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民勤县位于北纬38°O3′~ 39°28′,东经101°49′~104°12′,处于石羊河的下游,河西走廊的东北部,除西南一角与金昌、武威绿洲相接外,东、北、西三面均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所包围。民勤县辖23个乡镇,244个行政村,总人口三十余万,农牧业人口占总人数的90.6 %。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体,回、藏、满等少数民族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 。民勤县属于温带大陆型极干旱气候区,年均降水量
在民勤县政府的配合下,通过听取其所属的林业局、畜牧局、农业局和水利局等部门领导的情况介绍,以及对部分农户家庭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行调研,我们了解了近几年正在实施的治沙、节水、退耕还林(草)等主要生态治理政策和措施,促使我从三个角度――传承古老方法、创新管理制度与利用当地独特自然条件发展生产三个方面对民勤县的生态综合治理进行思考。
首先,自位于民勤县北部的青土湖在1959年由湖泊变成了茫茫沙海之后,这一地区就成为民勤北部最大的风沙口之一,也成为民勤生态治理的重点。近年来,由于沙化面积的扩大和流沙推进的速度不断加快(平均每年8
面对两大沙漠在民勤合拢的趋势, 民勤人民通过总结多年来与土地沙化抗争的经验,创造了尼龙网拦沙、生态垫压沙、化学固沙、防蒸发剂造林、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高秆作物风墙沙障等一系列生态治理模式。以传统的草方格压沙为例,当地人用植物桔杆把沙固定成一个个的方格,使沙不再流动,然后在方格里播撒草种或种上灌木,再用卡车拉水进沙漠进行人工浇灌,就这样一格格固定,一棵棵种植……一两年后,尼龙网拦沙格内,梭梭就会在风中摇曳,再在其上嫁接上中草药肉苁蓉,甚至可以产生出相当高的经济价值,而沙丘自此也静静地卧在那里。据民勤县林业部门工作人员称,到2007年底,青土湖区已经完成压沙造林3.72万亩,实施围栏封育6万亩,风沙危害初步得到遏制。
目前,民勤在
其次, 民勤面临的另一个重大生态治理任务就是节水。民勤的水源主要来自被誉为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红崖山水库在民勤县城南30多公里处,建于1958年,目前总库容993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近90万亩,维系着30万民勤人的生计。但由于红崖山水库处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包围之中,干旱少雨、四季风沙的沙漠性气候,水库周围植被状况差,泥沙、流沙大,加上上游惟一的地表径流、发源于祁连山北部的石羊河,通过红崖山水库的来水量近年来以超过1500万立方米的速度逐年�少,致使进入民勤的地表水量已由上个世纪50年代的5亿多立方米�少到现在的不足
巨大的用水缺口成为治理土地沙漠化、发展生产的“瓶颈”。对此,当地政府根据石羊河流域的人口制定了全流域的用水分配协议,实行全流域的统一用水管理机制和用水调配机制,合理确定水
的价值,杜绝用水许可范围内的超强度用水。以民勤人民发挥集体智慧、创立的全新的水权分配体制为例,就已经达到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有效利用水
的目的。这套制度是在各村安装机井智能化管理系统(全县已经安装设备6290套),分配多少水、使用多少水,都是系统说了算,想多用一桶都不行。农民浇地取水都是刷卡,再不像过去那么随意了。卡由村主任统一保管,什么时候取水都是有规定的。民勤县城的各乡镇,公路两边,所有的水井也都上了这种“锁”。同时,整个石羊河流域武威属区截至目前已安装地下水计量设施12075套,彻底改变了过去无度抽取地下水的历史。近年来,民勤县还将水权配置、水价改革和关井压田作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核心内容来抓,实行了水
的精细化管理和严格的过程性控制。据了解,按照“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原则,民勤县制定了年度水
分配方案,逐级分配水权,建立分配台账,推行关井压田,遏制地下水过量开采。民勤县水务局的信息显示,2006年以来,全县共关闭机井1698眼,压减配水面积24.65万亩。
与此同时,民勤以农业生产期为重点监控时段,逐轮次、逐井位、逐农户核对水电用量。在城区居民家庭,引进安装了无线远传智能化水表,通过无线电感应技术对城区居民用水进行计量控制。水
的精细化管理和严格的过程性控制已经渗透到民勤城乡,节水意识深入人心。
第三,因地制宜,发展日光温室农业。为了将现有的水
优先保证生态用水,降低农业用水额度,民勤县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利用当地自然
,重点发展节水省地的日光�室。水少了,地也少了,收入还不能降,农民不得不改变过去粗放的方式,放弃过去的大水漫灌式方法。大田灌溉每亩需要
当地政府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户均一座日光温室”,发展日光温室5.15万亩;5年�关闭机井3000眼,压�耕地39.7万亩,家田配水面积由102万亩控制到62.53万亩;科学配置水
,今年年�就削�地下水开采量5000万立方米,力争在“十一五”末,实现民勤地下水开采平衡、有所回升,绿洲�尚未治理的66个风沙口基本得到治理,生态屏障基本形成。
在中国的历史上,一些西部城市也曾经繁荣兴旺过,尤其是通往中东和欧洲和丝绸之路让敦煌和西安等城市的贸易蓬勃发展。然而,在现代,中国西部已经成为最贫穷地区的代名词。生活在西部省份的人口有三亿多,其中一些人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其生活的艰辛是东部大城市居民难以想象的。目前,民勤面临的生态问题已不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发展大计的问题。民勤作为石羊河下游的绿洲,起到阻隔两大沙漠合拢和南进的作用。如果民勤失守,两大沙漠握手后共同南进,武威将面临着被沙漠吞噬的威胁,河西走廊也会在不远的将来消亡。民勤的存亡,不仅关系河西走廊的安危,更关系到整个西部地区的生态安全,它的影响所及将是半个中国,将对华北地区乃至华东地区的环境质量产生重大影响。
民勤县以传承过去经验、创新节水办法以及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自然条件达到了一定的生态综合治理效果,同时也为西部、乃至整个中国的生态环境改善作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生态、环境
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其作为生态公共产品为广大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普遍好处。既然民勤为国家提供了良好生态环境公共物品,就涉及到谁为公共物品付费的问题。由民勤县的农户承担这部分成本显然有失社会公平,因此,应建立国家、省级共同承担责任的阶梯式的生态补偿/投资机制。所谓补偿机制,以退耕还林(草)为例,退耕还林(草)的收益具有较长的时间周期,其效益回报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在第一阶段,由于处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时期,刚刚退耕造林地不但不能产生收益,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管护,每年的灌溉用水就成为农户的沉重负担。一般说来,农户在这一阶段的收益小于零。在第二阶段,随着退耕造林地的用水量会逐步下降,如红柳,两年之后基本上就不用浇水,农户灌溉水费开始降低,其经济效益开始好转。第三阶段,在经营良好的情况下,生态林的管护成本进一步降低,经济林进入较高的收益期。因此农户在退耕还林(草)的前两个阶段投入比较多,而目前对农户的各类经济补贴处于每年都均等的状态,农户的收益虽然在退耕还林的后期比前期大,但前期的各类费用使他们难以承受。所以国家应参照退耕还林阶段的效益性对实施退耕还林的农户进行经济补贴。
所谓投资机制,以防风固沙事业为例,为防沙治沙、涵养水源、改善环境奠定科研基础等方面的资金、技术投入也不应由当地政府支出。加强对有关防沙治沙先进技术、对沙生植被的特性研究,加快培育超旱生和旱生植物等一系列课题,所需的技术、人才和资金支持绝不是一个村或一个县能够提供的,而是需要省级、最好是国家级集体攻关,重点规划,大力投入。以发展节水型农业为例,要改变农田人水漫灌的现状,就要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指导农业生产,要想使技术深入每家每户并及时转化为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生产方法,则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智力、财力和政策支持,规划产业的发展。只有建立起网络式生产、管理和销售渠道,形成规模化生产效应,培育出健全的市场,民众的积极性才能被持久地调动起来,才能形成“可循环的治理模式”。
总之,民勤生态治理工作应是一项全面的社会性工作,它不仅集聚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智慧、经验与劳动付出,而且也应该引起全国、全社会的关注与投入,通过制定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综合治理规划,以甘肃省为主,同时整合多个相关部委力量和资金,共同来做好保护和拯救民勤绿洲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