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在兰州中川机场降落,隔窗远眺,西北高坡的黄土地在万里无云的蓝空映衬下显得分外醒目,心中不由地荡漾起那首经典的旋律“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在那刻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句平常不过的介绍住地的话,背后承载着的是太多的含义……记得童世骏副书记在考察之初建议大家可以用旅行的心情完成此次考察活动,那一刻大家轻松地笑了。而此刻当我再回顾这六天考察的一幕一幕,心情久久难以平复,生态环境的天壤之别,经济生活的巨大差异,以及文化价值观的激烈碰撞,带给我们的感受显得尤为沉重而独特,与其他各种形式的旅行和考察相比,我更愿意将之称为一次涤俗绝尘的心灵之旅。
在从机场到民勤县的数百公里途中,我们初步领略西北高原的生态环境:大片的黄色沙土覆盖地表,上面稀稀拉拉生长着杨树和沙棘等耐旱植物,途中依稀见到自然河道的轮廓,但大多已彻底干涸,黄沙戈壁间或夹杂着的是农田和民居,农田依靠地下水和一些人工水渠灌溉,这是个收获的季节,田间垄旁堆放着金黄色的小麦、玉米……砖土混合而成的低矮民居被风沙侵蚀严重,但却与这片土地浑然天成,显得尤为协调,数百里的沿途很少见到工业,如果除去那些高压电线和加油站等建筑,你会感觉时光的指针被拨回到数百年前的农耕文明时代。途中落了几分钟小雨稀稀拉拉飘在窗上,司机说我们来的挺巧,这样的雨在这片地方一年也下不了几次,并自嘲地说这里最不需要的是雨伞,最省心的是不需要洗澡……水是万物之源,是一切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已经感受到在这片土地上水是匮乏的,在接下来的数天考察中,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一最不可或缺的
匮乏到极致时的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状况。
民勤县是此次考察的第一站,它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交汇处,年均降雨量只有
在我们两天的考察中,通过参观红崖山水库、宋和治沙展览馆、勤锋滩沙产业示范园区、青土湖防沙治沙工程以及沙进人退整村搬迁的煌辉村等考察点,我们全面地了解了民勤生态治理的历史和现状,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更是被眼前的所见所闻而深深震撼,其中有两个场景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当我们来到煌辉村,这里已无人迹,连红柳,胡杨这类耐旱的乔木都难以生存,只有那残垣断壁在风沙中屹立似乎在向我们倾诉着曾经的盛景,要知道五十年前这里还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青土湖沿岸。而这种严重的生态恶化正是自然环境变迁以及人类对地下水过度抽取的相互作用结果。此刻我们不得不感慨人类在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而无助,我们必须明白在改造自然之前首先应懂得去敬畏自然。当我们来到这片荒漠中的另一端考察防沙治沙工程时,看到是数十名男男女女治沙工人在呼啸的风沙中手持铁锹制作一个个压沙草格的场景,与一望无际的荒漠相比,这种手工劳动似乎显得如此微不足道,甚至给我一种悲壮的感觉。但当我近距离接触他们时,我又从他们的表情中看到了乐观和坚毅,这我似乎又感到了一种希望,那一刻我似乎看到了一个个小小的草格蔓延开去连成一片,好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相信片片草格也能绿洲,我们永远不应低估自己改造自然的精神和勇气。
在走访农户家庭、参观素菜温室种植大棚中我们和农民进一步接触交流,了解了他们在恶劣生态环境下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他们其实非常清楚生态环境对生产生活的严重威胁,以及因为关井压田等节水政策对他们收入的负面影响,但他们比我们想象的要乐观坚强很多,言谈中大都透露出对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的满足以及对国家政策的拥护和理解,当被问及是否会因环境恶化而迁移时,他们的答案是坚定的:“我们在这里土生土长,已经住惯了。”那一刻我发现他们是如此可爱可敬,而那种热爱并坚守家园的执着不正是我们华夏文明传承至今的基石么?
在与当地政府部门座谈中我们了解到民勤在防沙治沙、生态治理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政策安排与具体措施,以及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和主要问题,欣喜地知道近年来生态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大家也共同感到资金投入和科技支持等是民勤生态环境得以长期改善的核心问题。
如果说民勤带给我的是生态环境巨大差异而产生的心灵震撼,那么在接下来的兰州考察学习中,我切身感受到了祖国西北部这个多民族聚居地区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冲撞和融合。
在兰州我们听取了兰州军区情报处同志介绍的今年围绕奥运发生的藏独分裂活动和反藏独斗争、疆独分裂活动和反疆独斗争,报告通过视频、图片和文字再现了这些重大的事件起因、过程、以及背后蕴藏着的深层次政治斗争和宗教冲突,并介绍打击分裂活动维护民族团结的方法和建议等。一幅幅图片和视频展现了残酷的斗争场景,其中穆斯林妇女成为亲自参与自杀式恐怖活动的一幕让我们惊愕万分,这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前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在处理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方面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曾说:“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可见解决好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涉及我国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如果处理不慎或不当,会影响民族关系甚至酿成冲突。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宗教问题,会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具体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是我们大家思考和讨论的焦点,对此,兰州军区情报处同志提出的提高汉族基层干部素质、大胆启用民族干部、妥善解决民族学生就业问题等安民措施使我们很受启发。
之后的现场考察使我们又从另一个视角认识和了解了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在兰州小西湖地区的崇德中阿女子学校,在这所条件简陋、公益性的穆斯林妇女扫盲学校中就读的是各种年龄段的穆斯林妇女,上至60多岁下至10岁左右的包裹着各色头巾的穆斯林妇女一起朗读的场景令人难忘,她们在这儿不仅学习中文还学习阿拉伯文,既学习古兰经解也学习算术、音乐和手工等,黑板报上书写着“优秀是一种习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等富有的励志语在鼓励学员的同时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通过和师生的交流,我们惊讶的发现这些穆斯林师生的友善和淳朴,就好比我们的姐妹同胞,相互之间都没有丝毫隔阂感。她们给我们这些不同地区、不同信仰的人传递出的友善正如学校教室墙面上所书的那样:“对每一个人的尊重、信任、热爱和理解。”这是穆斯林的宗教信仰么?不,我想这应该是人类各个民族、各个宗教共同的信仰!此后数天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同样是穆斯林妇女会有如此差异?从恐怖分子到姐妹同胞究竟相距多远?在这儿我发现中国少数民族同胞是友善而淳朴的,但由于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等(还包括佛教等)文化的相互撞击和融合中产生的独特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的困惑和追求又是我们汉族人民往往无法理解的,不同文明之间往往应误解而冲突。在这所学校我似乎得到启示,让不同文明人们接受平等的教育,以增进彼此了解,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冲突。这种教育学习不仅限于穆斯林等少数民族对华夏文化的学习,同样也应当包括华夏同胞主动学习和理解真正的穆斯林等文化。
沿途中我们还考察了黄羊川“千乡万才”工程,听取了台湾著名企业
最后两天我们还参观了胡总书记亲自批示建立的靖远县若笠乡人畜饮水工程,在海拔两千余米极度干旱的高山上政府为山上村民建立了黄河调水工程,并财政补贴方式解决山上农民的饮水问题,同时在政府资助鼓励山上农民整村搬迁到山下的同时,也为山上农民提供基本的饮水等生活条件,尊重并支持了人们对生活方式的自主选择,这也正是中央以人为本、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微观层面的体现。在走访山上的原住民和山下的整村搬迁的农民过程中,我们从他们那儿看到、听到了中央对西部贫穷地区人民的关怀与扶持。
此次西部考察的收获和感触良多,虽然不如具体科研课题那样做专项细致调研,但我们却从面上直观感性地了解了西部地区扶贫和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其中某些具体问题也可以结合专业做进一步的研究学习。此外,或许是为重要的是,此次考察使我认识到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责任和理想并不应局限于“独善其身”的境界,或许“齐家、治国、平天下”显得较为理想主义,但“兼济天下”的抱负我们还是应当坚守的。通过此次考察,我深深感到社会科学工作者走出书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调研必要性,社会基层(尤其是相对落后地区)有太多现实问题等待我们去思考、去研究、去解答,虽然我们个体的能力有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智力支持、宣传建言、搭建“桥梁”等方式引导政府、企业以及公众去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推进社会和谐进步,这是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应尽之义,这也将是我们最好、最大的舞台。
信息所 惠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