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初,我有幸随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年骨干国情考察团赴贵州,共计四天的行程涵盖了贵州社会科学院、息烽集中营、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烈士陵园等,行程安排紧凑。这是我第一次到贵州,之前对贵州的了解很少,所以从第一天开始就感觉收获颇丰,随着考察过程的深入,对贵州的认识、了解和随想逐渐增加,这至少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贵州在革命时期乃至现今的政治意义、贵州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贵州经济的快速起飞。
1. 贵州考察的政治观感:革命遗迹之息烽集中营与遵义会议遗址
1.1 息烽集中营的残酷
息烽集中营位于贵州省息烽县,曾是国民党军统关押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秘密监狱,与重庆望龙门看守所和白公馆监狱共为军统的三大集中营。其中息烽集中营规模最大、杀人最多,被称为“大学”,白公馆监狱和望龙门看守所则分别被称为“中学”和“小学”,其在历史上的凶残可见一斑。杨虎城将军和“小萝卜头”宋振中等均在这里被关押八年,并惨遭杀害。今天,这里郁树环绕,遗迹保存良好,隐隐可见当年集中营内共产党员和进步认识的无畏斗争,历史的记忆也在那些建筑中凝固,向烈士致以深深敬意和哀思。
1.2 遵义会议会址与历史转折
贵州的遵义是我国重要的革命圣地之一,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缔造了中国共产党之后多年的领导结构,从根本上影响了党和国家之后的发展,包括长征完成、抗战和解放战争的胜利。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老城红旗路:1955年,在遵义会议会址建立纪念馆;1964年,毛泽东主席为纪念馆题写了“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会址是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原为贵州军阀柏辉章的私人官邸。纪念馆中有详实的图片、雕塑和多媒体资料,多方位展示了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以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在结束王明左倾路线的斗争中取得的胜利,凸显了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
2. 民族文化与文化多样性
贵州因其地处西南少数民族集聚区,故民族文化自然形成文化多样性。贵州除了汉族居民以外,还有48个少数民族,如苗族、布依族、侗族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民族在融合中,也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色,比如各式各样的服饰、饮食、生活习惯等习俗,还有每年超过千个承载着不同希望的民族节日。贵州的各族人民喜爱歌舞、热情好客,如今这已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构成了独特和珍贵的观光
,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来贵州体验特色民族文化,旅游经济已经成为贵州的经济支柱之一。
3. 贵州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是过去贵州经济条件的真实写照。贵州一直以来以矿产、能源、酿酒等为经济支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境内矿产
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包括汞、重晶石、磷、铝土矿、镁、锰、镓、煤炭等,是矿产
大省。针对贵州经济运行情况和发展潜力,贵州社科院特意为我们安排西部开发研究所所长刘庆和研究员作了《贵州当前经济运行与“十二五”时期的增长潜力》的报告,这使得我对贵州经济有了初步的认识。在之后热烈的互动讨论中,我进一步了解到随着东部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开始在贵州拓展业务,矿业开始向制造业延伸,推动了第二产业的高速增长,这为地方财政带来了可观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地无三尺平”的现象随之改观,经济开始步入良性循环,为今后贵州发展奠定了基础,助推了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虽然这次考察只有短短四天,但是考察的内容丰富,改变了我之前对贵州认识上的一些盲区,加深了对我国国情、特别是西部的过去和未来的认识。曾经的红色革命遗迹、如今的制造经济起飞、一直以来的民族文化传承,对我来说都是生动而珍贵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