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结合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百年来我们党的理论探索与理论创新有如下思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创新不断不尽
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作为思想先导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自然而然地获得主流地位,而是在与各种思潮的争论中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阐述、陈独秀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分析、瞿秋白所提出的“互辩律”以及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作出重要贡献,真正使一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指导思想。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艾思奇、冯友兰、冯契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何其芳等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研究,孙冶方等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术内涵方面功不可没。我们党充分肯定并吸收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结合时代化、大众化的现实要求,使“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生动又准确的表达:“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但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容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始终伴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现代化等一系列理论认识的逐步深化,可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今天,我们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彰显我国制度优势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可以想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我们还将遭遇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百年党史昭示我们:中国的发展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有前途和希望,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有蓬勃生机。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及其理论提升不断不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化曾被理解为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的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历史过程,中国的现代化也曾被理解为“后发”和“外生”。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主权的丧失与变形、革命化的进程和现代化的启动一度相伴而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曾受苏联模式影响,推行快速工业化战略,也曾独立探索超前工业化思路,在此过程中经历了一些挫折,究其原因,还是对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内涵、方式和目标缺少基于客观现实和世界态势的认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性”尚未形成理论自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有效推进以社会主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既强调普遍规律也重视发展机遇,既强调理论先导也重视群众鲜活的实践形式。在保持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前提下,不断探索现实的具体的由成功经验支撑的新路,逐步走出一条既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也不是西方资本主义,而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在这样的“内生”实践中逐步概括、提炼而成。
今天,我们已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进程、以社会主义的方式完成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归根到底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在理论上说清楚这样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如何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动融合的成果,又是超越经典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利用又引导市场经济的成果,还是与世界文明同向同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新形态。
作为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方式,社会主义已赋予现代化新的功能和高远的价值取向。嵌入社会主义因素,把反思性价值目标提前设置,可以有效指引现代化的发展,更有可能在借鉴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益成果的同时,避免其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境,更好完成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更有利于人类向更加美好的社会形态过渡。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没有现成的教科书。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方面,我们仍然需要坚持马克思当年提出的社会主义作为更高形态的超越性,并坚守这一价值立场;另一方面,又要密切关注资本文明化新趋势及局限,具备站在资本主义之上的强大思想力量。与此同时,在国际传播中要审慎对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避免落入话语对立的陷阱。实践不断前进,理论探索也永无止境。我们要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继续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处进行理性思考,概括出标识性概念,提炼出有学理基础的新理论,并上升到规律性认识,以此指导和推动新的实践,这个过程不断不尽。
作者:黄凯锋(上海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淇
来源:文汇报 2021-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