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是人文
和自然
优势突出的省份,人口4400万,面积16万多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60%的河流的水质达到二级或二级以上水质。“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高度概括了江西在历史上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可见江西自古就是一个人才济济、俊杰辈出,物产丰饶、鱼米之乡的一个显要地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江西山川秀美、气候宜人的形象写照。可是,由于历史发展的机缘,近三十年来,江西与沿海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江西从一个人文
、自然
优势突出的地区,如今却成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低洼”和“盆地”。
新世纪以来,是江西发展的重要关键时期,创新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充分发掘自己的
优势和发展潜力,利用自身的后发优势,是江西获得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区域发展的动态进程中,要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与西部地区的大发展,就必须采取超常规并且具有持续后劲的发展模式,不断克服现实差距所形成的“马太效应”的束缚。如果只是亦步亦趋式的跟进,那就可能被发达省份甩得更远。
对江西而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不仅要在“对接”、“引进”中注重产业的选择、结构的优化和“后发优势”的激活,而且更应注重新的具有爆发力、加速力和持续力的支柱产业的培植。文化产业就是这样一种产业,应成为实现江西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应当建立在自我认识、比较认识和全局认识的基础上 ,应当深入谋划适合江西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江西学者用“三种颜色”来概括江西的省情:红色摇篮、古色古香、绿色家园。这些都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战略
,而且应当基于这些
特点和固有优势,发展江西文化产业,突出差异化、个性化战略。将文化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个性化,在整个产业范围内形成独有的特色。个性化战略可以避免与周围兄弟省市重复以及由于重复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可以形成使竞争对手难以在短期内进入该领域的“壁垒”。此外,江西省域内地区也需要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和差异化文化产业战略。具体应该从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传统文化方面来打造其差异化、个性化品牌,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江西素有“红色摇篮”之称:南昌是人民军队的摇篮,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瑞金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红色文化则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革命老区保留下来的遗址和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
。全面展示江西的旅游精粹,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红色旅游已成为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2002年以来,江西省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坚持不懈地发展红色旅游,将井冈山打造成中国红色旅游中心,将南昌、瑞金、萍乡、上饶等地建设成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红色旅游胜地。江西省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举措打造红色文化的重要舞台、宣传红色精神的重要窗口、推动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平台。一是推出了中国红歌会、大型情景歌舞剧《井冈山》等系列歌舞。二是拍摄了《井冈山》、《浴血坚持》、《共和国之魂》、《共和国摇篮》和《军旗从这里升起》等系列影视剧和电视理论专题片。三是兴建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八一起义纪念馆等系列纪念场馆。 四是举办了井冈山精神大型展览、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等系列会展。2007年,江西红色旅游接待游客28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188亿元。
江西历史悠久,人文昌盛,具有较鲜明的个性文化特征和丰富的文化
。江西是儒学衍化出理学、心学而完成它哲学化过程的地方;江西是书院文化的炽盛之地,白鹿洞等书院是书院文化中的“标本”;历史上,江西的文人墨客、政治才俊辈出,据统计,自中国有科举考试以来,大概有十万余名进士,而江西籍的就占了十分之一的比例;江西这片热土哺育过王安石、曾巩、欧阳修、晏殊、晏几道、汤显祖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江西孕育了净土宗和禅宗两大宗派;江西的龙虎山是道教的发源地;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樟树是闻名遐迩的药都,宜黄是戏剧之都。江西还有着内涵丰富的傩文化、客家文化、茶文化等。这些丰富的传统古迹文化
,为江西文化产业的差异化、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相当广阔的空间。
江西是生态
大省,森林覆盖60.5%,位居全国第二位。江西可谓是“绿色家园”,生态环境优越,名山大湖遍及全省,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三百山、明月山、武功山、龟峰、大觉山,山山钟灵毓秀、雄奇变幻;鄱阳湖、柘林湖、仙女湖、陡水湖,湖湖水碧天蓝、清波荡漾。青山绿水在该省旅游业中唱主角,全省拥有庐山、井冈山、三清山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鄱阳湖、井冈山、桃红岭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其中井冈山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原生态的绿色文化和旅游文化在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其实更具开发性,更具魅力,也更有挖掘的潜能,也为江西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近年来,江西在围绕“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古韵新风”主题,发展差异化文化产业方面成就显著,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民生。但在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上,在对现有文化
的开掘、利用和提炼等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调研和考察过程中,我对这些问题有以下四点思考。
思考之一:江西在打造红色文化品牌过程中,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已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之上,深入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应该在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的同时,弘扬红色文化具有文明传承价值功能,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并使之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以传承;这些品牌是开展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载体,使人们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思考之二:开发生态旅游产品要兼顾经济文化两属性,要重视生态旅游规划建设。生态旅游产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协调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各种级别的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之间的关系。开发旅游产品,在重视其经济属性的同时,也应重视其文化属性。或者说,开发旅游产品,要兼顾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文化效益包括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人伦效益。生态旅游产品要想可持续发展,需要强化监测机制和规范评估指标体系。应从规划建设的源头抓起。任何地方,编制生态旅游规划,应该将基地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环境影响研究等列入评审的视线之下。
思考之三:在打造差异化文化品牌时,应强化全局意识,整合
,锻造共同打造品牌的气魄。应该把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古迹文化结合起来,同步推进,在张力中扩大内涵,在耦合中增进广度。在做大做强“红博会”、“红歌会”、“红色影视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古迹文化的耦合互促。这样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唱响绿色文化和传统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
、生态
和人文
转变为经济
,开掘其经济开发价值功能。
思考之四: 文化产业的差异化战略还可以施之于传统的第二产业,使之朝着个性化的文化产业转型,获得新的活力和更高的提炼。我们常提到“对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却没有认识到还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文化改造”。以景德镇为例,景德镇既是中国的瓷都,也是世界的瓷都。瓷都的振兴固然应当在它原属的工业与科技方面寻找出路,但瓷都的文化产业转型或许更是一条摆脱困境的捷径。在陶瓷产业中,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其实只是该产业的一部分,景德镇的个性更应体现在其深厚的陶瓷文化上。景德镇的陶瓷产业结构应当结合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与开发,逐步向传统仿古瓷、工艺瓷的个性化生产、陶瓷文化的展演展示转型;对日用瓷的传统技术改造应逐步向少量的几个技术实力雄厚的的大厂集中,并实现其品质的高档化和标准化;通过统一注册、限制性使用“中国景德镇”商标等措施,维护景德镇的整体声誉,提升景德镇的品牌价值。应该认识到,陶瓷只是一个载体,制作的是陶瓷,生产的是文化;出售的是陶瓷,消费的是文化。景德镇陶瓷产业应当具有鲜明的文化产业特性,通过文化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并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