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海庆:贵州国情调研小结(哲学所 副研究员)

发布者:人事处发布时间:2011-10-17浏览次数:3805

74,我参加了院干部人事处组织的青年骨干国情调研活动,赴贵州考察。整个活动为期4天,我们访问了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参观了遵义会议旧址、国民党息烽集中营、红军山等红色革命胜迹,感触颇多。以下谈两点,仅供交流。

 

抵黔后的第一项活动是参加贵州社科院组织的“甲秀论坛”。论坛特邀了贵州院西部开发研究所所长、省政协委员刘庆和研究员,做题为《贵州当前经济运行与“十二五”时期的增长潜力》的报告。报告由贵州省经济运行状况、存在的问题、对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和贵州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四个部分组成,详尽、细致、深入、清晰地勾勒出了贵州的经济发展态势,使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很快对贵州有了一个宏观上的把握。本人的专业不是经济学,但报告详尽的数据、客观的分析判断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象,同行的经济方面同事对刘研究员的报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后来听贵州同志介绍,刘庆和所长已经被调往国务院发改委从事西部经济发展的规划工作。这些都不由得令我对老师肃然起敬,没想到贵州这么偏远的地方还是藏龙卧虎之地。出于好奇,我在网上查找了老师的个人简历,得知他是80年代的老大学生,从西南财经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来贵州工作。学经济,预示了一个很有“钱途”的未来,但老师却放弃了到东部沿海淘金的机会,到了老、少、边、穷的贵州从事研究工作,这实在是偏出了经济学的“规律”。

贵阳一呆,就是12年。终于,1997年,老师获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被派往奥地利留学。在奥地利约翰-开普勒大学国民经济理论与政策分析专业学习,后来又在西南财经大学产业经济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中国农业的宏观经济联系》获西南财经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光华奖”奖(最高奖)。但这些成就和荣誉,还是没有使他离开贵州这篇土地,他用自己的所学继续为大西部的发展默默做着努力,写下了《贵州经济年度模型与若干政策分析》、《贵州经济运行分析与预测》等专著,以及《农业增长因素的总量生产函数分析:贵州的模型》、《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投入与城市化进程》、《西部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供给为何不足――理论、证据与政策含义》、《农村人力资本损失与合作医疗资金供给机制之重构》等高质量的论文,以自己的学识,回报着这片养育了他的西部山水。

时间迈入了21世纪,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老师也等到了自己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他担任了贵州社科院西部开发研究所的所长,在新的岗位上他如鱼得水,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所学,参与了国务院一些列关于西部大开放的政策规划,得到了领导的肯定,他的许多成果都被写入了政策中,这使他感到十分欣慰。但随之而来的,却又是一个老问题,要不要离开贵州?上级通知调他到国家发改委工作,制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规划。思考再三,他终于做出了决定――进京,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为西部开发做贡献。毕竟西部不止一个贵州,还有他的家乡四川,更有其他经济落后的省份,也许在北京、在中央才能更好地实现服务西部的理想。老师走出了贵州,但他的出走其实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回归,他仍生活在服务西部的梦想中。为了这次甲秀论坛召开,他连夜从北京又赶回了贵阳。也许这就是故乡召唤的力量吧!老师的人生轨迹,向我揭示了,怎样去工作、为谁而工作才是科研人员实现自身价值的最高方式。

 

遵义位于黔北,南临乌江,乌江支流湘江穿城而过。遵义会议旧址位于市内的子尹路,包括会址小楼、会议纪念馆、红军总政治部等建筑。七十五年前,中央红军从江西转战贵州,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对红军造成了军事上的极大被动,根据地守不住了,革命成果损失殆尽,战斗力量也日益消耗,情势危急。穷则思变,1935115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了反围剿失败的教训,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临危不乱、审时度势、沉着应对、化危为机的战略眼光和从容气度,虽时隔许久仍不失为后世效法的楷模。

干事业哪里能一帆风顺,危机在所难免。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被“逼上了梁山”,置之死地而后生。人们舒舒服服地过日子,远不如在危机的情况下更能发奋。刺刀架在脖子上,全身的神经都会紧张起来,如果连命都豁出去了,倒很有可能拼死一搏而逃生。人们常说要自强不息、发奋图强,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没有困难、压力和挑战,“奋”是不容易发出来的。因此,危机就是一支强心剂,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

有了积极性,接下来就是要行动。中国有句老话,叫“不破不立”,不破掉原来的旧的传统,新的制度也建立不起来,“破”了之后“立”必须跟上。经济学中有一个原理,叫做“创造性破坏”,即只有破坏原有经济机制,方有可能创造新的经济机制,否则就难有大的发展。危机是矛盾和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突然爆发,而避免危机再次发生最管用的办法,就是有一套新的更加完善的制度机制作保证。如果一场危机被成功化解后,只是疼痛一阵、振作几天,只是评功摆好、庆贺一番,缺乏战略思维、长远考虑,不去探求治本之策,那么下次危机的来临也就不远了。

化危机为转机,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信念,它来自强烈的自信心、过人的勇气和胆识。没有哪家保险公司能为你事业成功提供保险,更没有谁能为你家庭的幸福提供保障。大多数情况下,你都会处在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境况中,危机难以避免。所以,如果你能掌握化危机为转机的能力和方法,事业发展的道路才会“即使有惊也会无险”。

改革开发30多年来,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蒸蒸日上,虽然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等因素不断干扰,但有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危机关头化危为机的战略眼光和从容气度,可以相信社会主义的事业将克服不利因素争取更大发展成就,这便是遵义会议带给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启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