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闻动态

谢天副教授主讲“新智库沙龙”第87期

发布时间:2024-05-09 作者:文思懿

2024年5月7日,社会学研究所成功举办新智库沙龙第87期,邀请到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系谢天副教授以“大模型时代的社会科学研究”为主题,与所内外同仁进行交流讨论。本次活动由社会调查中心主任华桦副研究员主持。

谢天副教授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及大语言模型的基本原理,他指出,在当下最为流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式出现之前,科学家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大多专注于开发某一领域的专属性功能,可以应用于多场景的、通用性人工智能的出现其实是个意外。主讲人基于内容生成的逻辑阐释了大语言模型的基本原理,并呈现了该模型的快速迭代路径。

在历史回溯后,谢天副教授论述了如何利用大语言模型,更有效率地进行社会科学研究,他从提出问题、文献回顾、收集资料、信息处理等方面逐一进行阐述。例如,在文献回顾方面,目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在几秒钟内搜集到大量相关文献,并进行关键词与核心观点的提取,快速形成“知识树”。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环节,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高度模拟人的思维模式,不仅可以代替访谈者去完成访问,还可以成为合格的受访者,生成与人类相差无几的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质性资料。事实上,有些结构化的大样本问卷调查已经可以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可靠的“虚拟”数据,并证明具有相当高的数据效度。

在介绍了大语言模型如何助力社会科学研究后,谢天副教授呈现了学界和业界对于大模型之局限的讨论和反思,并提出目前的应对策略。一方面,人们意识到大模型和人类一样,都会犯错,人类常犯的错误,它也难以避免,在使用时需要有足够的批判思维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目前的大模型可以解释社科传统理论难以解释的特例并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为适应新的变化,人类可能需要去反向理解人工智能。目前,人工智能也已重塑了部分学科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考核标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相应的知识积累和传递模式亟待转变。主讲人强调,技术不仅改变生活,还会改变人类的思维结构,这也将引发对人类社会本质和未来的哲学反思。

与会师生们就人工智能的应用分享了自己的观察、疑惑和思考。在自由讨论环节,大家就大语言模型所要求的底层技能、角色模拟、语料数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社会学所李骏所长对本场沙龙做了总结,并鞭策科研人员要积极学习、善于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并对后续推进相关合作作出展望。



Baidu
map