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2004年首届上海现代化论坛

发布者:科研处 发布时间:2004-04-01浏览次数:374

325日,我院举办2004年首次上海现代化论坛,主题为“协调和均衡——上海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战略”。会议在院部小礼堂举行,由社会发展研究院杨雄研究员主持,尹继佐院长在会上致辞。本市部分区委办领导、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兄弟省市驻沪办事处领导等共20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陈旭、中共上海市委政治文明办公室副主任施凯、上海大学著名社会学者邓伟志、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李强以及我院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汉龙等领导与专家应邀在会上围绕会议主题作了精彩的演讲。

尹院长在致辞中首先传达了刚刚结束的人大会议精神,指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风险发展时期,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问题更加引人注目。因此,党中央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提出了五个协调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以后进一步加以研究,也是我们这次会议召开的一个主要的目的。

在上午的演讲中,专家们指出,目前随着利益诉求多元化、社会关系契约化以及权力运作民主化等日益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特征,政府与社会关系正在发生三大显著变化:一是更加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二是大力培育行业、中介组织;三是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而随着市场化、法治化进程的加快,对于党的执政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前的党政不分走向政治领导。

还有学者认为,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点是以人为本,它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为了人的全面进步,一切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这就应当要做到“经济与社会齐飞,物质与精神同步”,而且必须认识到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与归宿,也是经济发展的环境。归根到底,有了人本,有了协调,才会有可持续的发展。

针对上海如何建设小康社会问题,有学者指出,目前在讨论上海的发展时不能认为上海已经“小康”了,从而认为上海的下一步目标就是“初步实现现代化”。这实际上是对“现代化”的误解,事实上,现代化只是一种文明的状态,不是比“小康”更高一层的目标。小康将是一种中国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模式,中国发展的成就感不应当停留在物质层面和经济层面,而需要更多关注社会和人文的层面。

在谈到当前由城市化引发的社会矛盾时,他们指出,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进程中,由于征地和拆迁引起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其中包括失地农民问题、拆迁户权益保障等问题,它们已经成为了社会不稳定的新隐患,而且有些社会矛盾还存在进一步激化的可能。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该一方面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加强房地产市场规范和管理,维护业主合法利益。

下午,与会各位专家学者还围绕“社会协调发展中的若干社会问题”、“转型社会青少年问题”、“上海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社会发展与宗教工作”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本次会议的举行获得了良好的反响,《人民日报》、《文汇报》等媒体在会后均进行了报道,上海现代化论坛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据悉,下次现代化论坛将于4月举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