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井冈山精神的精髓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井冈山精神则形成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这一历史性转变时期。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是当时许许多多中国共产党人苦苦思索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大胆冲破教条主义和传统影响的束缚,毛泽东1927年6月在对湖南革命者的指示中提出“在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拿起枪杆子保卫革命”的著名论断。在这一正确思想的引领下,在
井冈山精神就是我们党在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它的内涵极其丰富,用毛泽东同志的原话来概括主要有,一是“从斗争中开创新局面”的创新气概,二是“艰难奋战而不溃败”的优良作风,三是“为主义而牺牲”的奉献精神,四是“唤起工农千百万”的群众观点,五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
在此次考察期间,井冈山干部学院的
二、井冈山精神的“创新”内涵
井冈山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而最核心、最具有代表性、最本质的内涵就是创新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创新气概。虽然整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革命历史仅有两年多时间,但是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却开创了最伟大、最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与抗日战争运动。在井冈山精神的孕育、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创新、敢闯新路的伟大气魄,这种创新气魄直接推动了中国革命由失败走向复兴,由复兴走向胜利,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即使在建国后,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井冈山精神的“创新”思想也始终指引共产党人不断前行,并不断取得社会主义建设新的胜利。由此可见,井冈山精神及其“创新”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一,井冈山精神的“创新”内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按照井冈山精神的内在逻辑,即首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目的是就是为了敢闯新路;敢闯新路的前提是实事求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实践证明,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杰出代表。
第二,井冈山精神的创新性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及革命斗争期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革命的特点,对革命理论进行了创新。例如,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到红色政权理论的形成,提出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根据地为根本依托等论断;又如,从“小块红色区域”发展到“取得全国政权”的伟大构想;再如,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对此毛泽东提出“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正是在理论方面的不断探索,有力地指引了革命斗争的正确方向。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政权理论基本形成,其主要标志是毛泽东同志的三篇光辉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
第三,井冈山精神的创新性集中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极大的首创精神和理论勇气。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内,流行着一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俄国十月革命神圣化的错误倾向。1929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已经打到赣南、闽西,共产国际仍然认为并且指令共产党:“必须集中全部的政治力量,去发动政治罢工,确定总政治罢工的方针。”在中国共产党党内也一些人从教条主义出发,言行必从共产国际的指示。毛泽东以大无畏的创新气概顶住了压力,保全了革命的火种,为其后的革命斗争开创了全新的局面。
第四,井冈山精神的创新性科学地论证了对重大问题的实践必须基于对国情的深刻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崎岖的井冈山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十分突出创新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毛泽东深刻地体察到当时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他明确地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并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且长期占据中国的中心城市,而广大的农村相对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继而毅然抛弃城市中心论的观点。在当时的时局下,这些思想都是建立在对国情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在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井冈山精神及其创新内涵依然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拥有敢闯新路、勇于胜利的胆识、气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需要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井冈山革命精神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这次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江西革命老区及现代化城市建设等内容的考察,我感觉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并将努力把井冈山精神用以指引自己今后的工作、学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