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6日下午,文学研究所邀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贵良教授作题为“谈谈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起点”的线上学术讲座。讲座由文学所副所长郑崇选研究员主持。
文贵良教授通过介绍学界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起点和发生的研究开启讲座,从文学汉语实践的视角,特别是通过对晚清民初文学汉语实践的重新解读,阐述自己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起点的研究理路。
文贵良教授指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即中国现代文学这一发生品的诞生,同时也指这一发生品得以形成并诞生的过程。他介绍了学界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起点的九种观点,认为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定在不同的时间也是对发生问题不同的理解。关于文学汉语实践,文教授把马克思对实践“现实性”“能动性”“自由性”三种属性的认识用在文学语言实践的解读上,认为新的文学之所以能发生必须得在语言实践中发生。文学的发生源于文学语言的实践,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源于晚清民初文学汉语的实践。文教授理解的文学汉语指的是晚清以来文学作品中的汉语,是 “有理”“有情”“有文”三者统一的“三位一体”的文学汉语。文贵良教授认为文学汉语的实践总是作家个人的实践,关于“作家”的选择,他借用雅思贝尔斯的“轴心时代”概念,衍生出“轴心作家”概念。在谁是第一位轴心作家的认定上,他认为相较于王韬,从认可度和语言现代性上,黄遵宪作为轴心作家的第一人有更加充分的理由。接着文教授详细介绍了梁启超、林纾、严复、王国维、章太炎、吴稚晖、鲁迅等十位轴心作家,讲述了他们文学语言实践活动以及所呈现的现代性特征。关于怎么开展对作家汉语实践的研究,文教授指出文学汉语实践是沿着文学汉语的汉语造型、主体意识和文学形式这三个维度展开的。汉语造型指向文学汉语的“理”,实践主体指向文学汉语的“情”,文学形式指向文学汉语的“文”。
互动交流环节,围绕文学语言与文体是否具有一定的适配性,“轴心作家”之外的那些“可有可无”的作家该如何研究等问题开展了交流探讨。
本讲座是文学所“斯文在线”系列学术讲座之一。
文贵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系主任,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语言关系的研究。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1-201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若干篇,出版《话语与生存——解读战争年代文学(1937-1948)》《以语言为核——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本位研究》《最美汉语:初中语文现代文语言赏析》《文学汉语实践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等著作,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学视野中中国近现代时期汉语发展的资料整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