研究。
有论文、译作见于《文艺理论研究》《现代中文学刊》《南开学报》《读书》等,另有评论、随笔发表于《解放日报》《文汇报》等。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等课题多项。
2
从英文报刊看中国语言文学的近代转型
(1833—1916)
内容简介
近代是中外交流的黄金时期。1833—1916年间,大量外文报刊在华出版流通,其中以英文报刊的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本书以英文报刊为主要材料,考察了近代英语世界对中国语言文学的研究,从而思考中国语言文学是怎样在近代转型的。
本书以英文报刊为主考察了中国近代的语言变革、文学更新与通俗化等问题。在附录中也选译了《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 《教务杂志》(Th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中国评论》(China Review)等近代重要英文报刊中以中国语言文学为主题的文章28篇,它们展示了近代来华欧美人士对中国语言文学的看法,也记录了中国近代历史中的生动细节。
作者简介
狄霞晨,江苏溧阳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曾在台湾大学、神奈川大学访问学习。出版有专著《博学于文:中外思想学术交汇下的刘师培文论》等。
3
影游融合:从联动到共生
内容简介
在资本力量构建版权经济的努力下,影游媒介关系由异业竞争转向共融竞合,但始终未能克服低效联动问题。作为一种解决思路,电影与电子游戏正经由产业要素的大规模流动促进知识共享与创新,建立起紧密联系且互促互进的共生系统。本书立足媒介融合语境,从数字技术、内容生产、产业经济与文化权力意识四个维度,探讨电影与电子游戏由“影游联动”向“影游共生”的互动关系变化,预见新型融合主体的生成逻辑。进而,本书提示人类必须保持对媒介共生引发内爆危机与感知重塑的警觉,以避免媒介反制。
作者简介
杜梁,1989年出生于山东莱芜,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电影产业、媒介融合。先后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中国艺术报》《文艺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研究与评论文章3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奖项。
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课题“新技术驱动电影产业转型发展研究”、上海市哲社规划青年课题“媒介融合语境中电影IP评价体系建构研究”。
转载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