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公元前2697年―公元前2599年),统一中华民族原始部落的第一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人文初祖。黄帝陵位于黄陵县桥山,从古至今都是举行国祭大典的场所。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开
三位葬于陕西的人物所处时代各异,帝王和普通战士的身份更是截然不同,但相同的是三人都做出了令后世敬仰的事业。我的观察与思考告诉我,人要做出点令人敬佩的事,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种精神的来源是要信点什么。信一种事情之后,做事才有乐趣、才有原动力、才有勇气、才有完成之后的欣慰。这就是人的价值观转变成人生观的表现。当黄帝播百谷草木、创文字、制衣冠、造舟车、发明指南针、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联炎帝败蚩尤的时候,不知他信仰什么?当秦始皇平六国、同书文、同车轨、统一度量衡、建长城、求长生药的时候,他的理想何在呢?张思德18岁加入红军,20岁参加长征任通信排长,25岁在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长,27岁在中央警备团任战士,29岁去安塞县烧炭。11年军旅生涯干一行就爱一行、就干好一行,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如此踏实和坚定?
他们心中确切的答案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但我想无论答案是伟大抑或朴素,他们心中一定有答案。毛主席把张思德和所有共产党人心中的答案概括为“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我妄自猜测,张思德的答案可能很朴素――“我是天下穷苦人中的一个,红军为穷苦人解放而革命,所以我也要加入红军,我当了红军后也要为革命而工作。当警卫员是保卫中央机关安全的革命工作,所以我要当好警卫员。烧木炭是为了解决同志们过冬的革命工作,所以我就要烧好木炭”。我想,张思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逻辑大概就这么简单,而他的伟大之处就是把“当好警卫员、烧好木炭”这样朴素的现实和心中“为革命干好工作”的伟大信念紧密地联系起来,于是,在他眼里,看似微不足道的朴素工作都是充满着伟大的意义。同样的道理在雷锋身上也得到体现。雷锋一生做的全是“火车上让座、送老大娘回家、捡几颗螺丝钉、做做义务劳动”之类朴素细小的事情,但雷锋的伟大之处也在于他坚定不移地认为做这些事情都是实现“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信念的必由之路,所以他有无穷的动力和乐趣去做无数的“小”事情。而无论黄帝和秦始皇的信念是为着什么,他们的生活也由做一次思考、指挥一次战斗等“小”事情组成,而他们成就功业的原因恐怕也是将这样的“小”事情与理想联系起来。
应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精神和行为都相对自由的年代,有着各种不同的信念或目标,有的人为着晋升加薪而加班加点,有的人为着企业发展而殚精竭虑,有的人为着让贫困的孩子有书读而去支教,还有的人为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日夜研究。无论什么,我们是否能够将手头、眼下、身边的“小”事情和心中的信念对照起来?我们是否认为多尝试一次工作难题的解决方案是实现晋升而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是否认为更好地和客户做一次沟通是实现企业发展的一次机遇?我们是否认为给学生们讲好一个故事也许会改变他的一生?我们是否认为做好一次调研、写好一份研究报告也许能让社会前进一步?
而立之年的人们大都有着各自近期的目标,有的人还怀着一生的信念,但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我们是否能够踏实坚定地将每一件要做的“小”事情与“伟大”目标、“崇高”信念联系起来。所以,当有了理想的时候,我们最需要做的是让理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