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研究所、中心: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课题指南》业经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即日起正式发布,课题申报工作同时开始。现将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工作的指导思想
制定《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六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尤其要凸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深化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上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规律,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注重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推进理论创新,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全面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二、规划课题的分类
2005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分系列课题、重大课题、一般课题和青年课题四类;此外还有两类课题,即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三地联合发布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简称“联合发布课题”)和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托我办招标的课题(简称“委托招标课题”)。《课题指南》重点指导系列课题、联合发布课题和委托招标课题的申报,同时也指导重大课题、一般课题和青年课题的申报。申报者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课题设计、申报。
三、系列课题的申报
系列课题要求在年内完成。申报整个研究系列既要填写一份总的申请书,也要单独填写每项子课题的申请书。每项子课题都应有相应的独立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整个研究系列的总成果(详见《课题指南》说明)。
四、联合发布课题的申报
组织开展“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系列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五个统筹”的发展思路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联系三省市新一轮发展实际和国家改革与发展委员会正在组织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综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深化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积极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课题申报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系列研究共有12个选题条目(详见指南),选题条目及所附的简要说明提示了这一条目包含的研究方向和领域,申请者可按条目进行课题设计、申报;也可以根据提示,结合申报者所在地区的具体实践,另行课题设计、申报。无论哪种申报方式,申报者都必须紧扣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一主题,强调研究的实证性和现实性,力避空泛。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系列研究,由三省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联合发布,接受三省市专家学者申报,尤其鼓励三省市专家学者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联合研究。课题组负责人按所属地区进行课题申报,由本地社科规划办负责受理。
课题研究期限为半年,要求在十月底之前完成。课题成果形式为3万字左右的研究报告。课题经费为2至3万元。
2、评审立项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系列研究课题的评审立项工作由三省市社科规划办联合组织,统一评审,统一立项。
3、申报程序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系列的选题、申报安排将同时在三省市社科规划办网站公布,具体申报操作程序由三省市社科规划办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组织实施。
五、委托招标课题的申报
2005年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托社科规划办招标的课题是市决咨委首次设立的市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这5项课题是规定选题,将通过招标对应立项,其申报、评审、立项和管理工作均委托社科规划办组织。此类课题应在年内完成。
六、重大课题的申报
重大课题按所在单位的配额随时申报。具体申报、评审、立项办法详见《关于增设2004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的方案设想》。
七、一般课题的申报
一般课题申报不受《课题指南》条目的限制,但必须遵循《课题指南》的指导思想,根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总体要求具体设计课题,按学科申报。2005年,一般课题立项90项。
八、青年课题的申报
青年课题申报不受《课题指南》条目的限制,但同样必须遵循《课题指南》的指导思想,根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总体要求具体设计课题,按学科申报。青年课题的申报仍采用限额申报方式。各单位要组织专家对本单位青年课题的申请进行初审,并根据配额择优推荐。2005年青年课题立项数为25项。青年课题经评审立项后,应作为承担者的博士论文进行研究撰写。
青年课题只限博士点专业在读一、二年级博士生申报;同年级的在职博士生必须通过就读学校申报。
九、申报程序
2005年各类课题申报所需材料均从上海市社科规划办网站直接下载。各类课题的申报应选择下载相应类别的课题申请书。除重大课题、青年课题有专用的课题申请书外,系列课题、一般课题、联合发布课题和委托招标课题的申报,都使用相同的课题申请书,只需在填写数据页“课题类别”栏时做相应的选择。课题申请书必须用计算机输入和打印。填写时应注意字体、字号的正确选择和填写字数的限制,以免破坏课题申请书的原有格式。填写完毕的课题申请书必须用A4打印纸打印和装订,送科研处审核。同时,申请人要在社科规划办网站上录入课题申请书数据页相关内容。
1、申报者通过网站录入数据的步骤如下:
(1)进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并注册个人用户;(已注册用户请使用您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即可。)
(2)点击首页中“课题申报”栏目,进入申报数据录入界面;
(3)按申请书“数据页”内容录入数据,完成后保存;
(4)2005年3月23日零时前,申报者可随时以注册用户方式登录网站,对申请课题数据进行录入和修改。23日之后,申报者只能浏览,不能进行数据修改。如确有重要数据需修改,请与科研处联系。
2、凡本市社科规划历年立项的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尚未完成(即研究成果尚未通过鉴定验收)的课题负责人,不得申报今年的一般课题。
3、规划办通过网络组织市社科规划课题的申报。申报者必须通过规划办网站录入课题申请书相关数据,通过审核的课题数据才能最终转录进《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系统》(网络版)。
4、课题申请人所在单位要加强对课题申报工作的组织和指导,保证申报质量,对申请书所有栏目填写的内容,特别是对申报者资格、选题、课题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课题组是否具有完成研究任务的充分条件,进行认真审核,签署明确意见。
5、各单位要做好申报材料的汇总和上报工作,保证申请书填写数据的准确性和上报材料的完整性。报送科研处的材料包括审查合格的申请书,一式7份(1份原件和6份复印件)。。
6、申报课题评审费收费标准为每份100元。
课题申报时间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至2005年3月22日止,逾期申报者不予受理。
附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课题指南
科研处
2005年3月1日
附件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
2005年课题指南
说 明
一、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课题立项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六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尤其要凸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深化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上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规律,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注重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推进理论创新,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全面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指导今年各类课题的申报。申报课题要充分反映本学科及相关研究领域新的进展,力求居于学科前沿,倡导原创性和开拓性研究,避免低水平重复。要着眼于国际局势和新的时代特点,立足于当代中国国情和上海市情,注重研究我国尤其是上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课题。
三、2005年《课题指南》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系列课题,共有5个研究系列,38个子课题;第二部分为2005年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三地联合发布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共有12项课题;第三部分为2005年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托我办招标的5项课题。申报者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设计申报。
四、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系列课题都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用研究系列的形式在于突出课题研究所涉及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强调课题研究应当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而由多学科共同参与。系列课题条目都是规定选题,条目不分学科,都将通过评审对应立项。系列课题的申报者既可以申报整个研究系列,也可以申报研究系列中的某个子课题。若申报整个研究系列,申报者除自己承担其中某个子课题外,还应当落实好整个研究系列中其他子课题的申报者;若申报子课题则每个申报者限报一项。申报者应按《课题指南》条目的内容要求进行设计论证,一般不改动条目。课题的设计论证均要求贯彻理论性、实证性、对策性三者的统一。系列课题一般要求在年内完成,每项子课题都应有相应的独立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整个研究系列的总成果,成果形式主要是系列研究报告。系列课题将采用招标方式评审立项。课题立项后,采用首席专家制,由首席专家对整个研究系列负总责,统筹和协调所有子课题的研究工作。系列课题的成果质量取决于承担者的研究能力,也依赖于整个研究系列的组织协调。鼓励对系列课题开展跨部门、跨单位、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即鼓励实际部门和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联合申报和合作研究。
五、2005年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三地联合发布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简称“联合发布课题”),旨在推进三省市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三省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共同协商确定,总题目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系列研究,由三省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联合发布,接受三省市专家学者申报,尤其鼓励三省市专家学者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联合研究。课题组负责人按所属地区进行课题申报,由本地社科规划办负责受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系列研究所列出的选题条目及所附的简要说明提示了这一条目包含的研究方向和领域,申请者可按条目进行课题设计、申报;也可以根据提示,结合申报者所在地区的具体实践,另行课题设计、申报。无论哪种申报方式,申报者都必须紧扣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一主题,强调研究的实证性和现实性,力避空泛。该类课题申报的评审立项工作将由三省市社科规划办联合组织,统一评审,统一立项。课题研究力争在半年内完成。
六、2005年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托我办招标的课题是市决咨委首次设立的市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简称“委托招标课题”)。这5项课题也是规定选题,将通过招标对应立项,其申报、评审、立项和管理工作均委托我办组织。此类课题应在年内完成。
七、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课题共设系列课题、重大课题、一般课题和青年课题,此外还有联合发布课题和委托招标课题。除重大课题单独组织申报外,其它课题同时申报,分类组织评审。
八、重大课题、一般课题和青年课题的申报不受《课题指南》条目的限制,但必须遵循《课题指南》的指导思想,根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总体要求具体设计课题。重大课题的具体申报、评审、立项办法详见《关于增设2004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的方案设想》。一般课题和青年课题均按学科申报。2005年除立项系列课题外,还将立项一般课题90项、青年课题25项。凡时效性较强的应用研究课题要求在立项后一年内完成;基础理论研究课题则要求在二至三年内完成。
九、为加强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促进学科建设,根据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2005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学科分类将作少量调整,“城市科学研究”作为重要研究领域,从“综合学科”名下移出,同其它一级学科一样单列。其余分类目录不变。
第一部分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方法和途径;剖析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各种错误思潮。
1、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问题研究
(深入研究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所面临的新的复杂情况和挑战;提出进一步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对策)
2、开放条件下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分析在开放条件下如何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总结提炼新形势下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社会形成的新经验和新方法)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研究
(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出发,总结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完善和健全党的执政体制的相互关系,借鉴和吸取各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国外其他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有益做法,重点剖析西方社会政治中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之路)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理论研究
(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实际,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理论、公有制实现形式、分配关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及其相互关系等理论研究,重点剖析西方经济理论的利弊得失,探索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理论)
5、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涵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重点剖析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本质及其消极影响)
6、坚持科学历史观研究
(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剖析当前思想文化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内涵、本质和表现形式,以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及负面影响)
7、开放条件下舆论引导方式研究
(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深入研究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和国家加强对大众传媒管理和引导的基本经验和改革途径,重点剖析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观的内涵、本质、表现形式及其负面影响)
8、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研究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分析开放条件下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尤其是在大众传媒中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的新变化以及新内容,重点剖析“公共知识分子”现象的内涵和特征)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阶层、社会结构、社会团结和稳定、利益协调等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
1、建构和谐社会的社会结构研究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发,深入研究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阶层分化,分析新时期社会结构的新特点和演变趋势,积极探索社会平衡发展和扶助弱势群体的多种途径,提出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和实践策略)
2、新时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研究
(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深入研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的新方法、新途径)
3、社区发展与管理的
整合研究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发,深入研究社区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形成的内在关系,着眼于当前社区发展的实际,提出新形势下加快社区健康发展的社区
整合思路和对策)
4、和谐社会的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研究
(深入研究和谐社会的家庭伦理道德建设问题,立足于我国当前家庭结构变化的新特点,在进一步深化对传统美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家庭伦理道德的新内容和新形式)
5、和谐社会的社会公德研究
(从我国当前社会结构变化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和谐社会的社会公德建设问题,着重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德实践的新内容和新形式)
6、和谐社会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分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具体内涵和实现途径)
7、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研究
(联系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如何团结人民、凝聚人心的新的实践形式和途径)
8、和谐社会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联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深入研究新时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实现社会主义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9、和谐社会与法律法规建设研究
(从依法治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和谐社会法制构建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10、和谐社会与社会综合治理研究
(坚持依法治国,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发,深入研究社会综合治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实证分析社会综合治理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应对的思路和方法)
11、和谐社会与群众文化建设研究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分析新形势下上海群众文化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上海群众文化发展如何拓展内容和载体、创新体制和机制)
三、城市发展与管理若干问题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深入研究上海城市发展与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1、上海主动做好“三个服务”研究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两个“率先”,推进和深化上海积极主动服务长江三角洲、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工作,深入研究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功能建设与“三个服务”的互动关系,提出上海新一轮发展中做好“三个服务”的战略思路和政策建议)
2、上海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协调发展研究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上海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运用系统科学的综合方法,深入研究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的相互关系及协调发展问题)
3、上海非营利组织绩效考核体系建设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深入研究和比较分析事业单位和各种非营利组织的
获取方式及对其组织绩效的影响,提出建设非营利组织绩效考核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和操作方法)
4、上海控制
消耗研究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上海一次性
严重匮乏的实际,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深入研究和比较分析不同的控制
消耗方式,如结构性控制、管理性控制和技术性控制,对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影响,提出可供操作的思路和方案)
5、上海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环境研究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着眼于整体提升上海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联系国际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融合发展新趋势,重点研究和深入分析上海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各部门之间创新要素流动、创新
整合和合理配置中存在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提出突破瓶颈制约的对策和建议)
6、上海经济发展中的垄断与反垄断研究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国入世后过渡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垄断行为在经济和社会不同层次中的各种表现形式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不利影响,提出规制垄断和促进公平竞争的建议和对策)
四、上海城市发展模式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证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上海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机制和不同时期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布局的主要因素,结合上海产业结构、人口总量和人口分布的变化趋势,提出新形势下上海城市空间合理布局的思路和建议。
1、上海城区拓展和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趋势研究
(回顾建国以来上海城区拓展和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深入研究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预测和分析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变化趋势)
2、上海城市体系结构关系研究
(从上海城市布局现状出发,研究上海中心城市区与郊区城镇在空间结构上的互动关系,分析城市体系单中心与多中心结构模式在城市发展中利弊得失,并结合有关专项规划,提出优化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对策和建议)
3、上海城市区域功能定位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立足上海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结合当前世界范围产业转移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趋势,深入研究上海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城市区域功能的相互关系,分析中心城区和郊区产业结构演变对其区域功能的影响,提出上海城市区域功能合理定位的思路和建议)
4、上海城市发展中的“三生”协调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上海城市发展现状出发,深入研究上海城市发展对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的影响以及三者的相互关系,提出促进城市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协调统一的城市发展思路和建议)
5、上海历史文化保护与旧城改造协调机制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和反思“推平头”式旧城改造模式的利弊得失,比较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研究分析影响旧城改造模式的主要因素,探索和提出有利于历史文化保护和旧城改造相协调的对策和建议)
6、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上海城市功能关系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发展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上海城市发展和城市功能定位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
五、上海“十一五”时期若干重要
供需趋势预测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循环经济,深入研究上海未来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所需重要
的供需状况及其因供给制约而产生的影响,提出大幅度提高
利用效率的思路和对策。
1、上海电力供需趋势预测研究
(从上海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上海电力需求增长的基本特点,预测分析电力供给增长的合理区位,提出应对的思路和建议)
2、上海油气
供需趋势预测研究
(从上海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上海石油和天然气需求增长的基本特点,实证分析石油和天然气供给增长与上海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以及对上海经济社会的影响,提出应对思路和建议)
3、上海煤炭供需趋势预测研究
(从上海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上海煤炭需求变化的基本特点,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气的替代趋势,实证分析煤炭供给变化对上海经济社会的影响,提出应对思路和建议)
4、上海城市建设用地供需趋势预测研究
(深入研究上海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增长的基本特点,实证分析上海城市建设用地供给增长瓶颈对上海城市空间形态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提出应对思路和建议)
5、上海住宅建设与城市协调发展研究
(深入研究上海住宅建设的规模、趋势和特点,分析影响住宅建设以及房地产价格的主要因素,立足于住宅建设与城市协调发展,提出应对思路和建议)
6、上海城市交通供需变化与城市协调发展研究
(从上海城市布局变化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城市公共交通、轨道交通设施和线路现状、以及城市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与趋势,分析城市交通体系建设与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关系,提出优化城市交通体系的思路和建议)
7、上海水
状况和未来趋势研究
(从上海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上海水
需求增长的基本特点和趋势,分析水
供给对上海经济社会的影响和制约,提出应对思路和建议)
第二部分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系列研究
总体要求: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五个统筹的发展思路,结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正在组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从该地区
约束状况出发,深入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1、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目标和总体格局思路研究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出发,以实证方法研究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现状,比较借鉴区域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重点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目标、区域空间结构,尤其是区域大中城市功能及发展趋势,提出优化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总体格局的思路和对策)
2、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未来机遇与挑战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实证方法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未来五到十年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重点分析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新一轮世界科技发展浪潮、奥运经济、世博经济、CEPA实施等对这一地区发展的影响,提出应对的思路和建议)
3、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
整合研究
(从长江三角洲地区现状出发,着眼于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实证分析区域内各地区社会发展层面客观存在的地区差异以及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深入研究如何加强在人口管理、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体系、科教文卫、社会中介组织等社会发展
方面的区域整合,提出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4、长江三角洲地区提升产业发展能级研究
(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出发,着眼于建立以科技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制造业体系及现代服务业体系,研究分析区域内各地区产业政策、引进外资和世界制造业转移对长江三角洲产业发展的影响,提出各地区发挥自身优势,共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提升能级的建议和思路)
5、长江三角洲区域统筹规划问题研究
(着眼于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配合国家编制长江三角洲区域综合发展规划,研究探索跨省级行政区区域规划的方法和途径,借鉴国际经验,重点分析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相关的体制、机制以及组织机构等问题)
6、长江三角洲地区完善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研究
(着眼于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区域发展现状出发,研究分析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本效率、规范产权交易等区域金融的制约性因素,提出完善区域资本市场、产权交易的对策和思路)
7、长江三角洲地区跨国公司发展态势研究
(以实证方法研究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跨国公司投资和运营的特点、趋势,以及对地区乃至国家产业结构和宏观经济的影响)
8、长江三角洲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分工与配套衔接研究
(以实证方法分析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现状,重点研究区域港群、交通运输网络、内河航道治理等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路网、河道、交通设施、运输工具和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地区间合作分工和配套衔接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
9、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研究
(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的体制、机制运作经验,在比较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探索促进长江三角洲区域共同发展的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10、长江三角洲
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从长江三角洲
环境保护现状出发,研究现有
环境保护体制和机制的运作特点及其制约,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11、长江三角洲区域立法协调与法制环境建设研究
(深入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间立法协调对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优化法制环境,加强地区间立法协调的方法和对策)
12、长江三角洲构筑跨地区政策体系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实证分析地区政策的跨地区外部影响,探索政策跨地区外部影响的评估方法,从加快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出发,研究和提出地区政策连动、互补的对策和思路)
第三部分
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托招标课题
1、执政党与革命党行为规律的比较研究
(世界主要国家执政党和革命党身份变化后行为规律的比较研究;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为执政党的行为活动方式实证分析及理论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执政行为目标、模式、理论、方略、政策、方式的研究)
2、不同国家执政党执政经验教训的比较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执政党执政模式比较研究;欠发达资本主义大国执政党执政活动比较研究;前苏联及东欧共产党执政模式及经验教训研究;比较研究的启示及对中国的借鉴)
3、新时期社会舆论引导的内涵、特点和方式研究
(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开放条件下加强舆论引导的新形势、新特征;国际化程度高的国家加强舆论控制的做法、依据、经验与教训比较分析;新时期我国日趋开放环境中舆论引导的内涵、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层根源和对策思路研究)
4、中国地方人大与外国地方议会行使职权比较研究
(中国地方人大行使职权方式、职能的演进与特征;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地方议会行使职权的职责、方式、体制研究;中外比较研究:相同点与不同点及其制度分析;加强地方人大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建议)
5、上海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研究
(国际大都市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事业状况的实证比较与理论分析;上海重点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内涵、途径、政策与举措;上海文化事业发展的目标、重点、途径、体制机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