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去了,此行的目的是调研和考察,因而我是抱着一种学习和受教育的态度参与到这具有特殊的意义考察活动当中。4天的调研经历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当属在贵州社科院的学术交流、革命教育基地的人生感悟和独特自然条件造就的魅力贵州。
一、 倾听学术报告,展开热烈交流
抵达贵州的当天下午考察团一行就前往贵州社科院进行交流活动。到达贵州省社科院后,贵州社科院西部开发研究所所长刘庆和研究员首先就《贵州当前经济运行与“十二五”时期的增长潜力》为调研组作了生动的学术报告。刘所长的报告主要分贵州当前经济发展情况、存在主要问题、基本判断与建议、展望“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潜力四大部分。报告着眼于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结合贵州实际,揭示出影响当前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其中突出的有融资困难、土地供需矛盾等,并得出“怕冷喜温耐热”的贵州经济运行特征的基本判断,从而建议贵州经济发展不能缩手缩脚,不能过渡依赖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必要时需开展区域性自救等手段积极寻求长远、有效的发展。
报告会后,我院干部人事处钱运春副处长首先代表考察团全体向贵州院的周到接待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同时对刘所长的学术报告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此后双方就共同关心的诸多领域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大家感到贵州社会科学院仅有一百五十几人,但是每年能够取得很多的国家项目,这其中的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最后,贵州院党委书记金安江围绕科研、人才、管理三大战略畅谈了强院之方。
二、踏寻先辈足迹,感悟红色之旅
在贵州调研过程中,我们先后参观了息烽集中营、遵义会议等革命旧址,并瞻仰了红军山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和丰功伟绩。大家通过回顾和感受革命先辈在艰苦条件下为革命事业的奋斗历程,切身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理想和信仰奋斗终生的坚韧品格,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无疑于一场生动的现场教学。
今年正逢我党成立九十周年华诞,遵义会议旧址前人头攒动,很多参观团队以党旗为背景,人们攥起拳头选择在这样一个对于我党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地点举行庄严的入党宣誓仪式。一面面党旗、国旗交响辉映,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夺目。我们也选择在这里合影留念,当阵阵入党宣誓词在耳畔响起之时,我心潮澎湃,思绪不禁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得红军和党中央在极其危机的情况下保存下来,为我们党从挫折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遵义会议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我们党自我纠错的一次成功经历。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始终正确的。无论是在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革命时期,还是在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时期,由于领导的失误和政策的偏离,走了许多弯路,遭受严重的损失,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都是事实。我们在颂扬党的辉煌历史时,不用回避更不用遮掩这个事实。世界上不存在不犯错误的政党,我们党值得信赖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及时发现和有勇气公开承认自身错误,并通过自己的力量纠正错误。正是由于这样宝贵的品质,我们党才能够永远保持光荣、伟大和正确。
当我还沉浸在对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思索中时,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片、实物和影像资料却再一次震撼了我的心灵,这就是息烽集中营――国民党人制造的人间地狱。息烽集中营建于1938年11月,是全国最大的关押和屠杀共产党人的监狱。这里是国民党反动当局设置的人间魔窟,是用来摧毁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革命意志的场所,同时也是铮铮铁骨的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们坚持真理、追求理想、奋起抗争的特殊战场。多少革命志士在黎明即将到来之际匆匆离去,尽管他们没有来得及留下只言片语,但是他们为了心中的信仰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令反动派闻风丧胆,他们的故事将为我们代代相传,他们的精神会一直鼓舞着中国人民,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英雄诗篇,将永远载入革命史册。
看到老虎凳、夹指板、披麻戴孝等严酷残忍的刑具,我不禁在想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共产党人,在这正义与邪恶的搏斗中,高尚与卑贱、伟大和渺小的人格考验中坚定的选择了正确的道路,毕竟他们也是血肉筑成的身躯,能够真切的感受切肤之痛和骨肉分离之苦。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是信仰的力量!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念是所有革命者心中需要誓死保卫的神圣净土,正是这种力量支持他们能够忍受超乎常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想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诚然在这样的一群革命斗士面前任何的形容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作为后来人,我们在享受革命成果的同时,除了缅怀、铭记先烈的丰功伟绩之外,更重要的则是继承先辈的遗志,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将自我无私的奉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也只有如此才能对这些永生的忠魂做到无愧于心。
此后,考察组还参观了乌江大桥并瞻仰了红军山烈士陵园,在陵园中大家自发的献上鲜花,在烈士墓前默哀悼念我们的革命先辈。
三、解读“三无贵州”,感受魅力所在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这三句话曾一度成为贵州的“灰色标签”,像三座大山压在贵州人民头上。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三无”贵州,就会发现这句谚语所诠释的正是贵州的优势所在。“天无三日晴”的气候条件为喀斯特地形提供了最好的外部环境,孕育了贵州青山绿水的美丽自然风光,使贵州有条件成为一个建在石头山上的郁郁葱葱的公园省,更成就了其避暑胜地的美名。而“地无三里平”的贵州则是幸运的,虽然多山客观上造成了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但却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自然的生态系统,塑造了贵州奇山异水的美丽风景,而这才是这个工业化时代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人无三分银”,贵州穷,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尽管山地的封闭造成了生存条件的相对匮乏,山里人却善于调适自己的心态,满足于这种宁静自在的生活,他们很少产生危机感、压力感和紧迫感,能够始终保持着与世无争、桃花源般的心境。贵州当地的少数民族在青山绿水的美丽风景里,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唱歌跳舞、谈情说爱,他们用美丽的心灵和智慧创造出了美仑美奂的服饰和歌曲,他们用音乐舞蹈把自己与自然完全地融合在了一起。
大山的阻隔,客观上使得贵州丰富的原生态文化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形成了贵州地区独特的文化景象。绵延的山脉使得诸多世居的少数民族得以在相对封闭的文化下,各自保存着璀璨且迥异的民族文化,甚至即使是同一个民族,隔一座山一条河,在服饰语言等方面都可能有着巨大的差异。在这里,六百年前移居于此地的汉民族仍然保存着当年的服饰、语言、风俗等各种特征。而这些,是贫穷的贵州人民所拥有的最为有价值的财富。据统计,贵州共有约两万多个行政村,有五六万个自然村寨,其中少数民族村寨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就连汉民族也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特征,这不能不算是贵州最独特的文化景观。
因为交通阻隔、信息闭塞,贵州长期面临“欠发达、欠开发”的落后局面。尽管贵州在经济上无法与其它发达省份相比,但就生态以及文化的多样性角度而言,其优势则无法比拟。在到处充斥着钢筋水泥打造的现代文明的今天,这古朴、简单而又纯粹的净土则成为工业化时代最为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