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宁:甘肃考察 收获之旅

发布者:人事处发布时间:2008-11-03浏览次数:2895

 

200810612日,我随院青年骨干西部考察组赴甘肃省进行主题为“生态与扶贫”的国情考察。本次考察由童世骏书记担任领队,亚太所周建明所长担任考察组总指挥,干部人事处王玉梅处长和处长助理裴斐负责全程组织安排。短短一周时间,考察内容却非常充实,这对于我们青年科研人员来说是一次走出书斋、接触社会、拓展眼界、增长见识的难得机会。对我个人而言,这次考察则有着更为多元的丰富内涵,从民勤的防沙治沙到黄羊川的“千乡万才”,从兰州军区的内部报告到穆斯林女子学校的师生交流,从靖远箬笠乡的干旱贫困到整村搬迁的部分试点,每一次新奇与兴奋之后,都是内心深处的感动与震撼,更是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思考与关怀。因此,这段旅程于我,既是一段新奇之旅、震撼之旅,又是一段感动之旅、友谊之旅,更是一段思索之旅、收获之旅。

 

新奇之旅

早在9月底召开考察预备会前,院干部人事处和考察组总指挥亚太所周建明所长就为本次考察作了详尽充分的准备。预备会议上,周所长对考察行程和内容的翔实介绍已为我们勾勒出甘肃之行的基本框架;106,随着飞机飞离虹桥机场,我们的旅程就在期待中开始了。

对于我这个成长在江南水乡的年轻人,置身于辽阔粗犷的黄土高原便是第一重新奇。在飞机即将降落时,舷窗外所见几乎没有绿色,层层叠叠的都是黄土高原最本真的颜色。从兰州前往民勤的公路上,艳阳过后,细小的雪珠敲打在车窗上,成为“早穿皮袄午穿纱”的最生动写照。还有翻越2000多米海拔的乌鞘岭,还有夕阳与蓝天映衬下的银色雪山,还有沿途挺拔的胡杨林,这一切都带给我踏上这片土地时最初的新奇。

对于我这个生活在城市的年轻人,走进民风淳朴的西部农村便是第二重新奇。西部农村的生活画卷随着考察行程慢慢展开,首先产生的难免是一种视觉体验上的新奇与兴奋,于是忍不住举起相机,捕捉和记录下亚洲最大沙漠水库、民勤防沙治沙工程以及之后一站又一站未曾见过的场面和瞬间,也为同伴、为自己留下了宝贵的镜头与纪念。在这体验新奇的过程中,我逐渐了解了滴灌与沟灌的区别,了解了压沙治沙的方法,了解了低耗水作物的种类,不知不觉中,对于“三农”问题的了解与关注也从过去单纯的统计数据和理论概念转化为一个个真实而有力的画面。

对于我这个没有特殊宗教信仰的汉族年轻人,接触伊斯兰教、走近穆斯林生活便是第三重新奇。考察中,我们带着尊重与好奇步入兰州的清真大寺,了解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有的同伴还戴起小号帽体验穆斯林男子的宗教标志;我们通过与穆斯林女子学校师生的交流从更真实的生活视角观察和感受这一民族性宗教及其女性的社会处境和生活状态;甚至在饮食上,我们也会有意无意地一次次体验到清真风味,了解宗教对其饮食约束的同时当然也品尝了清真食品的美味。

震撼之旅

新奇与兴奋只是最初的感受,震撼与感动才是贯穿考察始终的更深刻的体验。

当我们来到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交汇处的青土湖底,面对眼前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遥想半个多世纪以前这里曾经的“上下天光,碧波万顷”,心底能不震撼?当我们在宋河治沙展览馆看到当年特大沙尘暴的灾难录像,黄沙漫卷铺天盖地;当我们看到民勤人民艰苦奋斗、治沙治穷,将昔日的逃荒村建设成今天的小康村;当我们面对温家宝总理的题词“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领会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的核心思想与技术内涵;当我们看到民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开展生态移民;当我们看到“坚韧、勤朴、尚学、求真”的民勤精神始终鼓舞着民勤人民,他们对民勤的未来充满希望……我们的心底能不震撼?震撼之后我们更需要反思:人口与耕地的增长,导致水 日益贫乏;违背自然规律,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兰州军区情报处周处长所作的关于“314藏独的分裂活动与反藏独斗争、疆独与反疆独斗争”的内部报告同样带给我们一种内心的震撼,只是这震撼中更多了一份惊心动魄与英雄气概。周处长详细介绍了今年在兰州战区内发生的几起藏独和疆独事件,并深入比较了藏独与疆独活动的主要区别,许多内部情况我们此前闻所未闻。关于藏独事件的发生原因,周处长有其独到的分析:首先,藏区基层政府与当地民众存在长期积累的矛盾;第二,基层执法人员与当地民众(特别是藏民)存在积累的矛盾;第三,达赖对藏区的宣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四,长期不注重藏区军警力量建设导致控制“闹事”力度低下。周处长认为,目前藏区处于一种高压态势下的稳定,但是影响稳定的因素还有很多,必须时刻警惕。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手段,周处长同样有自己的分析:第一,要解决松懈麻痹思想的出现;第二,要加强“严打”,同时也要注意不同性质事件的区别对待;第三,对疆独势力和地区实施密控,通过人群分组进行牵制;第四,加强威慑,例如进行军事大演习;第五,多管齐下加大“安民”力度,具体包括缩小收入差异、大胆起用民族干部、运用少数民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文化教育、解决好民族学生就业问题等;第六,增强民众法制观念。周处长的报告内容翔实丰富,分析深入浅出,在带给我们内心震撼的同时也使我们更珍惜和平环境与安定生活。

还有一份震撼则与母亲河息息相关,从兰州的羊皮筏到靖远的黄河灌区,无论是置身其中还是沿途经过,时而奔腾时而平缓,母亲河的宽广豪迈总是令人感慨。最后一天,当我们行车穿越母亲河时,大家纷纷向着车窗外的母亲河挥手作别,心中的那份留恋只有同行的伙伴们才会明白。

感动之旅

一路行来,震撼之外的感动也一次次让人流泪、让人难忘。

走进黄羊川,五星级标准的国际会议中心如此醒目地映入眼帘,而创办者温世仁先生的那句人生格言更是牢牢记在了心间:“世界上只有一种人,就是需要关心的人”。先生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台湾企业家,长期热心公益事业,关心大陆贫困地区。他首创了“始于公益,止于盈利”的突破性观点,用企业的手法来经营公益事业,使公益事业能够永续经营。他于2000年起致力于利用网络和科技解决贫困问题,提出“西部开发,十年可成”的计划,并于2002年成立“千乡万才”公司,旨在用网络克服西部受到的时空限制,就地创造财富。先生是如此热爱这片土地,又是如此执着于他所经营的公益事业。纪录片中,当主持人问及“如果十年后你的西部开发计划不成功时你会怎么做”,先生的回答平静、果决又有些悲壮:“那就把我埋葬在这片土地上”。看到这里,多少人潸然泪下,感动的其实不仅仅是这句话,更是他的这种精神。

参观位于兰州小西湖地区一栋违章建筑楼内的崇德中阿文女子学校及新苗幼儿园则带给我们另一种情怀的感动。校长马玉兰最初创办这所学校的时候只有一个信念,就是用自己的一腔热情做点善事,为来自东乡族、撒拉族等族的穆斯林姐妹创造一个受教育的机会,使她们摆脱文盲的状态,得以在兰州这个大城市达成与他人的顺畅沟通和生活的便利。学校办起来了,却生存得很艰难,资金不充足、教育局不支持、师资不稳定等等现实问题困扰,马校长却始终坚持着。走进学校,我们看到的是母女同班、祖孙同学的场面,看到的是一双双求知的眼睛,看到的是黑板上方醒目的标语“左手推动摇篮的母亲,右手可以推动整个世界”,看到的是结业学员作文中工整的字迹和质朴的感谢,这些画面都让人动容。马校长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学校现有一个特殊的“小班”,专门为学龄儿童开课,对于这个未经注册的学校而言,这确属冒险之举。然而,就在当初学校为着自身生存而犹豫时,这群来求学的孩子们每天静静地站在大厅里守候,不发出任何声音。足足半个月,老师们不忍心了,就在接受她们入学的刹那,孩子们欢呼着跳了起来,原来她们都会说话!听到这里,又一次落泪,为着那份“程门立雪”的坚持和那份温柔宽厚的教师情、慈母心。

登上高山上的箬笠乡,长期干旱所造成的贫困一览无余。走进一户农家,儿女都外出打工了,只有老两口在家留守。八十多岁的老大爷坐在台阶上拣韭菜,我们上前帮忙,顺便和老人聊聊。淳朴的老人因为我们的问候与关心而激动地抹泪,不知为什么我也流泪了,或许是因为老人家徒四壁的艰难生活,或许是因为老人心里那份质朴的感情……这些天的所见所闻、感动感触在这一刻迸发,也更强化了内心的那份社会责任。

其实,感动不只表现为泪水,还有内心的种种温暖与希望。感动于这里人民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态度,感动于阳光大棚里技术员的执着钻研、感动于民勤防风固沙的坚持不懈、感动于靖远县科协在干旱山坡上种下的片片林木、感动于灾后重建新房上大梁的喜悦、感动于移民村晨光小学年轻热情的小老师、感动于操场上活泼欢腾的孩子们、感动于母亲河边结满了果实的苹果树、感动于沿途铺晒的红红的枸杞和辣椒……这一程,感动之旅。

友谊之旅

这一程,也是友谊之旅。

难忘民勤移民局崔局长的陪同介绍,基层乡干部的工作经历使他对民勤的每一寸水土都非常熟悉;难忘穆斯林女子学校马校长的坚韧执着与小老师们腼腆的笑,她们的坚定与坚持将为更多穆斯林姐妹实现自身解放创造重要的条件;难忘靖远科协的“老刘”,在当地土生土长的他淳朴风趣又熟悉基层工作,除了一路详细介绍靖远情况,他还顺便讲起了自己的故事,行车途中的寂寞时光也在笑声中悄悄过去了;难忘箬笠乡那位村长端来的热乎乎、香喷喷的洋芋,让大家在缓解饥饿感的同时更体会到老乡的真情实意;难忘东升乡那位二十五岁的女乡长,思路清晰、办事果断,基层工作的锻炼使她成长……难忘的他们都是西部人民的一员,也都是西部人民的代表,带给了我们来自西部人民的宝贵情谊。

友谊之旅也是我们整个考察组的重要旋律,从行车第一程陌生的自我介绍,到归途时彼此熟悉的笑容和眼神,这其间伴随着考察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照顾、陪伴与交流。领队童世骏书记和总指挥周建明所长的博学、风趣与关心爱护,干部人事处王玉梅处长和助理裴斐的精心组织、细致周到都是这次考察圆满完成的有力保障。回望这一周的旅程,我们有太多共同的回忆。我们曾同逛民勤、靖远的县城夜市,领略当地民风民情;我们曾进行过多次“餐桌小型研讨会”,交流当天最“新鲜”的思想和感受;我们曾在兰州大学漫步,共同回味熟悉的校园夜色;我们曾一起品尝鲜美的羊羔肉、清甜的瓜果和正宗的兰州拉面;我们也曾在受凉感冒时彼此关心和照顾……这些共同的经历和回忆使我们的考察组成为一个温暖的团队,这份温暖和友情将会延续到考察之外,延续到我们的工作与成长中,延续到我们彼此牵挂的每一个时刻。

思索之旅

走出书斋,天地原来如此宽广,这次考察让我更深刻地明白了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国情调研的意义,那就是:直观的认识、真实的感受、厚重的责任。思考是一件长期的事,旅程中的思索只是提出一些问题,其解答还需更深入的研究。

思索之一:教育移民对民勤的影响。民勤县为了保护生态,减少水 的开发和使用,目前推行教育移民政策,鼓励青年学生考入外地高校、职校学习培训,这些青年学生在毕业后大部分都不再返回民勤,而是在外地谋求发展。这一做法尽管可以减少用水量,但同时也会导致民勤县的高素质人才外流、老龄化加重、当地人口绝对数量不断减少、甚至最终文化消失。也就是说,生态保护与文化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何长期保持“坚韧、勤朴、尚学、求真”的民勤精神不消亡,如何从人口结构上保持民勤的生机与活力,值得思考和研究。

思索之二: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师待遇差距如何缩小。我们在考察中了解到,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师待遇差距很大,这会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师资质量。以靖远县移民村的晨光小学为例,全校6名教师,除1名为国家正式编制(月收入约2000元)以外,其余均为县聘教师或乡聘教师,其中县聘教师月收入约600元,乡聘教师月收入仅约300元。而教师们的实际工作量相差不大,县聘、乡聘的年轻教师工作很有热情、全心投入,我们参观了部分教师简单而整洁的办公室兼宿舍,他们常住在学校,周末才回家。尽管工作热情很高,但经济压力也是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如能通过加大财政拨款力度和政策倾斜等手段适当提高县聘、乡聘两级教师的待遇水平,则会有效保障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质量和队伍稳定性。

思索之三:靖远县干旱区整村移民工程的适应性和有效性。这里的适应性是指迁移后身体的适应,有效性则是指脱贫的效果。据了解,过去曾经发生过有些移民在迁移到新的住地后出现身体上的不适应,一段时间后仍未能缓解,搬回原住地后又好了的情况。关于脱贫的效果,我们在考察时与部分搬迁村民交谈中得知,他们由于迁移时间不长,经济脱贫方面的效果尚未显现,目前主要感受到的是搬下山后交通方便了,生活中其他方面和原来差不多。整村推进扶贫项目非常有意义,进行得好的话,对于帮助当地人民脱贫致富有很大作用。只是根据考察和了解的情况,若能在实际操作中对其移民后的适应性和有效性进行跟踪调查和相应改进,也许会取得更明显的效果。

 

正如童世骏书记在考察之初所祝愿的,我们在这个金秋时节以旅游般的愉快心情完成了这次难忘而又难得的国情考察,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感触与思考。“专业、良知与责任”,这是在我刚进院工作时周建民所长给新进人员讲课时对年轻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们的提示与要求,通过这次国情考察,我对这份提示与期望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这段旅程,真的满载而归。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