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经所举办“储葆一学术思想与世经所发展历程回顾”研讨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6-09-22浏览次数:1293

金秋时节,桃李芬芳。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迎来建所50周年的华诞。作为建所庆典活动的一项重要议程,世界经济研究所于2006920日下午335会议室隆重举行“世界经济学科:传承、创新和发展――储葆一学术思想研讨与世经所发展历程回顾”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欧洲经济研究专家、世经所老所长伍贻康教授主持,来自国内数十家世界经济研究单位的近百位世界经济研究领域的老中青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议世界经济学科发展大计。

在研讨会上,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研究员首先向与会专家通报了世界经济研究所首任所长褚葆一教授近期的身体状况,并代表与会者向已逾90高龄的老所长褚老表达了对已经的深深敬意。他指出,褚葆一教授是始建于19789月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经所的首任所长,也是当代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和中国世界经济研究领域里一位“泰斗”式人物。尽管如此,褚老却总是很谦虚地说,“我做的很不够,比钱老(钱景瑞)少,我还要做得更多”。这种博学真知而又虚怀若谷的前辈精神堪为后辈楷模。

在致辞中,张幼文所长还以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经所建制的变革和研究主题的更迭为主线和缩影,回顾和探讨了中国改革开放28年来中国世界经济学科研究的历史变迁、现实挑战和未来走向。张幼文所长指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从1978年建立以来,已经走过了28年的历程。这28年,是国家翻天覆地的年代。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发展变化也始终是与国家的发展连接在一起的。同样有理由说,28年来世界经济研究所走过的路是我国世界经济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回顾世经所的28年,也正是追寻学科创建与发展的轨迹。

28年来,世经所从建制上经历了一个关键性的转折,即从按国别地区进行分工的研究到按理论问题专题分工研究,比如在1978年世经所成立之初,研究室只有两个,一个是国际金融室,一个是地区经济室。所谓地区室,就是按国际和地区分工的研究室,涉及美国、日本和其苏联东欧等。这样的设置,大概是当时我们对世界经济的认识所致。什么是世界经济,在最初的认识上,世界经济就是各国经济的简单综合。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经所形成了按专题建研究室的新体制,比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经济、区域经济、国际投资、国际关系室等研究室纷纷建立。研究室这一变迁事实上是世界经济研究定位的一个重大调整,是国家发展和开放对世界经济的需要进行定位的一个缩影。从此以后,世界经济不再只是简单了解国外的需要,更不是超宏观超抽象的理论,而成为与国家开放发展密切相关的兼具理论性、战略性与应用性的学科。

28年来,从世经所研究主题的切换和变迁中,仍旧不难发现其与时俱进,服务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鲜明特色。比如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的国别经济研究,世界经济预测的研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研究;80年代中后期借鉴国外的经营管理经验以及引进和接受西方经济学;90年初期学科建设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国际经济领域的运用; 80年代后期开始并延续至今的对外开放战略,特别是外资外贸问题的研究。每一阶段的研究重点和主题,无不是紧扣时代的脉胳,及时准确地反映着国内外形势的客观需求。

张幼文所长说,回顾过去我们成绩斐然,但面对现实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以下非常富有挑战性的重大课题。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的运行有史以来比任何时候都表现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在各种类型的自由贸易区层出不穷的趋势下,经济全球化究竟向何处去,这是否会削弱参与经济全球化各方的基础对话能力;二是随着对世界经济专题性研究的日益注重,越发凸显了国别和地区问题研究的薄弱,突出的表现就是国别专家少,而决策专家多。三是目前的世界经济失衡究竟是常态,还是特例,是否可以作为基础理论展开深入研究;四是随着中国入世过渡期行将结束,中国在WTO中的究竟应采取何种最优策略;五是改革开放28年后中国内外环境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应作出怎样的调整?

针对张幼文所长提出的世界经济学科面临的挑战,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发言响应,并从不同方面把脉中国世经学科的发展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员,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筹备组长沈骥如教授指出,值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成立30周年之际,探讨世界经济学科的传承、创新和发展问题意义非常重大。同时还进一步指出研究世界经济更需要综合性,要把国内国外问题结合到一起研究,否则难免会有盲人摸象之嫌,比如在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存有双重标准,而且其中的许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需要多视角地进行综合性研究才能认识到问题的实质。中国民主革命后,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上海日益与北京一样成为中国新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此,教授希望上海世经所见后的研究不要仅仅拘泥于上海和长江三角洲,而应面向全国服务。

中国世界经济协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主华民教授高度评价了28年来世界经济研究所所取得的斐然成绩,他认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作为中国世界经济研究的重镇,在过去28年中为中国世经学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由该所编撰的许多世界经济学教材、文献和期刊至今仍旧是学习和研究世界经济不可多得的经典来源。教授还就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论教授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即认为世界经济研究应该注重事实,但事实不等于答案。因为经济问题的复杂性,在经济问题和对策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我们应避免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化的对策研究。主张世界经济研究应广泛地深入到实际的市场中、企业里扎扎实实的做大量实际调查。

无独有偶,南京大学世界经济系张二震教授也发表了同样的看法,他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国际分工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下,许多传统的经济理论已经失去了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经济理论亟待创新,但创新的源泉在于用科学的方法从事大量的实际调查。比如对于什么是自主创新,理论界和企业界一直存在差异和争论,但从他的实际调查体会来看,比较符合中国现实并易于达成共识的含义应该包含这样几点:自主创新不是自己创新,而是一种 的重新整合;在人均3000美元和人均10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其含义是根本不同的。

江苏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朱乃新研究员指出,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初国别经济研究很重要,但是近十余年来世界经济研究几乎都成了清一色综合研究。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世界经济学科建设步伐外,还带来大量负面效应,即使世界经济研究陷入“关注前沿,脱离世界,对策过多,理论不足”的尴尬境地。正如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宋玉华教授所指出的世界学科建设应有调整或者说回归,避免沦为改革开放作注解,要有理论创新的勇气。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经济学院林珏教授认为,计量经济学方法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特别是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但国内世界经济研究的突出弱点是采用计量方法对世界经济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的文献还相当不足,这种格局亟待改变。

    忆往昔峥嵘岁月,还看今朝。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成长起来的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今天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不仅欣欣向荣而且后继有人。正如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研究员在会上所指出的,从科研人数上看,由过去的5人发展到今天的40余人;从建制上看,由过去的两个研究室发展到今天的六个研究室;从科研经费上来看,有过去的不足20万元发展到今天的200余万元;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这里云集的科研人员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都是专门搞学问并富有朝气的人。最后黄院长还对这支成绩斐然的研究团队能以更新、更快和更大的步伐实现新的里程碑寄予殷切的期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