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辉:“一粒种子”的力量--西部考察散记

发布者:人事处发布时间:2008-10-22浏览次数:2315

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一个贫困面比较大的省。作为西部落后地区,扶贫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除了自然环境的制约,还有基础教育的落后以及信息渠道的闭塞。这次院里组织的西部考察,无论是民勤县的治沙防沙还是靖远县人畜饮水工程,都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看到坚强不屈的西部人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其中最触动我的是黄羊川的千乡万才工程和兰州崇德妇女儿童教育中心,因为这两个地方让我看到教育的力量是如何改变人的生存状态。

 

“世外桃源”黄羊川一粒种子的力量

我们去黄羊川的那天已经是去甘肃的第三天了,一路上满眼都是黄色黄色的山和黄色的沙,所以当车子开进黄羊川的时候,我不是不惊喜的。有山有水有绿色,颇有塞上江南的感觉。车再往里走,就到了黄羊川国际会议中心了。置身于这个按照五星级酒店标准建造的会议中心更让人有世外桃源的感觉,据说酒店建造的初衷是为了发展服务业吸引外来优秀人才。

黄羊川是台湾人温世仁先生提出的千乡万才计划的一个“作品”,那就是用网络改变贫困地区的生存状况。温世仁扶贫的理念不只是捐款,而是给贫困地区的人们获得财富的工具,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温世仁曾经说,为了保证慈善的可持续性,每一个项目都应该“起于公益,止于赢利”。遗憾的是,我们已经无法再见到先生了,我们只能从留下来的影像资料中捕捉先生生前的一些想法。我们看到先生去世之后,三万人口的黄羊川万余名百姓自发写挽联、放鞭炮、吹锁呐,以传统方式悼念他,一些学生提到他便哽咽得说不出话来。他不在了,但他的名字和理念还在被人传颂;他不在了,但是他留给黄羊川孩子们的希望还在。我想一个人的生存价值应该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体现吧。古人说,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现代社会,往往是“知其可为而不为”,温世仁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理想主义的精神和实干主义的作风似乎已经离我们很远了。这正是为什么在播放他生前资料时,黑暗的会议室里我一直听到有人在啜泣。一个人的力量的确是微薄和不足道的,但这是不是我们可以放弃努力和奉献的理由呢?温世仁的好友林光信博士说他是“一粒种子”,看到温世仁的努力和成就,我终于知道原来种子的力量是可以这样强大的。

 

“左手推动摇篮的母亲,右手可以推动整个世界。”

这是我见过的最震撼人心的标语之一,就贴在兰州崇德妇女儿童教育中心下属的中阿文女校教室的墙上,是醒目的绿色。侧墙上是另外一句标语:“求知是穆斯林的主命。”不大的教室里有六个学生和一位教师,正在朗读经文。我不懂阿文,这样的朗诵在我的耳朵听来更像是歌唱。配合墙上的小标语,给人不可亵渎的庄严感。在另一个教室里,墙上是这样一句标语“自尊自爱 自强自立”。这句标语在我们听来可算得上是老生常谈了,但在那样一个情境中,却让人动容。因为在那个教室里,我看到几岁的孩子和几十岁的老太太同坐在一张书桌上,认真地重复着老师刚刚教过的生词。有人曾经说两性平等的根源在于教育权利的平等,换句话说,只有当妇女与男性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时,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两性平等。对于许多穆斯林女妇女而言,她们可能目不识丁,她们可能对社会漠不关心,社会可能对她们也漠不关心,似乎不会有人在意她们身上发生了什么,久而久之她们自己也麻木了,没有知识的命运被心安理得地接受了。所以不要小看了这些并不华丽的标语,它们其实饱含了这个妇女儿童教育中心的理想:“妇女是真主最尊贵的创造物,应当关心她们,改善她们的状况,使她们受到教育,让她们懂得正确管教子女的知识。”通过教育妇女,进而影响她们的丈夫和孩子,建设优秀的穆斯林家庭,这样的理念在当代社会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      

兰州崇德妇女儿童教育中心成立于2004年,前身是兰州崇德中阿文女子学校。位于兰州市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七里河区西园街道。房子是租用的,主要办学点租借的是二楼的多间房子,并改装成了办公室和教室。另外,2006年在香港乐施会(OXFAM)的资助下,开设了新苗幼儿园,租用了六楼部分房间。整个中心基本没有体育课和运动训练的场地。

兰州作为西北重镇聚集了不少周边贫困地区的人口,近年来,兰州周边临夏、东乡、广河等地到兰州经商打工的少数民族越来越多,而崇德教育中心所处的七里河区上西园就是其中一个较大的穆斯林聚居区。我对兰州并不熟悉,但是这个地区给我的直观感觉是处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后来听崇德中心的校长介绍说这里的农村外来人口非常多,主要从事饮食、牲畜加工、建筑等行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少数民族(东乡、保安、撒拉)人口,穆斯林妇女和儿童占很大一部分,文盲率达到了98%。因此崇德教育中心可以说是应时而生,将穆斯林妇女和儿童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帮助她们解决现实生活中因受教育程度低而遇到的切实问题。创办之初,老师们走街串巷深入了解该地区穆斯林妇女的需求,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既激发她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她们更容易获得家庭的支持。通过教授目不识丁的妇女汉字、阿语以及算术等,改善她们的生存现状。从2004年办学至今,中心已为700多名妇女扫盲。这些妇女在学习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开始逐渐适应城市生活发展的节奏,基本摆脱了文盲和法盲的尴尬处境。在与老师和学员代表的短暂接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带给她们的自信和勇气。

马玉兰校长是一位非常干练的穆斯林妇女,她有两个孩子,其中小的那个才六七岁,因为忙于教育中心的事务,她几乎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也许正是因为自己也是女性,所以她才能更切实地感受到妇女通过接受教育改变命运的迫切性。她在向我们介绍这个中心时,自豪感是溢于言表的。如果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别人的命运或者至少是实实在在地帮助到别人,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确实不是一般的养家糊口意义上的工作可以比拟的。当然,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马校长和她的教师团队并非生活在真空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马校长说。比如教育中心始终存在合法性的问题,对于希望帮助的对象却因为许多社会的原因而无法施以援手等等,但是最大的问题还是资金来源。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一方面直接限制了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另一方面也使中心老师的待遇始终无法得到提高。马校长非常无奈地告诉我们,中心刚刚又流失一位教师。这是中心自己培养的一个学生,很优秀,曾经被送出去培训,可是现在找到一个收入更高的幼儿园了。另外,因为穆斯林女性结婚较早,很多女孩子都急于回老家嫁人,因此无论学员还是教师队伍都很不稳定。

教务主任是一位年仅23岁的漂亮的穆斯林女孩。我们在与她的交谈中得知她还有一个弟弟和妹妹,教育机会于她和她弟弟而言是不平等的。她想上大学,但是家里不支持,最后她就读于临夏一所阿语学校。同学中也有去江浙打工做翻译的,赚得相对比较多。问她想不想去,她笑说不想去。“我在这里工作很有成就感,我可以帮助别人。”一个月不到六百元的工资,她生活得很满足。能够从临夏来到兰州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改变其他人的生存状态,她觉得很好。如果以后还有机会读更多的书,去更大的城市见世面,她也会争取。说这些话的时候,她的眼神自始至终是坚定的、自信的、温和的。教育和知识使她能够独立思考有关自己人生和价值的问题,这已经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民间社会的力量

无论是黄羊川还是崇德女子教育中心都让我看到一种希望,一种来自民间力量的希望。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要真正地发展进步仅靠政府的政策和力量是不够的,中国需要更加强大的社会。民间的个人和组织如果可以被更加充分地动员起来发展有益的事业,很多问题的解决也会相对容易很多。特别是在西部地区,教育和信息相对滞后,如果依赖政府解决所有的问题并不现实。温世仁先生和马玉兰校长代表了某种希望和方向,当然这样的希望也需要来自政府和社会更多的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