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西部人民与恶劣的自然生态做斗争,体现出顽强、坚韧的生命力,也体现出他们的聪明智慧。
我们的第一站是民勤县,据说北京的沙尘暴就是从民勤刮过去的,所以民勤留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沙漠化”。30年前,民勤还被盛赞为沙漠中的“绿色珍珠”,民勤青土湖区还是林茂粮丰的膏粱之地,柳林成片、胡杨成荫。可是,30年后的今天,民勤却成为“无水的绿洲”,青土湖只剩下已经荒漠化的湖底。民勤处于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的夹缝中,最窄处不足
我们还参观了石羊河流域治理的重点工程��红崖山水库,听这里的工作人员说,这是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水是沙漠里的生命线,只要有了水,就有了生命和绿色,就会有城镇。民勤延续发展到今天,也得到了石羊河的哺育,现在民勤人民已经开始保护和科学使用这条母亲河。我们还走到了民勤治沙的现场,亲身体验了治沙的艰辛。一下车,风沙就吹进了我们的耳朵、眼睛和鼻子,只要是身体有空隙的地方都被风灌进了沙子。治沙的人们以妇女居多,她们都戴着口罩、裹着头巾,手持沙铲、沙犁和沙推,先犁出一道道方格格的沙沟,然后由人将草横铺到沙沟上,再由人将沙子铲到这些草上,将这些草都压实,最后由人将沙格内的沙子推平,固定草格。一个压沙的流程就完成了,之后还会在沙格里种上梭梭草��一种适宜沙漠生存的植物。沙漠里流动的“沙龙”就这样被锁住了。我想,这就是石述柱领导宋和村民而摸索创造出来的治沙方法吧。现在,民勤人民仍然在坚持不懈地压沙、防沙、治沙。据民勤当地的领导介绍,他们每年都要封沙、压沙3.5万亩,而且他们还大力关井压田、缩减耕地,发展沙产业,节约使用地表径流量,科学限制地下水的开采和使用,这些措施都已经收到了实效。
我们看到的另一个与自然做斗争的地方是靖远县的箬笠乡牛庄村。这个村坐落在山顶上,山下就是黄河流过的地方。但是,由于海拔较高,山下的水无法引到山上,而山上又无法截留雨水,所以这里就成为了一个靠天吃饭的地方。每年村民种下玉米之后就只能靠运气来等待收成。如果在玉米灌浆的时候天公作美下了雨,那么玉米就可能获得收成,如果这时天不下雨,那么玉米可能就颗粒无收,农民只能收获一些玉米杆来做草料。从山下到山顶只有一条石子铺就的山路,这条山路一边傍山,另一边就是谷底深渊。汽车在这条山路上盘旋行驶,往远处山上望去,缠绕着一条条山羊吃草走出来的羊肠小道,往谷底看去,总让人觉得捏一把汗。就是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了一群精神矍铄、面色黝红的村民。他们在山顶建起了房屋,耕起了田地,祖祖辈辈耕耘收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顽强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从他们的脸上,你看不出任何苦难的哀叹,他们并不怨天尤人,而是勤勤恳恳地生活着、劳动着。乡长告诉我们,在党中央的关怀下,这里已经建立起了人畜饮水工程,每家都有两口以上的水窖,这样,人和牲畜的饮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我们随便打开了一口水窖,看到里面蓄满了水,村民就是吃这些水来生活。在与农户的攀谈中,我们感觉到了他们对于未来生活的期盼,看到他们对将来的好日子充满希望,尽管眼前的生活还是比较困苦的。他们似乎对于中央的惠农政策感到满意和知足。这就是中国的农民,他们感恩知足、勤劳朴素、不怨天尤人,他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地生活着。
如果你不置身现场,你或许无法体会到西部人民所特有的那种坚韧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只要有一丝希望和可能,他们就会继续战斗下去,顽强地与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斗争。就像是在沙漠里也能蓬勃生长的沙棘草,生命力是那么的坚韧和顽强。或许,这种对生命的执着、坚忍不拔和自强不息的性格,正是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而生生不息、不断超越的内在精神特质。
其次,西部的发展还有很大潜力,但也存在着发展的问题。
西部地区是我国
丰富、能源充足的地区,许多年以来,由于这里地处偏远而无法得到充分的开发。自从我们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提出西部大开发的计划之后,西部人民及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已经调动起来,西部社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次调研给我的印象是,西部人民的思想并不闭塞,他们对西部开发抱有热情,对自身的发展有自己的思考。不管是民勤,还是靖远,虽然地处偏远,经济不算十分发达,但这里并不闭塞,人们的思想还比较活跃,各种流行潮流并不是十分的落伍。人民群众的娱乐文化生活应该说也算丰富。在西部大开发这么多年后,西部已经建立了高速公路、电力、通讯等一大批的基础设施,这些地区的市场已经成为全国统一市场的一部分。这里的商品并不缺乏,商品价格也基本与全国其他地区包括东部沿海地区接轨。这表明,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应该说已经在西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且,这几年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西部地区的潜力是,这里的各种
和能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各种特色产业和农业由于技术和市场的原因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从长远来看,这里的发展潜力还很大。
同时,在全国其他地区的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在西部的发展中也同样存在。发展会带来经济、社会和方方面面的不平衡,比如造成贫富差距、腐败现象和一些社会问题等。东部的发展经验表明,如果不重视这些问题,它们最终会影响到发展本身。西部的发展也同样存在着这些问题。我们在民勤和靖远走访的村民家庭中,就能明显感受到这贫富差距的存在。在民勤,我们从每户农民的大门就能看出差别,有的村民大门是用瓷砖瓦片装修而成,门头高大威武,而有的村民家的大门只是用普通的砖瓦修葺而成,并无特别的装修,还有一些村民的门面则只是一个泥巴墙的门洞。在箬笠乡的参观,我们也可以看到村民家里内部的装修和家用电器有明显不同,最好的家庭里面有电视冰箱,并装修出了现代气息,丝毫也不亚于县城里的家庭。而有些家庭则陈旧黑暗,家具和电器都非常少,看来这种发展带来的贫富差距已经蔓延到了连饮水都困难的山顶村庄里。我们注意到,农村干部要比普通村民富裕一些。当地的基层领导告诉我们,委以村干部的人一般都是致富带头人,这些人本来就是走在致富路上的带头人。看来村干部稍微富裕是结果的选择,而不是选择的结果。我们了解到,从事村管理和基层管理干部的待遇并不是很高,或者是另外给予3亩耕地,让其使用,作为报酬,或者是每月200元的工资。贫富差距会造成贫困的家庭无法承担医疗、教育和各种社会支出,造成社会矛盾,从而影响发展。在西部,这种发展带来的问题才刚刚开始,我们应该未雨绸缪,早点应对这种发展带来的问题,这是因为西部的发展环境更加脆弱,生态更加恶劣,基础更加薄弱,所以发展的势头更容易受到影响。我们尽早着手解决这些问题,无疑是保持西部的可持续发展,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举措。在这次调研中,我们也高兴地看到,农村的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也已经起步和推广,这对维护广大西部人民的生活和权利,无疑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再次,在西部贫穷和艰难的环境中,蕴藏着当前社会需要的一些崇高的精神元素。
比如,在前面所提到的民勤县治沙斗争中,如果你置身西北荒漠,亲眼目睹这么一群治沙的人,锁住不断蔓延的沙龙,你不能不为他们的力量感到赞叹。他们的身影在沙漠中显得渺小,但是正是这些渺小的身影,在一寸一寸地从沙漠中夺取土地,这是活生生的现代版的“愚公移山”。这种坚持不懈的坚韧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兰州穆斯林妇女扫盲班里,当你看到年近六旬的老人和孙子同堂读书识字,你可能也会被这种场面感动。她们大都是进城务工的少数民族妇女,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刚刚进入城市的时候,因为不识汉字,她们乘坐公共汽车,进医院看病都有很大困难。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使自己融入到城市中去,她们在上了年纪之后,又背起书包走进教室,这种学习精神值得我们赞扬。更值得赞扬的是这个扫盲班的一群妇女老师们,她们开办这个学校,自己本身并不能获得很高的回报,每月的工资非常的低,但是她们仍然坚持将这个扫盲学校办了下来,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她们为了帮助其他人,而心甘情愿地在这个城市的边缘默默付出,这是不是一种奉献精神呢?她们身上的这种精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已经很少见了,但这群穆斯林的妇女在兰州的某个地方仍然坚持着,这值得我们鼓励、支持和宣传。
最令我们感动的是,台湾企业家温世仁将西部扶贫与自己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将个人命运和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通过网络等信息技术来改变西部农村社会形态,用自己的技术和资金来帮助西部农村实现信息化,从而实现农村的跨越发展,摆脱贫困。我们在黄羊川的所见所闻的确是令人感动的,正是
这次西部调研,我们在这些贫穷、偏僻和艰难的地方发现了一些我们久违的精神元素,这些精神元素虽然并不陌生,但离我们却十分遥远。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在这些偏僻贫穷的地方发现了它们,受到感动,看来物质并不是崇高的前提。我们搞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是否也应该切实加强人民的道德教育,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从大的方面说,这些精神是整个社会所需要的;从小的方面说,它也体现出个人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人生意义的诠释。
最后,中央的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实惠,但政府仍需要加强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和致富能力。我们每到一处��不管是富裕还是贫困��都会听到干部和农民发自内心的赞叹,“现在中央对农村的政策好了”,看来中央的惠农政策已经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得到了农民的拥护。但作为政府,仅仅是给个好政策还不够,还有责任和义务来帮助农民走向富裕,这就需要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使农民掌握各种农业技能和市场知识、市场信息。培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有现代农业技术、经营理念和市场能力的农民,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村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