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14日,在童书记、王主任的带领下,我们赴历史古城西安和革命圣地延安进行了学习考察。考察期间,我们参观了西安博物馆和秦始皇兵马俑,感受了西安的历史文化,领略了秦始皇兵马俑的雄浑博大,古朴宁静,参观了中共中央杨家岭、枣园、南泥湾等革命旧址,重温了延安时期党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的革命历史,收获良多。这次考察让我亲身感受了延安精神的内涵,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同时在参观杨家岭看到毛主席和斯诺访谈的石桌椅,在延安博物馆看到延安时期对外交往的图片和文字的简单介绍后,我对中国共产党在如此艰苦时期开展的外交活动产生了深深的兴趣和感动。考察回来后我阅读了相关的书籍,试图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对外交往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从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延安,到1948年3月党中央毛泽东东渡黄河离开陕北的近13年,这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中国革命力量由弱到强的辉煌时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同时,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外交活动和外交思想的探讨。这一时期中国中产党的对外交往活动是中国共产党实行真正外交的开端,它打开了通向全国、通向全世界的通道,并对新中国的外交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外交战略
中共中央长征到达延安后,随着中共政治路线的转变,其对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瓦窑堡会议明确提出了党应当“执行灵活的外交政策”,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正式提出“抗日的外交”,这是党第一次公开、全面的阐述自己的外交立场,随后党大力开展对外交往,外交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40年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对战争态度及形势判断分歧日深的情势下,毛泽东作出了在坚持独立战争和自力更生的原则下尽可能利用外援的外交方针,这为边区的外交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外交活动的积极开展。
二、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主要外交活动
中共中央确立的积极、抗日的外交政策吸引了包括陈嘉庚等爱国人士在内的、数以千计的中外人士不远万里来到边区参观考察游历,对了解和宣传边区的真实情况,扩大共产党抗日政策的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1936年夏美国记者斯诺作为第一个外国记者进入陕甘宁边区,为打开外交局面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毛泽东等同志抽出大量时间与之交谈,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历史和方针政策。斯诺向外界做了大量报道,其著作《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轰动了国内外,使当时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情况被世界所知晓。
其中中共在延安时期的对外交往有三个重要标志性的外事活动。第一是中外记者访问延安,第二是美国派驻延安军事观察组,第三是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来华调停力促国共和谈。
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为中共与国际社会建立联系打下了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外交活动的意义
中共在延安的外交活动产生了积极的意义。首先,它向国际社会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及其革命的业绩。大批外国来访者的报道如《中国共产主义军队是强大的》、《延安――一个在三种时间上的中国仙境》和书籍如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贝特兰的《华北前线》客观向世界介绍了在延安和敌后根据地的见闻和观感,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其次,为敌后根据地抗日斗争争取了帮助。大量国际友人来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如白求恩等人,更多国际友人通过国际募捐提供物质帮助。第三,这一时期的外交活动也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打下了基础。中共在延安时期的经验如以民间外交推动官方外交,在区别的基础上制定外交政策为后来的外交工作提供了借鉴,而延安时期培养的外交骨干也成为新中国外交战线的中坚力量之一。
在艰苦而特殊的战争环境下,我党用智慧和热情打开了一条通向全国、通向世界的通道,推动一个在斗争处于弱势的政治力量从延安走向了世界。这个过程中共的外交努力和外交理论是值得我们反复思考的。今天,中国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如何让世界了解开放的中国,如何让世界接受不断强盛的中国,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外交课题。回顾延安时期的外交史实,以民间外交推动官方外交等经验仍然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