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经所召开学术活动讨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4-02浏览次数:1368

G20伦敦峰会召开前夕,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连续刊发了央行行长周小川的三篇署名文章,阐述中国关于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主张,并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结合这三篇文章,世经所于331召开了题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国主张及国际反响”的学术活动,本所20余名科研人员与会,会议由所长助理李安方主持。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此次对外金融态度发生变化对中国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峰会召开之前表明观点,不仅在态度上变被动为主动,而且在效果上为领导人参加峰会铺平道路,这与以往中国在外交事物上要么弃权要么附和的做法大不相同。

关于储蓄率的问题,周宇认为,所谓的高储蓄是政府和企业的高储蓄,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八亿农村人口基本没有储蓄。李刚也认为,政府来自于税收、土地以及国企的收入很高,具有形成政府高储蓄的条件。高洪民提出,初次分配形成了居民收入低,而政府税收和企业利润较高的局面,这会导致相应的储蓄结构不平衡。

关于储备货币的问题,徐明棋认为,SDR自创立以来不论从214亿的发行规模,还是仅三次的发行次数而言,都无法作为储备货币。而增加SDR发行对美国而言是义务增加,也不会得到美国的支持。他还提出将来可能的格局是美元、欧元、日元和人民币互相制约。张幼文认为,中国提出的非主权货币,即使没有现实性,也有长远意义。他再次强调,相对于不断增长的世界经济,30年前建立的国际货币制度并没有过实质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个国家的灾难发展成全世界的灾难。

对于中国的国际战略,伍贻康提出,单极世界终结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但是这必将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中国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世界范围内重视中美、中欧关系以促成三足鼎立之势,亚洲范围内也要关注10+3以形成亚洲的合力,G2的想法不可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