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翔:国情考察随想(机关/院团委副书记)

发布者:人事处发布时间:2010-09-13浏览次数:1935

今年7月,本人有幸参加由我院干部人事处组织的青年国情考察团赴西安、延安等地。出发前,巫志南、戴晓波两位老师从科研角度就如何提升与智库建设相适应的科研能力作专题报告。两位老师的报告结合其自身多年来的经验,围绕“为人、治学”展开,既富有条理又生动形象。而随后的陕西之行,则是令自己印象深刻。西安与延安,自己神往已久却始终未曾去过,因而此次成行,难掩心中喜悦。

“历史”与“革命”,这是脑中反复出现的词语。饱经沧桑的西安古城墙、大雁塔、秦兵马俑,无时无刻不在展现着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在延安,在延河水边遥望宝塔山,遥想在国家民族危急存亡时刻,这一革命圣地对当时富有爱国精神、救国热情的青年所产生巨大向心力。

在张思德雕像前,自然联想到“为人民服务”。这是毛泽东同志对我党宗旨的高度概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都是对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具体解读与延续。为人民服务,是我党取得革命成功的法宝,也是建国后我党取得国家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法宝。共产党人若是不能代表人民,不能为人民谋福祉,就会失去所依托的广大人民群众。

近来,自己在看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为该书的构思所吸引,同时亦为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所启发。我国悠久的历史,既是宝贵的财富,但同时其巨大的历史惯性往往又有其弊端。但所幸的是,我们民族具有旺盛顽强的生命力,其具体表现在周期性的自我修复与创新能力。而始于近代的革命,无论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亦或是民国时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我认为其都是我们民族周期性的自我修复过程。共产党与国民党逐鹿天下取得最终的胜利,并非由于军力的优势,更不是靠个人能力扭转乾坤,而是因为共产党人在当时条件下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核心,切实满足了广大人民之所需。“兵败源于党败”,国民党在军事、经济的失败源于政治的失败,而政治的失败源于其方方面面的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农民问题。我国当时仍为农业社会,农民在国家人口中占压倒性地位,切实满足农民所需,解决农民问题,是取得革命成功的关键。共产党人牢牢抓住了这一关键性问题,做了两件实事,一是满足包括农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要求,坚决的进行抗日斗争;二是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两件实事,赢得民心。

民心,通常是取得政权的基础,同时也是维系政权的基础。因此,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人绝不是李自成进北京,必须继续在行动中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民需要的是什么,就是共产党人努力的方向。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共产党人冲在祖国各行各业建设的最前线,从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两弹一星到支援内地建设,共产党员起到了中坚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既有经济转轨时遇到的体制问题,也有部分党员个人自身的问题。近年来,我党发起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都是希望以此进一步规范党员行为,并从根本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恰是使我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

此次陕西之行,感受到浓郁的西北气息与厚重的历史感,同时更深切的感受到作为抗战时期我党的核心所在地――延安,至今仍留给我们的革命印记。本篇随想随性而至,不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