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西部考查组原本要在春天出行,由于四川大地震,院里各项工作要跟上,紧接着院庆50周年,所以,我们一行18人在中华大地应该是秋收的季节出发了,这时候也不应该是干旱的时候,特别是对于农民来说,这是一年中最好的日子。然而,眼前的景象对于我们这些大多没有去过农村,特别是没去过贫困山区和干旱的沙漠地区的人来说,还是感到强烈的反差和对心灵的震撼。
(一)
在院领导童世骏、亚太所所长周建民以及人事处处长王玉梅的带领下,我们于
民勤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的武威市(“马踏飞燕”的故乡),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大沙漠包围,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片美丽的绿洲,冬寒夏热,多风沙、少降雨,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石羊河上游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降低和中游用水激增,每年进入民勤的地表水由上世纪50年代的5.
汽车约4个小时,晚上8点到达县人民政府驻地城关镇的宾馆。在车上早已感觉阵阵凉意,我们从上海出发时着单衣,在兰州城里秋日明媚的阳光下感觉阵阵暖意,所以,我们都没有增加衣服就把行李放在了行李箱中。又冷又饿,几个人大谈食物经果然有效,来不及吃饭,到达后我们赶快换上厚衣。县移民局的崔局长一行接待我们,在民勤的两天都是他们带领我们参观考查。
这二天中我们参观了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宋和治沙展览馆、滩沙产业示范园区、全村搬迁的煌辉村和已经干涸成为沙漠的青土湖,我们还走访了日光温室大棚和农民家,和当地农户及村官交谈,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又向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山局的同志了解民勤县的现状及发展情况。
民勤县城往东北120多公里就到了西渠镇煌辉村,这里曾有一个面积1.6万平方公里、最大水深超过
为了保障农业用水,这里修渠节水工作很有进展,原来的土渠渗水量大,现在修好的水泥渠养护及时,伸展面广。沿红崖山水库北行的跃进渠的输水总干渠的两侧,随便沿着一条干渠前行,陪伴我们的车子一路前行,那是用水泥衬砌的网状的斗渠和农渠,连接着一块块条田,景色极为壮观。
以水的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高效益节水为目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是民勤县在干旱缺水和生态环境脆弱条件下,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农户用卡买水还是全国首例,值得推广。提倡种植节水农作物和日光温室种植,退耕还林。同时,为了扼制地下水位迅速下降,阻止沙漠化日益加剧的进程,民勤县从2003年开始有计划地关井,控制地下水开采。
我们从走访的农民家感受到民勤的人民勤劳质朴、热情好客,也感受到改善自然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条件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方方面面人的共同努力。民勤不只是民勤人的民勤,而是中国的民勤。民勤绿洲的存亡关系河西走廊的安危,如果民勤绿洲不保,河西不保,必将危及全国。两大沙漠一旦失去民勤绿洲的阻挡,南下沙化的速度将迅速加快。河西走廊被阻断并迅速消失,沙尘暴更加肆虐(我们在展览馆看到2003年沙尘暴录像,情况很是可怕,房屋、农作物被毁,羊被埋死亡……)。同时还有可能改变区域气候,逐渐影响到整个北半球的气候,会使全球变暖愈加严重。
治沙英雄、全国劳动模范石述柱的名子是许多人熟悉的,他的精神鼓舞着民勤全县人民。这位老村长带领村民治沙,现在从县委书记到普通群众,都积极加入到这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绿色大行动中来。绿色行动起狂飙勤锋滩,民勤城西
(二)
在返兰州的路上我们到了一个独特的地方----黄羊川国际会议中心。黄羊川在甘肃省古浪县黄羊川镇,是中国西部一个遥远的山村,濒临戈壁沙漠,气候干燥,每年降雨量仅
刚刚离开黄羊川,就下起了大雨,气温聚降。路上偶尔路过的农民不紧不慢地行走,这里降雨量少,人们对这样的滋润应该不会反感吧。到了公路上,哇,下雪了,还有冰雹,该不会是我们诚意的访问带来了这里少有的降雨吧,真是令人兴奋!在路上,
(三)
在兰州,我们请到兰州军区情报处周处长,他向我们介绍了314藏独的分裂活动与反藏独斗争、疆独与反疆独斗争情况。如何处理好民族宗教问题是人民安定团结、国家安全的保证,要处理好这一问题,不仅是畅通情报的事,在国际国内大背景下,在综合的社会大环境中进行有效的可行性研究也是必要的,我们从中也看到了在国家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要解决的问题,尽快采取有效方法,这种紧迫感不亚于我们发展经济提高国力的急切心情。
在访问小西湖外来穆斯林妇女扫盲班时,感到外来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生存与发展情况的严重问题,并且再一次感受到民族宗教问题是国家不但要重视,而且要有从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在城市中外来农民工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更存在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不少少数民族人口特别是女性人口由于没有文化甚至语言不通,在城市中的生活极为艰难,有些在我们看来是极为简单的事情对她们来说太难了,一些妇女在城市中找不到医院,不会看病。
兰州是穆斯林外来人口较多的城市,他们散居在兰州市七里河区小西湖一带,以一个叫鸽子市的地方最为集中,他们大多来自东乡、康乐、广河等地,是一群满怀着梦想投奔城市而来的“淘金”者。流动的穆斯林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条件很差,由于没有文化,他们在城市里只能从事一些搬运、摩的载客、卖牛羊杂碎、摆小摊、拣破烂等简单的生意和苦力活,收入微薄,生活贫困。他们没有城市户口,交不起昂贵的借读费,许多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却无法走进学校。由于回族穆斯林独特的文化特点,他们基本远离汉文化,妇女多为文盲,基本不出去工作,女孩子受教育的机会有限,结婚年龄早,在20岁之前是要出嫁的,并且,清真寺是不许妇女进去念经祷告的,她们很难走出家庭。穆斯林妇女生存的弱势地位促使马玉兰于2004年5月开设了这个学校。最初的工作主要是扫盲,后来鉴于很多妇女带着孩子来听课,又在香港乐施会的资助下开设了幼儿园。她们开设了汉语班、汉阿混合班、阿语班,为不同年龄的妇女开设生理保健、家庭教育、社交礼仪、学习刺绣等技能。这是一所民办的妇女免费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还没能得到市教委的批准,没有经费来源,教师的工资很低,在这所租来的房子里,他们依靠拉赞助维持。在这里,学生年龄差距很大,有奶奶辈的妇女,也有孙女辈的几岁小朋友,她们有的是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一个班里上课,在老师的带领下从最基本的笔画开始学习;有的是同龄人在一个班级,在小学生的一个班里,我们看到8―9岁的女孩子在认真地学习课文,听校长介绍她们已经有12―13岁了,看起来小是因为营养不良造成的。中午我们和部分教师和学生代表一起用餐,虽然她们是吃羊肉的,可是由于生活困难,一年当中也难得吃到羊肉,我们知道这个情况后,在座的考查团成员一口也不吃,让这些穆斯林妇女好好地吃一顿“营养餐”。
穆斯林在文化传统方面是独特的,这在我们参观兰州西关清真寺时也深有感触,同时感觉其它民族对他们了解的并不多。我们尊重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然而,只有更多的了解才能有更好的尊重和帮助。在平时我们是很难想到还有这样一人群,生活在这样一个艰难有的甚至是恶劣的环境中,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这次考查让我们了解了生活的另外一个方面,真实的感受对我们的触动很大,我们要好好地思考,我们平时对生活了解的还太少。
(四)
我们去的最后一站是白银市靖远县。靖远县位居甘肃省中东部,处于黄土高原西北边缘,黄河上游地区,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必经通道,成为古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早上我们从县城向山区的若笠乡曹岘村进发了,路过黄河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据说这里处于上游的水质在20世纪70年代还可以直接饮用,后来污染严重,经过这几年的治理,现在的水质还算干净。进入山区后路途的险峻可以和成都通往九寨沟的山路相比,下面是很深的山谷,胆子小的人是不能坐在边上的,路况更差的是,山路上只能有一辆车通过,遇上对面汇车,真是很担心。在黄土高原上这个严重缺水的地方,山上光秃秃,只能长一些耐旱的草,看不到人烟,县科委的老刘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这里的情况,包括什么叫做“羊肠小道”。在曹岘村的村口,我们停下来,这里已是高原的顶了,视野很开阔,只有山沟、大片的玉米地和不远处的高压线。靖远县是农业大县,也是甘肃贫困人数最多的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09元,我们去的曹岘村是靖远最贫穷的村,人均纯收入仅为800多元。山区的种植业因为严重缺水,产量很低,群众饮水困难问题严重,我们看到国家投资建设的人畜饮水工程,引来的黄河水成本很高,政府补贴大部分。在曹岘村我们看到了台湾慈济基金会2007年援建的水窖,以前看到不少这方面的报道,亲眼所见,一方面感到每家至少有一个水窖可以令生活大有改观,另一方面也感到贫困山区彻底改变贫穷还要有更为有效的办法才行。村里每家院子的地面都是政府帮助修建的水泥地,这是为了水窖储水所想,还有一个太阳能烧水装置,这是比较“现代化”的,与此相对应是的窗户上破旧的贴纸、简陋的不能称之为家具的家当、土屋土墙土路满眼的土黄色和他们无论男女极为粗糙的手、粘满泥土的布鞋。村长带我们到几家农户做客,在一户农家一位80多岁的老人家墩在屋前摘菜,我们过去问家里的生活情况、健康情况,和他聊天,我们走时他落泪了,几句简单的问候在我们看来是很平常的事,竟然会让老人家感动,大家心里有说不出来的滋味。有不少人家在建新房,今年地震灾害也使这里不少的房屋倒塌或成为危房,建房有政府补助,但家里也是要有投入的,在这样一个贫穷的山村,一家有事大家帮忙来干活,人们喜气洋洋。在这里少有年轻人,多是老人和儿童,青年大都出去打工,远的去深圳、广州,近的在县里。村里的人们穿着老旧,我想不少进城的农民工也是这样,他们在家也是有父母子女的,我们应该更尊重和关心他们,他们在外面讨生活,人地两生,又要攒钱带回家,在曹岘村,家里建房改善生活条件是要靠打工挣钱的,地里的产出有时还不能自足,许多时候是要靠天吃饭的。因此,为了根本解决农民生活问题和退耕还林,政府有计划地移民。
刘川乡武家大川村是移民新村,从山上下来的村民在这里也有7―8年了,我们到农民家里去参观,与山上的生活水平大不同,房子很好,家俱也比较好了,年轻人有的不睡坑,他们的床上用品和城里人差不多,生活比较富足。这里有一所移民小学---晨光小学,硬件设施已经很好了,学校过几天要进行韵律操比赛,许多孩子在操场上练习。我在陈校长那里了解学校的情况,这里的学生都是移民,由于学生不多,教师也少,平时是复合班上课。学校有4名教师,县聘教师待遇低,每月只有600元工资,陈校长就是这样,她是一个2岁孩子的母亲,家在县城,每周要回家,可是这里没有到城里的公交车,来回只能打的,单程就要40元,她很希望能够改变现状。在另一个刚建好2年的移民整体搬迁东升乡建设点,我们发现村里的公共设施建设比较好,整齐划一的院落、笔直的水泥路面和沟壑,而村民比较贫穷,原因是现在的政策是山上的居民要从最困难的开始搬迁、来新村的时间短、部分农民对政府优惠政策了解、利用不足。所以,扶贫和移民相结合,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工作还要更细致,更多地了解民情,健全各种配套设施。教育是关键,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教师待遇,让他们安心工作。
一周的行程,亲历西北甘肃地区贫困山区农民生活情况,是对我们心灵的一次洗礼,也是对我们思维方式的一次修正,以更全面的视角考虑问题、进行科研工作是我们这次西部行最大的收获。改革开放30年,西部地区农民依然生活困难,这与我前几天去苏州农村考查,农民生活富足,河道密布,草木茂盛,相比反差太大了,深刻感受到中国全面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任重而道远,更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增强科研服务意识的重要性,一些事情是我们能做的,尽自己的一份力是我们的责任。共同的感受让考查队队员之间的感情也在加深,一路上人事处干事裴斐细心的照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到院里相遇时,我们的话题也是在谈论那片土地和那片土地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