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发展的冲动与困扰――贵州印象(社会科学杂志社 副编审)

发布者:人事处发布时间:2011-10-17浏览次数:1947

尽管我出生在与贵州毗邻的重庆,但对贵州的印象一直很淡漠,也许唯一的印象就是:这是一个很贫穷、很落后的地方!“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是对贵州极其简洁而又生动的形容。

所以,初夏的早晨,当飞机缓缓降落在贵阳龙洞堡机场的时候,仿佛坐实了先前对贵州的印象――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城市的机场离群山如此之近!我们几乎是擦着山顶降落下来的,所谓的机场简直就是山间一块小平坝。

但是,听到这样一个机场竟然是炸平了13座山头才建起来的,顿时又有一种震惊和敬佩感。当年机场启用的时候,贵阳人放焰火热烈庆祝,也许平原地区的人永远想象不出,拥有机场对于贵州的重要意义。

由于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地形崎岖,山地峡岩很多,喀斯特地貌显著,在两千多年的漫长的古代社会,贵州一直只能通过穿越崇山峻岭的驿道与外界联系。即便到了现代,贵州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也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0%左右。公路、铁路建设都非常困难,更遑论建机场。1998年,耗资4亿元的龙洞堡机场建成,犹如一颗镶嵌在山间的璀璨明珠,展示着贵州的新形象,承载起了贵州飞出“山坳坳”的历史使命。

长期以来,山多、地狭的贵州,发展经济极其困难,不仅与东部沿海地区有较大差距,即便在西部省份中,贵州经济总量也排在倒数第几位,落后于异军突起的近邻重庆、成都等。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称,贵州“十二五”的关键词是“追赶”!“十二五”期间,贵州将继续启动大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追赶上中西部发达地区的步伐。

在贵州考察期间,我们的的确确非常深切地感受到了这样一种发展的冲动。“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四年求跨越”,这样激越的口号式标语随处可见。整个贵州犹如一个雄心勃勃的大工厂,无数上足发条的机器在高速运转,招商引资成为压倒一切的大事,不少地区都打出“全民招商”的口号。所有城市都在极力扩张,楼越修越高,工业园越搞越多。“崛起”、“领先”、“勇闯”、“第一”这样的词汇在很多地方都被放大和突出。

 “贵州不能不发展,贵州不能再错过”,贵州社科院西部开发研究所所长、著名经济学家刘庆和研究员斩钉截铁地说。

那么,贵州如何能够发展得起来。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向中央要政策、要支持、要项目也是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规划中的黔东经济区,就是包括刘所长在内的贵州政界、学界力量全力推进的。此外,随着贵州工业化进程,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十分突出,重庆、成都目前都在试点地票交易等灵活的土地制度,贵州下一步也希望在这方面大胆改革,有所突破,为大规模工业化开路。

在东部沿海地区倡导“慢下来”、打破GDP神话、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时候,贵州从上到下却涌动着这样一种毫不迟疑的发展的冲动。我以为,这种心态是完全符合贵州目前发展阶段的。东部沿海地区也曾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政府主导下的发展主义、强大的 调动机制和执行能力、灵活的政策运用,是我们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最大的优势之一,不能因为东部已经走过了发展的初级阶段,就去质疑和责难还处在这个阶段的西部地区运用这一优势来获得发展。

当然,后发的西部地区也完全有必要汲取东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教训,不要重复地付代价,因为有些代价,比如 、环境代价,是不可再生的。

在贵州省会贵阳,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发展之困”。2011711,贵阳市出台《贵阳市小客车专段号牌核发管理暂行规定》,成为继北京之后对汽车进行限购的国内第二个城市。这也许会让人觉得匪夷所思。而事实上,近年来贵阳市的机动车以每年23%的速度增加,贵阳的交通已经到了非常拥堵的程度。由于贵阳城市依山而建,受地形限制很大。贵阳市内几乎看不到一条开阔的大道,街道都非常狭窄。加之管理上有缺陷,街道上任何车辆都有,大车小车不分时段不分区域行驶,使得本就狭窄的街道更是拥堵得不成样子。

此外,贵阳物价之高,让当地一位研究人员用“畸形”来形容这个城市。市中心的房价已高达每平方米一两万,出租车起步价从1997年起就是10元,在全国城市中算偏高的。从贵阳人早餐习惯吃的牛肉粉,到蔬菜、互联网入网费、酒店价格等等,凡是与消费有关的东西,贵阳似乎都远远高于外地。有媒体曾刊发过一篇文章《贵阳:一个悲哀的二线城市》,以此描述贵阳物价高昂的现状,颇令人深思。

贵阳着力塑造“避暑之都”、宜居城市的形象,贵阳的气候也确实凉爽宜人,但是城市规划、人文素质等“软环境”还是有待进一步提升。在轰轰烈烈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西部地区尤其需要一种清醒的环境意识、人文意识,才可能不迷失发展的方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